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T-SPOT.TB)检测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脊柱结核病例同时进行结核菌素皮试试验(TST)及T-SPOT.TB检查,其中TST分别采用红肿硬结直径≥5 mm和≥15 mm两种标准,标记为TST 5和TST 15。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对比分析上述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10例疑似脊柱结核患者最终诊断为脊柱结核68例、非脊柱结核42例。TST 5、TST 15和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69%、74%,47%、83%、82%、49%和91%、90%、94%、86%。T-SPOT.TB检测敏感度优于TST 15,特异度优于TST 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TST 5和TST 15(P0.05)。结论与TST比较,T-SPOT.TB检测诊断脊柱结核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可用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细胞斑点试验(T-SPOT)配合输尿管硬镜检查在不典型泌尿系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采用T-SPOT配合输尿管硬镜检查诊断的不典型泌尿系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T-SPOT反应和输尿管硬镜检查结果。结果:9例患者术前T-SPOT实验室汇报均提示反应孔(+),输尿管镜下所见符合泌尿系结核特定表现,经手术或规范抗结核治疗后T-SPOT结果转阴,影像学资料、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好转。结论:对于临床上不典型的泌尿系结核,T-SPOT检查配合输尿管镜检查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在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4例疑似骨与关节结核患者外周抗凝血标本,依据细菌学检验、病理学结果及临床表现判定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中确诊骨与关节结核73例,非结核感染81例,分别进行T-SPOT TB和结核抗体(TB-Ab)检测,并分析T-SPOT TB在骨与关节结核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73例确诊骨与关节结核中,64例T-SPOT TB阳性;81例非结核中,72例T-SPOT TB阴性;T-SPOT TB检测敏感度为87.67%(64/73),TB-Ab为41.10%(30/73),T-SPOT TB诊断骨与关节结核的敏感度显著高于TB-Ab(P0.001);T-SPOT TB检测特异度为88.89%(72/81),TB-Ab为71.60%(58/81),T-SPOT TB特异度也高于TB-Ab(P=0.006)。在结核组中,涂阳与涂阴两组T-SPOT TB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5.45%(21/22)及86.49%(3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核组中,病理诊断阳性率92.16%(47/51)与T-SPOT TB总阳性率87.67%(64/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 TB在诊断骨与关节结核中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全球22个肺结核高疫情国家之一,估计我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50万人,每年新发肺结核患者100万人,占全球发病人数的14.3%,居全球第二位,每年死亡人数达13万例,是其他传染病患者病死率的2倍以上。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痰涂片/培养检查、 相似文献
5.
正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TST)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结核筛查方法,但其假阳性率高,且易受患者身体状况的影响。结核抗体试验具有快速、经济、方便的特点,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检测结果可能是假阴性~([1])。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被证明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2-3])。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TSPOT.TB和结核抗体试验在泌尿系结核中的应用,比较它们的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WHO估计,全球约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死亡的人数是其他传染性疾病总死亡人数的2倍以上。结核病临床表现多样,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尤其是肺外结核病变往往十分隐匿,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困难。目前用于诊断结核病的方法较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四种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试剂盒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重庆市肺科医院以及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的133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用PATHOZYME-MYCO IgG(Myco G)、PATHOZYME-TB complex plus (TB complex plus)、Anda Biologicals TB ELISA (Anda TB)和IBL M.tuberculosis IgG ELISA (IBL)四种结核病血清学诊断试剂盒和T-SPOT进行检测,同时以上述医院的50例非结核病患者和81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五种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断效果,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五种检测方法中,T-SPOT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0.2%和80.9%;Anda TB检测的敏感性(67.7%)其次,但特异性较低(76.3%);Myco G、TBcomplex plus及IBL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分别为41.4%、27.1%和27.1%,但特异性极高,均为96.9%.ROC曲线分析显示,T-SPOT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934,其次为Anda TB和Myco G,分别为0.885和0.817.结论 T-SPOT检测对结核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四种血清学诊断试剂盒检测的特异性较高,可与其他诊断方法联用以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尤其适用于阴性结核病和肺外结核病的检查. 相似文献
