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制贮存和排出尿液功能近似正常膀胱的原位膀胱重建新术式。方法:用末段回肠30cm,乙醇浸泡肠粘膜,N形排列去管后制成球形贮尿囊。输尿管与贮尿囊行抗返流吻合,贮尿囊下端与尿道断端吻合。临床应用38例。结果:获得随访38例,随访时间3--42(平均32)月。37例健在。排尿可控率100%。术后12月20例平均尿量585.6mL/次。残余尿22mL。Qax17.3ml.s^-1。膀胱测压18例,平均半充盈、充盈和排尿压力分别为1.18、1.62、4.60kPa。尿常规正常,尿培养(一);肾功能及血生化正常。无肾、输尿管积水。病理示新膀胱粘膜变薄,粘膜腺体减少,绒毛消失,部分区域固有膜腺体消失,呈鳞状化生结构。PAS、HSP阳性,P^53阴性。结论:球形可控回肠原位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可控性好,对机体干扰轻,并发症少,易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的尿动力学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评价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5 头猪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动物实验模型及23 例膀胱癌患者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观察贮尿囊容量、内压及输出道压参数。 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切断结肠带后贮尿囊内压降低,容量、长度及周径均增加。23 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可控,3 个月贮尿囊容量可达400ml。13 例术后(19.2±8.9)个月尿动力学显示贮尿囊最大容量为(697 ±204)ml,最大充盈压为(58 .7 ±24.5)cmH2O,输出道最大闭合压为(104 .3±33 .8)cmH2O。 结论 该术式可以获得大容量、低内压的贮尿囊,具有操作简单、可控效果好、节省肠袢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对4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右半结肠结肠带切断建立低压贮尿囊,原位阑尾作输出道的术式进行治疗、结果贮尿囊容量大,压力代,可控性能好,术后随访观察,基本上达到了可失性尿流改道的要求。并分析了输尿管抗反流方法的选择,认为贮尿囊粘膜下隧道式吻合优于回盲部内翻乳头缝合的方法,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的隔膜型人工膀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一种新型的隔膜型人工膀胱并制定了相应的植入手术方法。植入15只犬,观察11天~6个月,进行了血与尿检测、X线检查、流体力学测试及尸检。结果表明,人工膀胱的贮尿器植入后能保持设计容量,流体力学性能良好;85.0%以上受检肾无积水或仅有轻度积水,肾功能均正常;植入1个月后贮尿器尿液细菌学检查均为阳性,但肾盂尿阳性率仅8.3%。认为此型人工膀胱的植入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贮尿囊结石的发生原因与对应措施.方法:对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患者105例随访14~94个月,平均43.5个月,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贮尿囊结石发生率6.7%(7/105),6例手术治愈,其中2例行经皮穿刺膀胱镜下气压导弹道碎石,4例行贮尿囊切开取石,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贮尿囊结石的发生多与症状性泌尿系感染相关,规律、充分的贮尿囊冲洗及定时清洁导尿对于预防贮尿囊结石有重要作用;选择性地采取经皮穿刺膀胱镜下碎石术或贮尿囊切开取石术,均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可控回肠贮尿囊需要定期进行灌注冲洗,以降低菌尿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通常我们都采用无菌溶液进行灌注冲洗。23名患者参与了此项前瞻性单中心双组交叉随机实验研究。在两阶段各90d的研究时间  相似文献   

7.
原位膀胱替代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膀胱全切除术后,尿路的处理方法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特别是Camey等做了开拓性工作,研究出许多原位可控性回肠膀胱术的术式.现就原位膀胱替代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各种贮尿囊的比较与尿动力学特点、原位膀胱替代术后肠道超微结构的变化、新膀胱功能失调,以及肿瘤复发、原位膀胱替代术后的上尿路的保护、患者生活质量等问题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25例随访报告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施行该术式术后患者的可控性、尿动力、血清电解质、肾功能、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5例随访2-15个月,平均11.3个月。白天完全自控排尿25例(100%);夜间完全自控排尿24例(96.0%),1例偶有遗尿;贮尿囊容量220-370ml,平均320ml;贮尿囊内压力1.86-3.92kPa,平均2.44kPa。IVU及贮尿囊造影示单侧贮尿囊输尿管反流2例(8.0%),无肾积水;膀胱镜检查2例(8.0%)贮尿囊内出现细沙样结石,1例(4.0%)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经尿道直视内切开术治愈。15例(60.0%)男性患者保留性功能,肾功能正常,1例(4.0%)出现一过性高氯血症。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患者生活质量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术42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原位M形回肠代膀胱的疗效。 方法 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 4 2例 ,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 ,截取 4 5~ 5 0cm回肠纵行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 ,输尿管插入贮尿囊内 1cm作吻合 ,贮尿囊底部与尿道 6针吻合 ,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 结果 本组 4 2例 ,术后随访12~ 96个月 ,平均 4 4个月。白天控尿良好者 38例 (90 .5 % ) ,夜间控尿良好者 36例 (85 .7% )。术后 12个月代膀胱容量 (36 1± 4 8)ml,最大排尿压 (86 .8± 2 1.4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最大尿流率(18.4± 6 .1)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 结论 腹膜外切除膀胱可减少腹腔被肿瘤污染 ,避免肠管进入盆腔而影响手术操作。插入式输尿管吻合法 ,操作简单 ,术后形成小乳头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 ,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低。代膀胱置于腹膜外 ,可减少肠粘连、肠梗阻、输尿管梗阻、腹腔内感染等并发症。改良后的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功能良好的特点 ,代膀胱在位置、形态、容量及输尿管抗返流等方面均接近正常膀胱。  相似文献   

10.
