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关键椎置钉与连续置钉矫正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施行关键椎手术矫正的AIS病例54例(A组)与既往连续置钉病例54例作对比研究(B组),收集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项侧凸相关指标。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2组各项数据。结果 A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矫正各指标与B组各指标均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融合节段数、置钉数、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总输血量及住院天数均要小于B组。结论对于LenkeⅠ型AIS患者,关键椎置钉技术与连续置钉技术具有相似矫形效果,但关键椎置钉技术大幅度减少了患者的手术风险,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侧间隔置钉、支撑侧每隔1或2个节段置钉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胸椎及腰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双肩高度差、顶椎偏移(AV...  相似文献   

3.
孙泽宇  李波  简月奎  罗旭 《骨科》2021,12(6):499-504
目的 探讨术前右肩高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术后的肩关节高度变化,并分析术后肩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术前右肩高Lenke 1型AIS病人41例,根据术后肩部平衡状态分为双肩平衡组和双肩失衡组。分别测量两组病人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的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Cobb角、锁骨角、胸廓锁骨角度差(clavicle chest cage angle difference,CCAD)和T1倾斜角,并计算主胸弯矫正率、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柔韧度、上胸弯柔韧度等;分析双肩失衡组病人末次随访时RSH与术前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双肩失衡组术前的锁骨角和CCAD值均高于双肩平衡组,上胸弯柔韧度低于双肩平衡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锁骨角、CCAD与术后RSH呈正相关(P<0.05,r>0);上胸弯柔韧度与术后RSH呈负相关(P<0.05,r<0);锁骨角变化、主胸弯及上胸弯矫正率、主胸弯角度变化与RSH变化呈正相关(P<0.05,r>0)。Logistic回归分析未见双肩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锁骨角、CCAD及上胸弯柔韧度是Lenke 1型AIS病人术后RSH的预测因素,应避免主胸弯过度矫正导致术后肩失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CT评价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单胸弯或胸腰弯,术中依据胸椎解剖标志结合C形臂X线机定位进行徒手置钉。术后在CT上测量螺钉穿破椎体(包括椎弓根)骨皮质内侧、外侧或前侧的距离,< 2 mm为准确置钉,≥2 mm为异常置钉。同时记录术中或术后是否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结果 胸椎区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65枚,每例患儿置入6.3±1.8枚螺钉。准确置钉129枚(78.2%),异常置钉36枚(21.8%)。形态异常椎异常置钉率(41.8%,23/55)高于正常椎(11.8%,13/110),且形态异常椎凹侧异常置钉率(77.8%,14/18)高于凸侧(24.3%,9/37);顶椎区异常置钉率(35.0%,21/60)高于非顶椎区(14.3%,15/105),且顶椎区凹侧异常置钉率(50.0%,12/24)高于凸侧(25.0%,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及术后未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进行胸椎徒手置钉具有较高的精确性,术后很少发生置钉相关并发症。形态异常椎体、顶椎区置钉时需谨慎操作,尤其是这两个区域的凹侧置钉时要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5.
