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熟地黄的益智作用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熟地黄具有益智作用 ,其传统作用机制为补肾生髓充脑 ,其现代作用机制为抑制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 (HPA)轴机能亢进 ,恢复HPA轴机能平衡。研究熟地黄益智作用宜在符合中医肾阴虚证候、HPA轴机能亢进的学习记忆障碍的动物模型上进行。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7,(6)
下丘脑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启动器官,其对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HPOA)生殖轴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补肾、疏肝中药可对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及下游器官功能、神经递质以及相关关键蛋白表达产生影响。本文从以上三方面综述了中药对下丘脑的作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美  谈勇 《西部中医药》2007,20(11):13-14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基于"肾藏精""主生殖"理论产生的,主要用于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现代研究证实,补肾可以促进卵泡发育,补肾中药具有类似内分泌激素样作用.中药人工周期可从整体上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补肾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103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补肾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导致不孕及月经稀发的临床效果及对性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补肾调轴胶囊和补肾嗣育胶囊治疗 1 0 3例排卵功能障碍 ,并监测治疗前后有关性激素六项指标。结果 :补肾法促排卵率为 48.78% ,对照组 (克罗米芬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49.30 % ,差异无显著性。补肾阳法主要作用于垂体并提高激素分泌量 ;补肾阴法作用部位可能选择地在下丘脑 -垂体轴中的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黄体生成激素 ( LHRH- LH)轴系上是降低其分泌量的。结论 :补肾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是对性腺轴各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双向调节 ,改善性激素紊乱环境 ,重新调整达到平衡 ,从而促进排卵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促排卵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排卵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排卵和黄体不健(LPD)。据统计资料,不孕症中约有20%系无排卵或排卵功能不良引起,约有10~15%由LPD引起。西医恢复排卵功能的方法不甚理想。近年来对中医肾主生殖与促排卵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本文拟促排卵研究现状介绍于下。理论研究 1.补肾促进排卵功能的实验研究研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致病环节在下丘脑的功能失常,应用补肾化痰(附方1)治疗后,恢复了卵巢胜能而获得排卵,这提示补肾促排卵的作用环节主要在下丘脑。首先使下丘脑功能恢复,进而使血清FSH、E_2值升高,恢复卵巢排卵功能,表明补肾治疗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而促排卵。进一步实验建立多囊卵巢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电针广泛应用于生殖免疫性疾病中,本研究主要探讨电针对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多途径调节维持机体平衡的作用机制,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共同调节生殖内分泌系统,β-内啡肽、免疫因子和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等方面分别论述电针对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从选穴的特异性、电针参数选择等方面分析论述电针在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从“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肾是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历代医家重视从补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现代医学认为,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受内分泌系统所支配,肾本质的研究,证实了中医的肾类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作用。因此,补肾法有调节生殖系统功能的作用,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补肾中药在男性不育症治疗中的地位及研究策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补肾是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历代医家重视从补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现代医学认为,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受内分泌系统所支配,肾本质的研究,证实了中医的肾类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作用。因此,补肾法有调节生殖系统功能的作用,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补肾中药在男性不育症治疗中的地位及研究策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药减轻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63年,邝安堃教授首次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研制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肾阳虚动物模型获得成功,并证明这种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能被温补肾阳中药所纠正.这一研究成果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温补肾阳可以减轻糖皮质激素负反馈引起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抑制副作用.此后有学者[1]研究证实,激素产生副作用,其机理主要是外源性激素通过负反馈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以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系统功能的紊乱.对激素产生副作用致HPA轴系统功能的紊乱,中医辨证为"肾阴虚",或"肾阳虚",或"阳阳俱虚".  相似文献   

10.
124例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拟“育精阳合剂”、“育精阴合剂”为主治疗124例男性不育症,有效率达81.4%。观察到补肾壮阳法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调节,确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水平.情志变化贯穿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各个阶段.为了减少心身疾病的产生,应从情志入手,注重精神情志的调摄,积极预防;在治疗方面,采取情志调养与药物治疗并用等方法,从而提高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罗陆一  黄梦雨 《中医药学刊》2010,(12):2474-2476
冠心病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属虚劳的范畴,可运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法方药,通过建中益气、温阳补肾、滋养心肝、扶正化瘀、益气补血、祛风散邪的方法进行论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3.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14.
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共性,归纳总结为神经元的凋亡;小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miRNA的表达;自噬过程的调节作用及P62蛋白的降解作用。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共性机制进行归纳,其优势在于针对部分既有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又有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可以采取同一种干预手段进行治疗,这将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与研究的又一突破点。  相似文献   

15.
论痰对癫狂病发病及病情演变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痰对癫狂类重性精神病发病与病情演变之作用,做了论述。文章指出,痰系癫狂类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简称精分症)之主要致病因素,而在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简称分裂情感症)中则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发病虽与痰无关,然病久不愈,生痰生瘀,可使病情向重度、复杂性演变。文章最后重点指出,元·朱丹溪首创之痰致癫狂说,是值得肯定的;然需后人对此原始古朴之致病说不断修正、补充与发展提高;若不注意痰之演进、衍生性,一成不变地运用此学说辨治癫狂病,效果将是不理想的。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中医学精华,未病之时,固护正气,预防疾病;已病之时,防止传变及病后康复,老年肺系病更应遵循,"未病养生,防病于先",采取各种养生保健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起居有常,情志畅达,睡眠良好;"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及时调理疾病先兆、萌芽,防止发展;"已病早治,防其传变""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治疗时应顾护胃气,酌加益气、滋阴,淡渗利湿之品,以防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疾病初愈,正气尚未完全恢复,邪气未尽,需调理才能逐渐康复,应避寒热,慎起居,节饮食,勿过劳,方能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对"颅脑损伤"认识的现状、颅脑损伤中医命名的尴尬、"外伤性脑病"作为颅脑损伤相关疾病中医病名的合理性、"外伤性脑病"急性期辨证分型的探讨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外伤性脑病"作为颅脑损伤相关疾病中医命名的观点,为颅脑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卜祥伟  王颖 《世界中医药》2014,9(8):1099-1101
无脉症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无脉症的发病过程符合"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机制,指出治疗本病关键在于调血调络,应把握病机,及时适当施用活血化瘀药,必要时剂量应倍于常规剂量,敢于攻邪,兼以扶正,强调瘀血阻络多伴随本病始终,故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活血化瘀治法应贯穿本病整个治疗过程。为无脉症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为止 ,大多将伤寒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分别解释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和“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笔者于教学中 ,也多遵旨授业 ,不越雷池。然每于解惑之余 ,颇感确有细化的必要。《伤寒论》涉及“伤寒”二字的原文有 98处。其内涵既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又有泛指、特指的区别 ;既有专论病证者 ,又有兼论证候转变者。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仅以广、狭区分 ,恐难明经旨。本文试从常规内涵和特殊指代的两个视角 ,做如下探讨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常规内涵“伤寒”既有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总称的广义内涵 ,又有专指感寒而发类外…  相似文献   

20.
从临床角度,论述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指出:排病反应是在正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把病排出或者需要药物的帮助,或者靠自身正气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