膀胱是贮存和排出尿液的囊性器官。因膀胱肿瘤,严重的膀胱挛缩和神经源性膀胱,严重的间质性膀胱炎等,实行膀胱全切术后,需要采用某种替代膀胱的手术,以恢复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胃和肠道均可用来替代膀胱。自Simon于1852年首先采用肠袢替代膀胱术式后,近一百多年来,特别是50年代以后,临床采用的胃、肠道作贮尿囊的膀胱替代术式尿流改道术式层出不穷,并且日益丰富和完善。下面就膀胱替代手术的术式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15例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2.3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术后4周自主可控排尿,白天完全自控排尿15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13例,2例偶有道尿;贮尿囊容量280-3.50ml,平均310ml;最大尿流率13-25ml/s,平均17ml/s;无输尿管反流及狭窄,无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目前一种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去带、间断去带及全去带三种情况下贮尿囊尿动力学特征 ,探讨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的尿动力学特征及其机制。方法 将 18头猪随机分成 3组 ,分别施以完整肠管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A组 ) ,间断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B组 )和完全去结肠带可控盲结肠膀胱术 (C组 ) ,分别测定 3种贮尿囊压力和容量的关系 ,测定 3种贮尿囊的半径和长径。结果 全去带贮尿囊半径和长径均增加 ,容量增加。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容量较大压力较低。结论 全去带可控盲结肠贮尿囊较不去带和间断去带贮尿囊有较好的尿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可控性膀胱术与回肠新膀胱术(附68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评价不同术式可控性膀胱术及回肠新膀胱术的疗效。 方法 对 6 8例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采用 4种可控性尿流改道及回肠新膀胱术式 ,术后对患者控尿、导 (排 )尿 ,贮尿囊容积、内压 ,影像学及血生化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回肠套叠式输出道 3例中有 2例部分脱套致术后尿失禁 ,需再次手术 ;缩窄末端回肠式输出道 44例控尿均良好 ,除 1例插管困难外余均能用 16~ 2 0F尿管自行导尿。去管折叠式贮尿囊 39例 ,其中回肠贮尿囊 3例、结肠 2 2例、回结肠 14例 ,能达到低压贮尿囊要求 ,但早期有 8例发生贮尿囊过度扩张 ,容量 1470~ 16 5 0ml;去带结肠贮尿囊 8例 ,容量 430~6 0 0ml,充盈压 30~ 45cmH2 O(1cmH2 O =0 .0 98kPa) ,有蠕动波 ,术后早期有 2例尿漏。回肠新膀胱2 1例 ,容量 35 0~ 46 0ml,充盈压 12~ 2 0cmH2 O ,日间尿失禁 1例 ,夜间尿失禁 2例 ,其余无尿失禁。 结论 盲升结肠 30cm剖开对折成形可控性膀胱可满足低压贮尿囊要求 ,去带结肠贮尿囊由于易发生术后尿漏或粘连 ,内压较高 ,不够理想。缩窄末段回肠式输出道控尿效果好、内腔大、插管顺利、并发症少 ,明显优于回肠套叠输出道。回肠新膀胱术贮尿排尿功能良好 ,术后生活质量高 ,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阑尾与尿道吻合的回盲肠代膀胱手术远期疗效。 方法 应用回盲肠作贮尿囊 ,阑尾代后尿道原位排尿的方法治疗膀胱肿瘤病人 5 6例。 结果  11例病人术后获 10年以上随访。其中白天完全自控排尿 10例 ,夜间完全自控排尿 8例。伴后尿道假性瓣膜 2例 ,贮尿囊内继发结石 1例 ,后尿道狭窄 1例 ,无输尿管返流 ,无高氯性酸中毒。贮尿囊容量 2 90~ 5 2 0ml,平均 388ml,压力 2 3~ 36cmH2 O(1cmH2 O =0 .0 98kPa) ,平均 2 8cmH2 O。平均尿流率 9.6ml/s。 结论 阑尾与尿道吻合的回盲肠代膀胱术式具有贮尿囊内压低 ,容量大 ,可控性和原位排尿的优点 ,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对32例男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新建的储尿囊采用40~45cm回肠去管后行无水乙醇反复擦拭以清除、破坏黏液细胞,并螺旋状构型缝合成低压储尿囊。两侧输尿管末端袖口状整形后分别行原位"插入式"置入新膀胱(Split-Cuff术式)。新建储尿囊采用"四针法"低位与尿道缝合。