徐涛  方煌  王欢  陈栎昀  丁一帆  许浩然  汪波 《骨科》2023,14(2):105-110
目的 探讨后路双棒异质性去旋转技术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治中的临床疗效和远端融合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5例接受后路双棒异质性去旋转矫治的Lenke 1A和2A型AIS病人,所有病人随访1年以上。所有病人在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位平衡、矢状位平衡等参数。分析末次随访时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55例病人的随访时间为(48.8±24.8)个月。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50.8°±10.4°,术后矫正至8.2°±4.9°,末次随访时为9.1°±4.9°,矫正率为82.3%±9.2%;术前腰弯Cobb角为28.5°±7.0°,术后矫正至5.1°±3.2°,末次随访时为6.3°±4.1°,矫正率为77.9%±13.6%。末次随访时7例病人出现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率为12.7%。远端融合至最后实质性接触椎(LSTV)-1的病例中,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病人与未发生的病人在手术年龄、Risser征、LSTV与下端椎(LEV)的位置关系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1,P=0.014,P=0.020)。结论 采用后路双棒同步异质性去旋转矫治Lenke 1A和2A型AIS,可以获得满意矫形效果,有助于重建和维持脊柱平衡,减少尾侧融合节段。对于Lenke 1A和2A型AIS病人,若骨骼成熟度正常,LIV可以选择LSTV-1。若骨骼成熟度低,LSTV与LEV相差两个椎体时,可以选择LSTV-1作为LIV。但在LSTV与LEV相差一个或少于一个椎体时,远端叠加现象的风险增加,LIV应选择LSTV。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持续性冠状面失衡(persistent coronal imbalance,PC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后路脊柱融合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112例Lenke 5C型AIS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术后2年的冠状面平衡状态分为PCI组和非PCI组。PCI定义为术后冠状面失衡持续时间≥2年。测量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的各项冠状面参数和矢状面参数;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评分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病人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病人中,50例(44.6%)术后发生即刻冠状面失衡,其中12例(10.7%)冠状面失衡持续至术后2年。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比值比(odds ratio,OR)=1.8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47~2.132,P=0.001]、术前胸弯柔韧性较差(OR=1.308,95% CI:1.041~2.015,P=0.016)、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较大(OR=2.291,95% CI:1.120~4.719,P=0.001)、术前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倾斜角较大(OR=2.141,95% CI:1.491~3.651,P=0.011)、术后即刻冠状面失衡(OR=5.512,95% CI:4.531~6.891,P=0.001)是发生PCI的独立危险因素。PCI组术后2年SRS-22量表满意度和总分均显著低于非PCI组(P<0.05)。结论 年龄较大、术前胸弯柔韧性较差、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较大、术前LIV倾斜角较大和术后即刻冠状面失衡是预测PCI的重要参数。PCI对Lenke 5C型AIS病人后路脊柱融合术后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428-1430
[目的]探讨影响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顶椎区残留旋转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行后路融合术的26例Lenke 1型AIS患者,其中男5例,女21例。按照术后顶椎区残留旋转的严重程度将AIS患者分为两组:A组(顶椎区椎体残留旋转比率70%)15例,B组(顶椎区椎体残留旋转比率70%)1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Risser征、术前主胸弯Cobb角、主胸弯柔韧度、术前顶椎区椎体旋转角度、术前及术后的顶椎偏移距离和躯干偏移距离、胸椎矢状位Cobb角改善率、主胸弯矫正率以及顶椎区置钉密度。单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患者的主胸弯柔韧度、术前顶椎偏移距离、主胸弯矫正率、顶椎区置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导致术后顶椎区残留旋转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主胸弯矫正率、顶椎区置钉密度(P0.05)。[结论]Lenke 1型AIS患者主胸弯矫正率、顶椎区置钉密度是影响术后顶椎区残留旋转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方寅羽  李劼  刘昌伟  徐辉  胡宗杉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骨科》2023,14(2):117-12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间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人弯型特征及矫形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且有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5C型AIS病人70例,男性组20例,女性组50例。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弯/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等冠状面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JA)等矢状面参数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RS-22)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男性组不典型弯型的比例高于女性组(20% vs. 1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和男性组的胸腰弯/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两组病人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胸腰弯/腰弯矫正率分别为70.6%±12.9%和72.6%±17.9%,末次随访时两组的矫正丢失率分别为5.3%±15.8%和7.6%±15.7%。女性组术前的TK明显低于男性组(19.2°±7.0° vs. 24.5°±14.5°),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面平衡(SVA)均大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男性组的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率高于女性组(30% vs. 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在SRS-22量表疼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组[(4.8±0.2)分 vs. (3.9±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性Lenke 5C型AIS病人中表现为左胸弯右腰弯的不典型弯型的比例稍高于女性,女性病人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SVA大于男性,但均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矫形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顶椎置钉与否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采用全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69例Lenke 1型AIS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0岁,主弯Cobb角50°~70°,平均53.7°。根据顶椎置钉与否分为:顶椎凸凹侧均未置入螺钉组(A组,35例)和至少一侧置入螺钉固定组(B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柔韧度、顶椎旋转度和固定节段数、置入物密度、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等指标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B组病例在CT图像上统计顶椎不良置钉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主弯Cobb角、柔韧度和顶椎旋转度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矫形术后均未发生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失代偿。随访24~30个月,平均27.7个月,两组患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A、B两组置入物密度分别为63.4%、65.3%,平均固定节段数分别为11.3和11.6,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3.9%和72.6%。两组在置入物密度、内固定节段数和主弯Cobb角矫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去旋转率A组为18.4%,显著低于B组的34.8%(P<0.05)。B组顶椎置入的41枚螺钉中,有5枚为不良置钉(12.2%)。结论:对于Cobb角在50°~70°非严重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置钉尽管并不能显著提高侧凸矫正率,但可以明显矫正顶椎旋转,因此,在注意置钉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在顶椎置入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0.
