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索腋窝外侧皮下注射对长期应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减轻注射疼痛.方法将2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腋窝外侧皮下注射组、上臂内侧皮下注射组以及臀部肌肉注射组.结果腋窝外侧皮下注射组ALT正常率及HBeAg阴转率优于臀部肌肉注射组,与上臂内侧皮下注射组相同.三组疼痛程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腋窝外侧皮下注射疗效显著,疼痛少,长时间注射无红肿、硬节.病人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李琇 《新医学》2008,39(12):824-824
患者女,80岁.因双下肢、腰骶部水肿1周,心悸、气促2 d于2007-09-08入院.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20年,服用氯沙坦、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病情稳定.无心力衰竭病史.有2型糖尿病史10年,3年前因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改为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30 U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每日2次.  相似文献   

3.
皮下出血是低分肝素钙皮下注射后的常见并发症.本文通过分析皮下注射出血的影响因素,总结有效护理干预,提倡低分子肝素钙标准化、规范化皮下注射方法,为预防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皮下出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种胰岛素制剂过敏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男,52岁.有糖尿病史4年,先后使用格列吡嗪、消渴丸等,曾多次因血糖控制不良住院治疗.有青霉素过敏史.10个月前在我科住院期间,因血糖控制不理想改用胰岛素治疗,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三餐前皮下注射,注射后15分钟左右注射部位出现红肿、风团,继而出现直径4cm皮下硬结,瘙痒明显,持续1周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对象,对同一患者采用两种皮下注射方法,腹式呼吸式注射法为观察组,传统皮下注射法为对照组,观察两种皮下注射法对疼痛的影响.结果 腹式呼吸式皮下注射法与传统皮下注射法对疼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式呼吸式皮下注射法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明显,深受广大患者好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120例不同部位皮下注射胰岛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30例,分别在腹部脐周、上臂、臀部和大腿皮下注射胰岛素,在此期间注射剂量与注射次数均不可更改.注射胰岛素后给予固定饮食,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24 h尿糖,并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如是连续皮下注射3d.第4天持续监测.第5天每组均更换另一部位重复如上工作.如此直至每组均分别采用四个部位皮下注射.结果:四个部位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部脐周皮下注射疼痛最轻(P<0.05).结论:脐周皮下注射胰岛素,降糖效果与其他部位无差异,但疼痛轻,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运用循证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订抗凝剂皮下注射标准、用药规范、定位卡和宣教卡,规范护理,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设计患者资料表、患者问卷和护士问卷对患者和护士进行调查,并用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抗凝剂皮下注射知识的知晓率和护士对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护理的掌握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措施实施后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率明显下降,患者知晓率明显提高,护士掌握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应用循证实践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可改善护理质量,保证药物疗效,促进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160例,将每例患者的20次皮下注射随机分为4组,每组压迫时间分别为2 min、3 min、4 min、5 min,观察皮下出血的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不同压迫与皮下出血存在差异,局部压迫3 min,可有效地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和较大面积出血率.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压迫最佳时间为3 min.  相似文献   

9.
两种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胰岛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在局部的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找出更适合糖尿病患儿的皮下注射方法.方法 选取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实验组采用垂直皮下注射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斜刺皮下注射法.结果 实验组的局部疼痛程度和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垂直皮下注射法能减轻局部疼痛程度和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更适合糖尿病患儿的皮下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氨磷汀在头颈部癌放、化疗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初治中、晚期头颈部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3个疗程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同步进行7周总量为7000 cGy的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放、化疗基础上,于每次放疗前给予氨磷汀500mg皮下注射.评价2组治疗期间血液毒性与非血液毒性反应(黏膜炎、吞咽困难、口干及神经毒性)及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非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2级以上急性口干初发时间、治疗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放疗剂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毒性发生率、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因氨磷汀相关不良反应退出治疗.结论:皮下注射氨磷汀可降低头颈部癌放,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非血液毒性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1.
曾维 《中国临床护理》2009,1(2):163-164
皮下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基本给药方式,给药时忌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以减少因同一部位注射而带来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皮疹、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我院现有的注射单上无“注射部位”一栏,从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皮下注射部位相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两种胰岛素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赖脯胰岛素联合中效胰岛素(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 NPH)与常规猪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RI)联合甘精胰岛素2种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低血糖发生情况.方法:将32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A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B组.A组采用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加睡前皮下注射NPH治疗,B组采用餐前皮下注射RI加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治疗12周后分析2种方案的胰岛素剂量、降低血糖效果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2种方案降低血糖的疗效相当.B组睡前用的甘精胰岛素剂量明显多于A组所用的NPH剂量,B组餐前所用RI剂量明显少于A组赖脯胰岛素剂量,同时B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2种治疗方案均能够有效控制血糖,与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加睡前皮下注射NPH方案相比,餐前皮下注射RI加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方案不易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41岁,以"皮下注射胰岛素600单位2h"入院。患者因情绪因素于入院前2h一次性皮下注射胰岛素600单位,继之出现心悸、冷汗及饥饿感,伴反应迟钝,病程中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其家属急呼120救护车送入我院抢救室。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8年,自2010-10应用诺和灵30R24U、20U于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平素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  相似文献   