8.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BACT/ALERT 3D系统快速培养和绝对浓度法药敏试验对指导脊柱结核个体化化疗的应用价值,分析研究脊柱结核耐药情况.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检查,50例患者诊断为脊柱结核,并接受手术治疗.收集术中所取脓液、干酪样组织.低温避光保存,8 h内送检,常规处理后接种液体培养基,使用BACT/ALERT 3D系统进行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培养阳性者接种PNB和TCH培养基进行菌种鉴定,并将细菌接种至含药改良罗氏培养基,按绝对浓度法进行11种常用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结果 50例标本培养阳性21例(42%),人型结核杆菌19例,牛型结核杆菌2例.结核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平均耗时41 d(28~58 d).其中耐药11例(52.4%),异烟肼耐药4例(19.0%),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各1例(4.8%),链霉素3例(14.3%),力克肺疾2例(9.5%),左氧氟沙星8例(38.1%).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准确度高,费用低,可检测常用一线和二线药物的敏感性,适用于指导脊柱结核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或(和)链霉素联合用药方案对多数初治脊柱结核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结合MRI诊断足踝部结核的有效性。方法180例疑似足踝部结核患者接受体检、MRI榆查、T-SPOT.TB检测及组织病理检查,并以组织病理检查阳性作为确诊的金标准。结果180例疑似患者中21例确诊为足踝部结核。T-SPOT.TB检测诊断足踝部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1%和96.86%,MRI柃查分别为76.20%和94.34%,T-SPOT.TB联合MR1俭奄分别为71.43%和伽.37%。结论TSPOT.TB结合MRI检查是一种可有效地诊断足踝部结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成像,应用T2弛豫时间图(T2 relaxation time mapping)成像测量脊柱结核病变,分析脊柱结核的特征表现、T2值范围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病例组25名脊柱结核患者60个病变椎体、自身对照组60个病变临近正常椎体及对照组25名健康志愿者60个正常椎体行脊柱矢状面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序列8回波扫描,自动生成T2图,并划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T2值。病例组分别与自身对照组和对照组之间采用配对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变椎体及椎旁冷脓肿在T2图上均显示为红绿蓝的混杂色阶,且病变椎体、病变临近正常椎体、对照组正常椎体的T2值分别为(110.32±13.84)ms、(70.06±9.03)ms、(77.29±4.19)ms,病例组分别与自身对照组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T2弛豫时间图技术可以量化评估脊柱结核病变内组织成分的变化,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MRI在儿童脊柱结核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13年4月的21例经临床或手术诊断为脊柱结核的儿童患者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2~14岁,平均9.4岁.18例保守治疗,3倒手术治疗,病程2个月~3年,所有病例行2次或2次以上MRI检查.比较初次和复查结果,主要观察椎体及椎间隙信号变化、椎旁脓肿及后凸角的变化.结果:21例脊柱结核患者共累及85个椎体,其中颈椎、胸椎及腰骶椎发生率分别为10.6%(9/85),49.4% (42/85)及40%(34/85).初诊及随访时相仿,15例出现椎体变扁或楔形变,10例可见椎间盘受累,而椎间隙可见不同程度变窄或融合.初诊13例后凸角>0°,位于胸段7例,胸腰段2例,腰段3例,颈段1例.18例保守治疗患儿中,8例初诊及治疗过程中(2~9个月)后凸角均为0°;1例轻度后凸患儿(<10°),治疗12个月时后凸角稍增加;5例中度后凸患儿(10°~30°),治疗过程中(3~12个月)多次随访均无明显改变;4例重度后凸患儿(>30°),保守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3~28个月)多次随访后凸畸形均有不同程度加重,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后行手术治疗后凸角减小.结论:儿童脊柱结核运用MRI随访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清晰显示治疗后椎体及椎间隙信号变化、椎旁脓肿及后凸角的变化,为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耐药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60例耐药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24例,年龄5~79岁,平均47.3岁.其中34例患者有神经受损症状,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标准:A级2例,B级5例,C级13例,D级14例.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采用经脊柱前路、肋横突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并在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观察患者复发、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年,平均3.1年.2例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神经功能受损的34例,术后改善或完全恢复.X线或CT检查提示57例患者植骨融合.结论:对耐药脊柱结核,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抗结核治疗,个体化术式选择,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全国第5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1]显示,耐多药率为6.8%,耐药结核病的危害日益凸显。北京胸科医院统计骨关节结核尤其是脊柱结核是一种最常见的肺外继发性结核病,骨与关节结核约50%为脊柱结核。我国结核病疫情渐趋紧张,尤其是难治性结核病的比重增加,使整个结核病控制难度加大且任重道远。不规范治疗是造成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早期轻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为完善轻型脊柱结核诊断标准及制定抗结核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早期诊断为轻型脊柱结核的14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L)方案(6HREZL/6HREZ)抗结核治疗,辅以营养支持并完成2年随访。治疗期间每个月监测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治疗开始每隔3个月行影像学检查。随访期间根据临床治愈标准评价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病变愈合、ESR、CRP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像学检查变化。