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RV1的改变规律、诊断价值及改变机理。方法对123例伴有或不伴有右心室肥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R、XR无明显差异,经t检验P〉0.05,右心室肥大程度与RV1高度不成正比关系。结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问题,不宜将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右心室肥大的诊断原理套用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人右心室肌纤维方向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人心标本沿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各壁长轴纵行切开,再将各壁横切为上、中、下3份,各份按1mm厚度逐厚切开,观察其各层肌纤维方向的角度并绘成坐标图。结果表明,右心室流入、流出道游离壁的肌纤维方向由浅入深基本上是渐变的。流入道游离壁的下1/3和流出道的上1/3,浅中层与内层之间可有纤维方向的突变,流入道隔壁的纤维方向从右向左逐渐移行,偶在左、右室内膜面有方向的改变,流出道右室面的中上部有一纤维方  相似文献   

3.
牛心左束支及其Purkinje纤维网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测牛心左束支及Purkinje纤维网的结构和分布,为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22例黄牛心大体标本,墨汁灌注法显示其左束支及Purkinje纤维网,观测其形态结构。以前、后两乳头肌连线为x轴,以左束支主干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左心室分为4个象限,肉眼计量Purkinje纤维网密度,用“+”的多少表示其分布密集程度。结果左束支主干呈扁带状走行于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长度为27.07±5.96 mm,宽度为5.64±2.12 mm;一级分支有二分叉型(31.82%)、三分叉型(63.64%)和网状(4.55%)3种类型;左心室内膜下Purkinje纤维网在不同象限分布密度不同,第Ⅲ象限和第Ⅳ象限以“++”为主,分别为17例(77.27%)和15例(68.18%);在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以“+++”为主,分别为12例(54.55%)和9例(40.91%)。结论牛心左束支及Purkinje纤维网的结构和分布与人心相似,但有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右束支阻滞(RBBB)的病因及临床意义.右束支阻滞(RBBB)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各年龄组均可见.临床上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疾患以外,尚可见于非心脏疾患及完全健康者.方法:对12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历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RBBB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结论:当CRBBB合并电轴明显轴左偏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典型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英 《湖南医学》2001,18(1):31-31
  相似文献   

7.
徐戈  李醒三 《医学文选》2001,20(3):267-26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伴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的AMI患者共1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共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肌梗塞范围(MIS),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MIS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功能受损严重,住院病死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720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控讨右束支阻滞(RBBB)的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年龄轻的RBBB无器质性心脏疾患或健康者较多。结论:当CRBBB合并电轴明显左偏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郝容抒 《当代医学》2008,14(22):60-60
右束支阻滞(RBBB)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各年龄组均可见,临床上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疾患以外,尚可见于非心脏疾患及完全健康者.笔者对36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RBBB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ORBBB合并电轴明显左偏时临床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0.
文献报道 ,在束支及分支阻滞中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占72 .66% ,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CRBBB)占 7.88% [1] ,而且 ,后者 90 %以上见于器质性心脏病[2 ] ,以肺心病最多见[3 ] 。本文旨在总结CRBBB的疾病种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 我院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住院患者 ,共2 31例 ,男 170例 ,女 61例 ,年龄 2 1~ 85岁 ,平均 62岁 ,≥ 40岁 2 2 1例。1.2 诊断标准[4 ]  ①QRS波群时间延长至 0 .12s以上 ;②QRS波群形状改变 ,V1、V2 导联出现rsR’波群 ,V5、V6 有宽而不深的S波 ,肢体导联a…  相似文献   