杨参  周业金  江渟 《骨科》2018,9(4):274-278
目的 比较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单、双侧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30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病人根据伤椎椎弓根被破坏的情况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经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单侧组(18例)采用伤椎单侧置钉,双侧组(12例)采用伤椎双侧置钉。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凸角。结果 两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1周和1年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角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各观察点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单钉置入与双钉置入均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后路间隔置钉或连续置钉矫治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手术方法为后路矫形侧连续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矫形(连续置钉组);另一组手术方法为后路矫形侧均间隔一个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矫形(间隔置钉组)。记录所有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术前侧凸Cobb角、术后侧凸Cobb角、术后侧凸矫正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神经脊髓损伤。胸椎侧凸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连续置钉组术前分别为62.7°±12.7°、28.3°±11.6°;术后分别为14.5°±6.9°、20.5°±10.7°;间隔置钉组术前分别为63.9°±10.9°、28.1°±10.8°,术后分别为14.7°±6.4°、21.0°±10.3°;连续置钉组和间隔置钉组术前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为-3.3±6.1cm、-4.4±4.8cm,术后分别为1.4±3.3cm、0.9±3.0cm。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缘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间隔置钉和连续置钉矫正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马君  李振环  戴杰  林涛  周许辉 《脊柱外科杂志》2018,16(6):327-330,336
目的对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和万向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顶椎旋转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应用万向/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行后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A组)43例,使用单平面椎弓根螺钉治疗(B组)29例。记录手术前后腰椎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并计算侧凸矫正率。术前使用Nash-Moe法评估顶椎旋转程度,术后根据Upasani等提出的X线椎体旋转分级标准评价顶椎去旋转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2周及1年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1年侧凸矫正率为79.2%,B组为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前顶椎旋转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周及1年顶椎去旋转程度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椎弓根螺钉都能很好地矫正Lenke 5型AIS患者冠状面侧凸,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在矫正及维持顶椎去旋转效果方面优于万向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及避免脊柱失平衡的对策.[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本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其中Lenke I型8例,LenkeⅡ型4例,LenkeⅢ型8例,LenkeⅣ型2例,Lenke V型5例,Lenke VI型4例.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54°,顶椎偏距平均5.8 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6 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s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个月,冠状面Cobb's角平均残留24°,矫正率为61%;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0°,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5 cm,矫正率为56%,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 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0 cm.[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优越的力学基础,因此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术中需始终关注躯体和脊柱的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柱共平面技术(vertebral coplanar alignment,VCA)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VCA技术矫形的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16.3岁(14~25岁)。收集术前、术后及最近一次随访时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及CT,测量主弯Cobb角、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平衡、顶椎椎体胸廓比值(apical vertebral body-rib ratio,AVB-R)、顶椎旁肋骨弥散间距(apical rib spread difference,ARSD)、剃刀背(rib hump,RH)及椎体旋转角(rotational angle to sacrum,RAsac)。