结果 138例经药物治疗获得临床治愈,11例在3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2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疼痛缓解,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无神经功能障碍,骨质愈合,椎旁脓肿吸收;ESR及CRP恢复正常;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6HREZL/6HREZ方案治疗早期轻型脊柱结核疗效显著,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复治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复治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46例复治脊柱结核,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7~61岁,平均43.7岁.46例脊柱结核病灶均处于活跃期,血沉和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结核灶位于胸椎17例、胸腰段13例、腰骶椎16例;其中5例合并结核窦道,7例有下肢瘫痪.手术方法为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坚强内固定.根据围手术期抗结核疗效和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化疗方案,对于异烟肼(INH)、利副平(RFP)、吡嗪酰胺(PZA)等抗结核疗效敏感或结核杆菌培养阴性者,化疗持续9~12个月(3HRZ/6~9HRE方案).术后动态观察结核症状、化验指标和放射影像的变化.结果:术前化疗4~6周时46例患者结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沉和CRP平均值显著下降.术后2~3个月结核症状明显缓解,结核窦道消失,其中有37例血沉和CRP恢复正常水平.术后6~12个月X线片未见内固定松动或矫形丢失,7例合并下肢瘫痪者有6例恢复正常,有1例从C级改善至D级.本组有44例患者化疗9~12个月结核病灶治愈(3HRZ/6~9HRE方案),有2例(对RFP+INH耐药)化疗15个月治愈,化疗药物为力克肺疾、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结论:复治的脊柱结核通过清除无血运病灶,能提高化疗效果和缩短化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术式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0年5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结核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3-66岁,平均47.5岁。C71例,C7T1 4例,C6-T1 2例,Cλ-T2 3例,T1.2 4例,T1-3 2例,T2.3 4例,T2-4 3例,T3-4 2例;合并截瘫17例,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8例,D级6例;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5.0^o~65.0^o,平均32.5^o。17例行经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术,其中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10例,下颈椎低位结合胸骨柄劈开入路7例;2例行高位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6例行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18个月。结果随访时间18-84个月,平均34.8个月。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行纵隔引流10d后愈合;2例喉返神经受损,3个月后症状均缓解;1例窦道形成,经换药后4周治愈;胸膜撕裂1例,术中修补;前路钢板螺钉置入椎间隙1例,后路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合并截瘫者11例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1例D级者无恢复。术后6-12个月,23例植骨融合,2例至最终随访时骨融合不确切。术后Cobb角平均13.4^o(-8.0^o-24.0^o),随访末Cobb角平均15.2^o(-8.0^o-27.0^o)。结论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灶的位置及累及范围而定,前路钢板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都能为颈胸段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内固定的应用有利于彻底减压、矫正畸形,促进截瘫恢复和病灶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初次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317例脊柱结核患者,男206例、女111例;年龄(53.5±16.7)岁(范围11~86岁)。随访1年以上,期间出现①~③中任意一条定义为手术失败:①同一结核病灶接受手术≥2次;②与结核病灶相关的非计划再入院次数≥1次;③结核耐药或迁延不愈,出现冷脓肿或窦道;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或发生内固定松动。未发生失败病例定义为治愈。收集两组患者症状、用药史、辅助检查、手术方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手术失败的潜在危险因素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失败病例均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穿刺引流(含置管冲洗)14例、清创10例、内固定翻修3例。术中采集脓液、坏死或肉芽组织行结核杆菌培养+药敏试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确定手术失败27例。脓肿或窦道形成17例,占63%(17/27);其中3例异烟肼或利福平单药耐药、2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经针对性抗结核治疗(17例)、穿刺引流或穿刺置管冲洗(14例)、清创缝合(3例)治愈。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7例,占26%(7/27);其中病原菌检出5例,均未检出结核耐药;经抗感染及清创缝合治愈,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内固定松动3例,占11%(3/27),经内固定翻修手术治愈。手术失败组与临床治愈组是否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有无2型糖尿病史、有无三种以上基础疾病史、术后1周C反应蛋白、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首剂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OR=3.513,P=0.047)、术后1周C反应蛋白(OR=1.021,P=0.005)、首剂时间≥20周(OR=2.895,P=0.039)、出血量≥800 ml(OR=5.950,P=0.001)和患有三种以上基础疾病(OR=3.671,P=0.027)为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结核,特别是耐药脊柱结核应早期诊断,并尽早开始规范抗结核治疗;脓肿穿刺引流是治疗脓肿或窦道形成的有效手段;复合或跳跃节段的脊柱结核术后失败发生率高,应强调手术病灶节段的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