11.
犬心右心室主要结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测犬心右心室的主要结构,为家犬心脏研究及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1.44 mol·L~(-1)甲醛溶液固定45例犬心,解剖观测其右心室主要结构。结果犬心右心室流人道主要结构有三尖瓣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三尖瓣瓣环周径为(71.03±14.20)mm;前尖、后尖、隔侧尖的高度分别为(10.46±2.30)、(9.48±2.81)和(11.87±4.06)mm,宽度分别为(21.98±6.12)、(23.33±6.91)和(22.82±4.33)mm;腱索较细小;前、后、膈侧群乳头肌中乳头肌条数分别为(1.24±0.53)、(3.33±1.00)和(5.07±1.28)条。右心室流出道主要结构有肺动脉环、肺动脉瓣等。肺动脉瓣环周径为(35.97±8.17)mm;肺动脉的前瓣、左瓣、右瓣的高度分别为(6.14±2.07)、(6.72±1.60)和(6.69±1.61)mm,宽度分别为(11.91±2.70)、(10.19±2.26)和(10.46±2.15)mm。犬心右心室假腱索出现率为100%,平均为(4.61±2.78)条;未见明显隔缘肉柱。结论犬心右心室主要结构与人类相似但较小,在假腱索的出现率及数目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黄牛心脏右心室的解剖结构,为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 1.33 mol.L-1甲醛溶液固定新鲜黄牛心脏31例,利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右心室结构。结果黄牛心脏右心室呈锥体形,其室壁平均厚度为(10.53±1.70)mm,三尖瓣平均周径为(145.84±27.22)mm,前瓣、后瓣、隔侧瓣平均高度分别为(35.40±7.78)、(30.18±6.64)、(30.37±5.75)mm,平均宽度分别为(45.42±11.73)、(52.15±13.98)、(63.17±15.10)mm,平均层数分别为4.58±0.96、4.97±0.89、5.90±1.30。腱索较多且细小,前乳头肌至前尖、后尖、外侧连合的条数分别为4.03±1.30、3.81±1.56、1.48±0.81;后乳头肌至后尖、隔侧尖、后内侧连合的条数分别为4.16±1.55、4.48±1.67、1.58±0.67;隔侧乳头肌至前尖、隔侧尖、前内侧连合的条数分别为3.71±1.35、5.55±1.61、1.52±0.10。假腱索连于乳头肌与室壁或室壁之间,出现率为100%,平均条数为30.19±10.90;乳头肌成群出现,前、后、隔侧乳头肌平均条数分别为1.00±0.00、1.77±0.76、1.06±0.25。隔缘肉柱平均长度为(44.33±10.98)mm,平均直径为(4.76±3.69)mm。右心室流出道主要结构为肺动脉瓣环、肺动脉瓣、肺动脉窦。肺动脉瓣环平均周径为(100.18±13.11)mm,左瓣、右瓣、前瓣平均高度分别为(13.75±2.75)、(13.59±2.58)、(14.11±2.50)mm,平均宽度分别为(34.99±7.02)、(35.41±3.92)、(39.04±6.75)mm。结论黄牛心脏右心室结构与人相似,但大小、假腱索及腱索总数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成年人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及合并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情况。方法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全疆7个地区抽取年龄在35岁以上样本,男女均衡。本研究选取其中新疆和田地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共抽取1 667人,RBBB患病率为1.34%;男性患病率与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各年龄组(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岁)RBBB患病率依次为0.10%、0.90%、2.13%、3.68%、0.00%。RBBB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者占40.00%,糖尿病者占4.50%,冠心病者占4.50%。结论新疆RBBB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RBBB患者主要合并症是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参比电极电位变化的规律。方法同步比较2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心电图r和R′波变化,分析参比电极电位变化与心室激动方向的关系。结果头胸导联V1r波振幅高于常规导联心电图[(0.16±0.19)vs(0.11±0.13)mV,P0.01],而其R′波振幅低于常规导联心电图[(0.25±0.21)vs(0.35±0.23)mV,P0.01]。结论参比点电位变化与心室除极方向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羊心脏蒲肯野纤维的演化过程和蒲肯野纤维与心肌束连接及其演化关系.方法:12只山羊取心脏后,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正常成体羊心室肌层内蒲肯野纤维,按组成细胞的演化程度不同分为6级.蒲肯野纤维-心肌束的连接方式随连接所在部位、蒲肯野纤维的演化程度而不同.结论:正常成体羊心室肌层内的蒲肯野纤维为束细胞和(或)心肌细胞组成的动态结构.蒲肯野纤维与心肌束有多种连接方式,但均反映2者存在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羊心室内膜下层束细胞演化形成心肌细胞的动态过程.方法:12只山羊取心脏后,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正常成体羊心室内膜下Ⅰ型束细胞分裂增生为Ⅱ型束细胞团或心肌生成单位.生成单位经横向与纵向2种方式,演化形成蒲肯野纤维和工作心肌细胞;部分Ⅰ型束细胞经Ⅱ型束细胞直接演化为工作心肌.结论:正常成体羊心室传导心肌和工作心肌属同-细胞演化系,羊心室心肌主要来源于束细胞-心肌细胞演化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评价冠心病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舒缩的同步性。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35例及正常人31例(对照组)进行心肌多普勒组织显像研究,(1)测量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左、右室基底段和中间段共14节段的达峰时间(Ts和Te),并计算右室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平均值(Ts-2-RV)及左室12节段收缩和舒张达峰时间平均值(Ts-12-LV和Te-12-LV)、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12-SD和Te-12-SD)和最大差值(Ts—diff和Te—diff)。(2)测量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内径(LVEDs和LVEDd)及容积(LVEVs和LVEVd)。结果:(1)CRBBB组左右室14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较对照组延长(除后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P〈0.05,其余各节段均为P〈0.01),Ts-12-LV、Ts-12-SD、Ts—diff均长于对照组(P〈0.01),CRBBB组中Ts-2-RV较Ts-12-LV延长(P〈0.05)。(2)CRBBB组左右室14节段舒张早期达峰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P〉0.05),但左室Te—12-SD、Te—diff均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CRBBB患者除有心室间的收缩不同步。亦有心室内的收缩及舒张不同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6例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将患者分为RVAP组(n=121)和LBBP组(n=135)。比较两组起搏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在术中、术后7d、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BBP组患者术后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均P<0.001)。术后1年随访中,与RVAP组相比,LBBP组起搏术式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表达水平(均P<0.05)。此外,LBBP组和RVAP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器依赖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LBBP患者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0.004)。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BBP起搏术式与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关(全部进入模式P=0.014,向前逐步回归模式P=0.010)。Kaplan-Meier累积事件曲线的比较显示RVAP和LBBP的累积再住院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ROC曲线分析也揭示了不同起搏术式对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预测价值(P=0.011,AUC=0.703,灵敏度=0.857,特异度=0.550)。 结论与传统RVAP相比,LBBP起搏术式治疗老年AVB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在临床很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男性患者,86岁,因头晕伴呼吸急促入院,辅助检查及介入手术证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电图先后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