结果 主弯Cobb角由术前的55.7°矫正至术后的14.7°,TK由术前的26.7°矫正至19.0°。术前Lenke矢状面形态为“+”的病人矫正至“N”,而术前Lenke矢状面形态为“N”的病人仍维持正常的TK。AVB-R、ARSD、RH及RAsac的矫正率分别为36.0%、60.1%、56.7%、54.9%。在24个月的随访期间,无明显矫形丢失,无冠状面、矢状面失代偿发生。结论 VCA技术应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可获得满意的椎体去旋转和矢状面重建效果。目前针对VCA技术的研究多为初步应用经验,其适应证的选择还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高海拔地区脊柱爆裂骨折的特点及当地医疗条件,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8月至2021年12月,采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12例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9~54(42.50±7.95)岁;车祸伤6例,高坠伤4例,重物砸伤2例;T112例,T124例,L13例,L22例,L31例。手术首先在骨折上下椎置钉,并在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通过体位及撑开实现骨折椎体复位。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通过X线测量受伤节段后凸矫正率及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并发症,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27(17.75±5.79)个月。术后3 d,VAS与术前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1,P=0.000);术后9个月JOA评分与术前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5,P=0.000)。术后3 d,Cobb角为(4.42±1.16) °,与术前入院时的(25.67±5.71) °相比矫正率为(82±5)%;术后9个月Cobb角(5.08±1.24) °,矫正丢失率为(16±13)%。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高原低气压低氧环境下,应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减少创伤,应用伤椎置钉技术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出血少,固定节段短,是治疗高海拔地区脊柱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手术治疗Lenke 1型AIS患者36例,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11~18岁,平均15.3岁,术前胸椎侧凸角度均<75°,且侧凸柔韧性均>50%。测量术前和术后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胸椎矢状面Cobb角、C7铅垂线与骶骨正中线(CSVL)的距离、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角的垂直距离、双侧肋骨后凸的高度差(RH)、顶椎上下横突侧方5个肋间距总和的左右侧差值(ARSD)、胸弯顶椎椎体外侧缘至两侧胸壁距离的比值(AVB-R),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50~240min,平均176min;术中失血量460~1100ml,平均840ml。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胸腔积液,2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随访1.6~3.2年,平均2.06年。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56.7°±8.0°矫正为14.1°±6.0°(P<0.05),末次随访(17.2°±3.2°)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胸椎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8.9°±7.9°减小为21.9°±10.6°(P<0.05),末次随访(24.3°±5.1°)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角的垂直距离由术前-11.7±12.1mm变为术后-1.4±9.4mm(P<0.05),末次随访(-2.7±4.7mm)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H、ARSD、AVB-R术前分别为37.7±5.8mm、20.1±6.6mm和1.56±0.16,术后分别为19.3±6.9mm、8.1±4.7mm和1.22±0.20,差异有显著性(P<0.05)。C7铅垂线与CSVL的距离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失败征象。结论:双侧椎弓根交叉间隔置钉矫形治疗柔韧性好的轻中度Lenke 1型AIS可以获得良好的三维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脊柱侧凸数字导航模板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设计新型脊柱侧凸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简称导板)并在手术中应用,评价其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10例脊柱侧凸病例(观察组)进行CT扫描,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型重建、模拟置钉和导板设计;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导板;在手术中应用导板辅助置钉,记录其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血肌酐含量变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CT扫描明确螺钉位置并进行分级,评价置钉准确率,并与同期行徒手置钉的10例脊柱侧凸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8岁,平均11.9岁;主弯Cobb角42.1°~78.4°,平均54.9°。对照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2例,女8例;年龄6~17岁,平均12.6岁;主弯Cobb角38.2°~93.4°,平均56.6°。结果:观察组置钉167枚,其中Ⅰ级138枚(82.6%),Ⅱ级25枚(15.0%),Ⅲ级4枚(2.4%),无Ⅳ级螺钉;穿破皮质29枚(17.4%),可接受螺钉163枚(97.6%).对照组置钉165枚,其中Ⅰ级98枚(59.4%),Ⅱ级39枚(23.6%),Ⅲ级21枚(12.7%),Ⅳ级7枚(4.2%);穿破皮质67枚(40.6%),可接受螺钉137枚(83.0%).两组病例置钉分级、穿破皮质比例、可接受螺钉比例均有差异(Z=-5.013,P=0.000;χ2=9.347,P=0.002;χ2=20.242,P=0.000).Cobb角矫正率[(74.1±10.0)% vs (69.7±17.6)%,出血量(455±447) ml vs (415±389) ml,手术时间 (163.5±53.7) min vs(164.0±48.7) min,术前与术后3 d血Cr变化(-5.3±3.2) vs (-3.4±3.1) 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6,P=0.496;t=0.214,P=0.833;t=0.022,P=0.983;t=1.375,P=0.192).