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本院85例冠心病人行冠脉造影,按不同BMI分为4组,BMI〈20kg/m。组(低体重组),BMI20—24.9kg/m^2组(正常体重组),BMI25~29.9kg/m^2组(超重组)和BMI≥30kg/m^2组(肥胖组),采用图像分析的方法把整个冠脉树分成27段。对不同冠脉段直径进行统计测量分析。结果低体重组10例,正常体重组30例,超重体重组37例,肥胖组8例。当BMI较大,冠脉段直径较小。结论BMI对不同冠脉直径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高校学生的血压与体质指数(BMI)的分布,探讨学生体质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1760例在校学生的身高、体重、血压的资料进行整理,将受检对象分为偏瘦、正常、超重及肥胖四组,分析比较BMI与血压的关系。[结果]一年级至五年级BMI值肥胖的学生人数比例为:1.84%、0.90%、0.00%、0.59%、O.60%;一年级至五年级血压偏高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4.97%、7.42%、11.40%、7.96%、6.95%;随着BMI增高血压有增高趋势,肥胖组〉超重组〉非超重组(P〈0.01)。[结论]所调查的昆明某高校1760名在校大学生,BMI与血压密切相关,随着BMI的增大血压呈增高趋势。BMI能有效反映体脂增加的百分含量,可用于衡量肥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探讨饮食及运动干预对青少年体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124名受试者中的93名超重及肥胖青少年年龄(13.6±0.7)岁,体重指数(BMI22.4~34.1kg/m。)随机分为四组:饮食干预组(D)、运动干预组(E)、饮食运动干预组(DE)、超重及肥胖对照组(O)。饮食方案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及理想体重制定;运动干预为放学后1h中等强度运动,每周4次。干预周期为10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人体测量、身体成分、代谢及氧化应激等指标检测。31名正常体重者为对照组。结果超重及肥胖组的空腹血糖、TC、LDL—C和MD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SOD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MDA水平与体重、BMI、TC、LDL-C呈正相关(R=0.209,0.228,0.274,0.263,P〈0.05),SOD与体重及BMI呈负相关(R=一0.334,一0.362,P〈0.05);干预后D、E、DE组BMI、腰围、全身脂肪显著下降(P〈0.05),D和E组的MDA水平下降(P〈0.05);两个运动干预组的TC和LDL—C下降亦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重青少年在糖脂代谢正常阶段体内即存在氧化应激失衡状态。为期10周的饮食和(或)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在改善青少年超重状态、调节血脂水平的同时,还可显著降低其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4.
钱华美 《中国校医》2006,20(4):358-360
目的 研究大学生人群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特征,探讨其与血压的相关性,从而为大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高血压干预策略。方法 将12824名大学生入校时的体检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表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BMI均数为20.64kg/m^2,男大学生的BMI均数为21.52kg/m^2,女大学生的BMI均数为19.79kg/m^2,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BMI分级后血压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阳性标准,阳性率显著上升,消瘦、正常体质量、体质量超标、轻度肥胖任意两组间血压阳性率的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男大学生人群血压阳性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结论 大学生BMI数值的分布类似钟型,右侧扁平,BMI大于均值的范围较分散。从大学生人群的整体研究以及男女大学生的对比研究,皆表明BMI的增加与血压阳性率高度相关。从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角度,新生入学体检后应对所有的体质量超标及肥胖人群登记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阐明儿童青少年时期高血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结果,应用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146211名7~17岁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和体重指数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SBP和DBP均值均呈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趋势;男生体重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为1.6%,超重组为4.2%,肥胖组为9.9%,女生高血压患病率也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BMI与SBP及DBP进行相关分析,BMI与SBP的相关系数为0.392,BMI与DBP的相关系数为0.305(P〈0.05),与SBP和DBP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71(P〈0.05)。同时,对各省城乡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偏高患病率与超重肥胖患病率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省城乡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和舒张压都高的患病率与肥胖患病率都有显著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有显著的相关性。预防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应从预防超重和肥胖做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肥胖与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关系。方法入选253例40岁以上健康体检男性,经询问病史,测身高、体重、腰围、体脂肪率、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及前列腺B超,排除肥胖相关性疾病,按体质指数(BMI)分为正常组(18.5~23.9kg/m^2)、超重组(24.0~27.9kg/m^2)及肥胖组(≥28kg/m^2),按腰围分为正常组(〈85cm)及腹型肥胖组(≥85cm),按体脂肪率分为正常组(≤25%)及超标组(〉25%),分析各组前列腺体积的差异,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BMI正常组前列腺体积为(18.2±6.1)ml,超重组为(21.6±6.3)ml,肥胖组为(24.9±7.6)ml,正常组与超重组、肥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围正常组前列腺体积为(20.65.6)ml,腹型肥胖组为(23.5±6.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脂肪率正常组前列腺体积为(19.6±6.5)ml,超标组为(23.9±5.3)ml,两组比较前列腺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腰围及体脂肪率高的人群前列腺体积更大。BMI≥24kg/m^2人群中腰围正常或者体脂肪率正常人群,BPH发生率并无明显增高。结论肥胖是BPH的危险因素;腰围及体脂率超标者,发生BPH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籍大学生体质指数(BMI)变化趋势。方法对2002-2009年某北京市高校6030名北京籍入学新生进行身高、体重检测。结果2002-2009年男生身高均高于172.2cm,女生身高高于161.2cm。BMI〈18.5kg/m^2的低体重学生比例从2002-2006年呈逐渐下降趋势,此后开始升高,截止2009年低体重男生为31.8%,女生为28.4%。自2005年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下降,男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同期女生。结论北京市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体重率开始上升,正常体重学生比例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血压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6600名安徽省7-17岁儿童青少年66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比较各组间血压值Z分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差异,并探讨BMI与血压的关系。结果儿童青少年收缩压(SBP)Z分、舒张压(DBP)Z分以及血压偏高的检出率均呈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OR=2.358,OR=5.466;95%CI:1.191~1.262,3.648—8.191)。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转录因子-1与肺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运动减重前后超重和肥胖者炎症指标的变化。方法 67例17—36岁超重和肥胖者(体重指数≥25kg/m^2)入选为期8周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35例为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32例为运动组。观察并分析减重前后炎症指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体重指数〈25kg/m^2)比较,运动组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血清TNF-α、IL-6和CRP的水平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运动组血清TNF-α和CRP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NF-α变化和腰围(WC)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CRP与体重指数、体脂含量(FAT)变化之间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17—36岁超重和肥胖者已有血清炎症指标水平的异常,且与肥胖程度密切相关。有效的运动干预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TNF-α和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种肥胖判定计算方法标准的差异。方法入选2825例住院患者和门诊查体人员,男性2446例,女性379例,年龄22~81岁。测定身高和体质量。通过公式计算标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和体脂含量及肥胖指数(OI)。根据BMI≥25kg/m^2、BMI≥27kg/m^2、BMI≥28kg/m^2判定肥胖者例数分别为:1419例、680例和435例;超出标准体质量20%者649例;体脂含量男性〉25%、女性〉33%者639例。结果〉标准体质量20%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的肥胖均与BMI≥25kg/m^2判定肥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体质量20%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的肥胖均与BMI≥27kg/m^2判定的肥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体质量20%和超过标准体脂含量判定的肥胖均与BMI≥28kg/m^2判定的肥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27kg/m^2判定肥胖与超重20%和亚太地区的体脂含量判定肥胖标准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