结果:本组早期并发症中,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共7例(21.9%),其次是尿路感染6例(18.8%),夜间尿失禁6例(18.8%),漏尿3例(9.4%),白天尿失禁2例(6.3%);在远期并发症中,尿路感染9例(32.1%),原6例夜间尿失禁患者中2例好转,夜间尿失禁4例。腹泻症状大多好转,轻度腹泻2例(7.1%),肿瘤复发4例(14.2%),贮尿囊结石1例(3.6%),回肠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3.6%)。结论:我们构建的改良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后疗效可靠,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其他构型的原位新膀胱术相当。限于随访时间和病例数有限,并发症发生率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了回肠原位膀胱术后长期存活患者的排尿模式。 1 985年 4月至1 996年 3月行低压原位回肠膀胱者 1 76例。手术方式 :距回盲瓣 2 5cm截取 54~ 60cm回肠袢 ,裁剪缝合成球形 ,尿道和尿囊行端侧吻合 ;后期 ,截取肠袢长度改为 40~ 44cm。所有患者均前瞻性随访 ,包括临床、代谢和影像学评价、下尿路功能 ,术后 3、6、9、1 2个月进行标准问卷和 2~ 3d的排尿控尿日记 ,了解白天和夜间控尿情况、排尿次数、膀胱容量和尿垫使用情况。对随访超过 5年者进行了评价。结果 :生存超过 5年者 97例 ,中位随访时间 95个月 (60~ 1 32个月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5例,27-64岁(平均49.8岁)。均经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经腹壁切口取出标本,然后将回肠牵出切口截取40cm长回肠段,剖开建成“M”型贮尿囊,并与双侧输尿管吻合再置入腹腔与腹腔镜下行贮尿囊尿道吻合建成原位回肠膀胱。行回肠新膀胱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7h,平均6.0h。出血量200~510ml,平均340ml,无输血。术后2~3天恢复肠道功能。术后三个月随访时患者排尿良好,新膀胱无明显残余尿,容量200-350ml。结论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很有前景,但还需要长时间随机对照和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异位可控膀胱术后合并贮尿囊结石的内窥镜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11年5月期间对11例全膀胱切除异位可控膀胱术后合并贮尿囊结石的患者采用摄像监视系统、灌洗泵、不同内窥镜及碎石系统经输出道进入贮尿囊进行碎石及取石,其中3例阑尾输出道患者采用F8/9.8Wolf输尿管硬镜或输尿管软镜进入贮尿囊内行气压弹道碎石或钬激光碎石;4例回肠输出道患者采用F19.5Wolf尿道膀胱镜进入贮尿囊内行气压弹道碎石或钬激光碎石;4例回肠输出道患者采用F21Wolf肾镜进入贮尿囊内行EMS超声碎石。结果:11例患者经输出道将贮尿囊内结石全部取出,并发症出现少,对输出道的抗尿失禁作用影响少。结论:对全膀胱切除异位可控膀胱术后合并贮尿囊结石,可采用不同的碎石系统和不同的内窥镜经输出道进入贮尿囊内进行碎石,其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原位阑尾作输出道的可控回结肠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膀胱癌患者30例,行回结肠可控膀胱阑尾原位腹壁造口术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108~126个月,平均118个月。结果 本组远期并发症包括:贮尿囊容量过大5例,贮尿囊内结石形成6例,插管导尿困难4例,输尿管梗阻3例,贮尿囊内出血1例,高氯性酸中毒1例。针对发生的并发症作出相应处理,症状均得到控制。结论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阑尾原位腹壁造口术远期疗效可靠,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可控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为探讨可控性膀胱术后晚期并发症的防治办法,分析了25例术后的随访结果。1988年5月至1994年6月,我院共施行了膀胱全切除可控性膀胱术26例,其中25例随访了1~7年,随访期间发现的晚期并发症有:贮尿囊过度扩张8例,贮尿囊结石3例,尿失禁2例,导尿困难3例,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3例,轻度高氯性酸中毒3例,腹泻1例。通过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及原因分析,我们认为贮尿囊过度扩张是贮尿囊结石、感染和代谢紊乱的原因之一,缩窄末段回肠式输出道控尿良好,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套叠乳头式输出道;抗返流输尿管吻合及低压贮尿囊是保护肾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