两组均未见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辅助脊柱侧凸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较徒手置钉明显提高,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置钉技术治疗Lerike I型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方法]将2006年3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38例Lenke I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置钉组(19例)和个体化置钉组(19例),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s角、T5~12后凸Cobb's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置钉组术中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胸椎进钉点选择方法,而个体化置钉组则根据术前CT预先设计出的胸椎进钉点来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利用SPSS11.5软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s角矫正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均高于标准置钉组(P值分别为0.001、0.02).[结论]个体化置钉技术可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并提高Lenke I型脊柱侧凸的横断面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青少年Chiari畸形伴胸椎侧凸不同内固定模式的选择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接受后路胸椎融合术的75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全椎弓根螺钉组(44例)和钉钩联合组(31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冠状面侧凸Cobb角、侧凸柔韧性、顶椎偏移、顶椎旋转及躯干偏移;矢状面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及近端与远端交界区Cobb角。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根据术前不同程度胸椎后凸进一步分组,比较两种内固定模式的手术疗效。结果 全椎弓根螺钉组术后胸弯平均矫正率为60.2%,明显著高于钉钩联合组(51.3%,t=2.372,P=0.023)。末次随访时全椎弓根螺钉组及钉钩联合组胸弯矫正丢失率分别为0.3%及1.7%(t=-0.468,P >0.05)。术后腰弯平均矫正率在全椎弓根螺钉组为61.7%,明显优于钉钩联合组51.1%(t=2.431,P=0.020)。术前全椎弓根螺钉组与钉钩联合组的胸弯顶椎偏移分别平均为25.0 mm和24.1 mm,术后减小至6.9 mm和7.4 mm,两组术后的胸弯顶椎偏移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前胸椎后凸>40°的病例中,全椎弓根螺钉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近端交界区Cobb角为10.0°,高于钉钩联合组(4.5°,t=-2.031,P=0.052)。而且全椎弓根螺钉组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20% )高于钉钩联合组(9%)。结论 对继发于青少年Chiari畸形的胸椎侧凸行后路内固定矫形,全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好的畸形矫正率,但是,与钉钩联合固定相比,术前胸椎过度后凸的患者在胸椎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远期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20.
李坤  陈志龙  余国庆  王晶  王航  刘丽  喻锋 《骨科》2021,12(6):493-498
目的 比较3D导航引导与徒手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在单节段腰椎融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拟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手术的病人30例,按参与研究的奇偶顺序分为两组,3D导航组15例,行3D导航引导下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徒手置钉组15例,行徒手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统计两组病人的术中透视次数、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及24 h引流量,拔除引流管后统计并对比两组的置钉准确性,分别于术后第1、3、7天测量两组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对比两组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改善情况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未予以输血。3D导航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引流量分别为(2.43±0.25)次、(110.86±10.75) min、(150.45±23.46) mL、(83.87±10.63) mL,徒手置钉组分别为(6.52±1.21)次、(152.37±13.45) min、(213.68±34.68) mL、(156.84±15.67) mL,3D导航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徒手置钉组(P<0.05);3D导航组的置钉准确性显著优于徒手置钉组(100% vs. 73.33%,P<0.05);术后第1、3、7天时,3D导航组的ESR、CRP均较徒手置钉组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3D导航组的JOA改善率为75.00%,稍高于徒手置钉组的72.41%,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达到良好椎间融合,无椎间融合期移位、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等情况出现。结论 3D导航引导与徒手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均可有效改善单节段腰椎融合手术病人的JOA评分,但与徒手置钉相比,3D导航引导下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可改善病人手术指标,提升置钉准确性,降低术后ESR和CRP,可作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的优先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