14.
崔秀格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1119-112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进,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规抗凝,腹部新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护理经验.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将病人分成两组,实验组26人,对照组30人.对照组病人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皮下注射,实验组病人采用新皮下注射法进行注射.观察两组病人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中发现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8%,对照组约为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实验组病人比对照组病人住院时间缩短约9d,两组比较存在差异.结论 新方法从注射部位、注射方式加以改进,大大降低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局部不良反应,增加了病人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整个疗程的耐受性,减轻了病人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皮下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护理体会。方法采用携带式微量注射泵为55例输血相关性铁过载患者皮下注射甲磺酸去铁胺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关护理。结果 55例患者血清铁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10例因铁过载致继发血糖升高患者治疗后血糖均降至正常水平,皮肤色素沉着变淡;33例患者红细胞输注间隔时间延长;所有患者副反应轻微,2例患者出现皮下硬结,2例患者出现发热,其中1例因败血症而中断治疗。结论皮下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疗效高、安全性好,护理人员对输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建立祛铁治疗档案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病号服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琼 《临床护理杂志》2009,8(5):80-80,F0003
老年人因长期患慢性疾病或各种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因病情发展至长期卧床、长期皮下注射在我科较为常见。传统的病号服已不能满足长期卧床、长期治疗患者的需要,遇到紧急抢救或特殊治疗时,必须将衣服剪开。我科常年收治老年患者,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为方便卧床患者穿脱衣和长期皮下注射,预防患者因穿脱衣服受凉、感冒等病情变化,专为患者自行设计三种方便治疗及穿脱的病号服,在临床应用较好,得到患者及家人的满意,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院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的过程中有2例出现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病历1患者男,14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2 min后突然面色苍白,主诉头晕、恶心,前胸皮肤发痒,查体见前胸皮肤发红,立即停止滴注,更换其它液体,平卧、给予吸氧,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 ml、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10 min后症状缓解,改用其它药物治疗后无此症状发生.病历2患者女,21岁.因急性扁桃体炎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1min后突然出现胸闷、头晕、呕吐,脸色苍白,口唇紫绀,神志恍惚,急查p102次/min,R26次/min,BP60/30 nmHg,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20 mg肌内注射,50%葡萄糖 10%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注射,20 min后症状症缓解,给予补液及其它对症治疗,经处理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8.
一位患了晚期胰腺癌的68岁老患者John H,因疼痛一直在家用硫酸吗啡。又因呕吐入院,但静脉注射有一定困难,我们决定试一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  相似文献   

19.
胡正梅 《全科护理》2012,10(14):1274-1275
[目的]观察马铃薯片外敷治疗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引起硬结的效果。[方法]将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发生红肿、硬结的5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采用新鲜马铃薯片局部外敷,对照组采用传统湿热敷,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鲜马铃薯片局部外敷治疗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引起的硬结,其疗效优于传统湿热敷。  相似文献   

20.
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注射胰岛素,每天早、晚饭前15 min皮下注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一般是三角肌、腹前壁.目前临床应用较为理想的方法是腹前壁皮下注射法.以往的注射法,注射点的选择随意性大,分布不均,容易重叠,长期注射可形成皮下脂肪萎缩和皮下硬结,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有效的预防方法.采用腹前壁时钟定位法注射可防止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