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脊柱裂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33例脊柱裂患者采用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了解膀胱的感觉、稳定性、顺应性、相对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储尿功能参数,以及排尿期逼尿肌压力、有无逼尿肌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等排尿功能参数。将患者按照有无肾积水或返流、肾功能损害分为上尿路损害组和非损害组,统计比较各组中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脊柱裂患者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约为51%(17/33),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为33%(11/33),无返流性肾积水发生率为18%(6/33)。在肾积水患者中,64.7%具有膀胱输尿管返流。上尿路损害组的膀胱顺应性和相对安全容量等参数与非损害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裂患者具有较高的上尿路损害发生率,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占较大比例。膀胱顺应性下降及相对安全容量小可能是患者发生上尿路损害的主要尿动力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桥上神经损伤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影像尿动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9年5月65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脑桥上神经损伤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排尿方式、超声、尿流率、残余尿、充盈期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和影像学结果,并与骶上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比较。结果65例患者中,逼尿肌过度活动占61.5%、反射正常占24.6%、无反射占13.9%、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占6.2%、输尿管返流占4.61%。脑桥上不同神经损伤类型尿动力表现无明显差异;与骶上脊髓损伤比较,DSD、输尿管返流、上尿路积水发生率少见,反射正常比例较高。结论脑桥上神经损伤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主要尿动力学特点是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括约肌协同正常,较少出现DSD、输尿管返流、上尿路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128例患者中,膀胱造瘘32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34例,间歇导尿12例,叩击排尿19例,腹压排尿11例,间断尿失禁应用外部集尿器20例。128例患者中120例存在泌尿系感染,11例血钙升高。影像尿动力学提示逼尿肌无反射39例,逼尿肌过度活动63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1例,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11例,尿道外括约肌过度活动27例,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11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数种上述病理生理状况。结论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脊髓损伤后下尿路感染、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等下尿路功能障碍、长期留置尿管和膀胱造瘘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钙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血管意外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19例同期胸椎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特点。结果脑血管意外排尿障碍患者以逼尿肌反射亢进为主,膀胱顺应性下降,尿道外括约肌多为松弛状态,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病灶集中于基底节和额叶;胸椎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与之有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排尿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为主,与胸椎脊髓损伤后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 (逼尿肌无力 )患者行膀胱颈电切开术中对于手术切开的长度 ,部位以及术后疗效评估和再次手术指征的掌握。方法 :5例外伤性腰椎损伤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 ,术前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 (逼尿肌无力 ,逼尿肌 括约肌协同失调 )在行膀胱压力容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系统萎缩(MSA)严重排尿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年6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例严重排尿障碍的MS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2例MSA患者中,逼尿肌无反射8例;终末期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充盈期逼尿肌过度活动、排尿期协同失调,尿动力正常者各1例。结论 MSA临床症状复杂,影像尿动力学结果以逼尿肌无反射为主,但临床症状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困难。电生理和头颅MRI检查能为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认识多系统萎缩患者的泌尿生殖系功能障碍特点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方法报告5例多系统萎缩病例。结果多系统萎缩在泌尿生殖功能障碍上表现为排尿困难、夜间尿频、尿急阳痿等。特征性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是残余尿大于100 ml,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测压早期出现膀胱颈开放,括约肌肌电图改变有出现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MUPs)持续时间超过13 ms,多相波大于60%,影像学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桥小脑呈“十”字退变。结论本病是一种以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所致的临床病变,而其中一些萎缩部位在控制泌尿生殖系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泌尿生殖系改变与膀胱出口梗阻病变相似,如进行合理的辅助检查,可提高早期多系统萎缩诊断,避免误诊和不必要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8.
非完全同步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的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葵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4):2439-2440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是用于检查复杂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下尿路梗阻及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技术。它将膀胱、尿道的解剖形态通过透视、拍片记录下来,与尿动力学检查记录的膀胱内压力变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更准确形象地反映患者下尿路的功能状态。由于该检查技术条件要求高,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又很多,如尿量、性别、年龄、体位、尿管及各器械物品的插入与连接等正确与否、测定环境和心理等,因此检查是否能顺利进行以及检查结果是否满意,做好检查前、中、后的配合与护理是关键。我院自2005年3月-2008年11月共行450例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现将检查时的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目前 ,依据尿动力学检查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 ,以Krane分类方案 (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无反射 )应用为主。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 ,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TOT经闭孔尿道中段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e incontinence)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2008年11至2010年5月2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TOT术,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均进行国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尿垫实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疗效评价。结果:28例患者随访时间6~14个月。其中27例患者术后尿控满意,1例有轻度尿失禁。尿动力学检查: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大膀胱容量(MCC)、残余尿(RU)、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腹压漏点压力(ALP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0)。术后6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ALP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2、0.000)。静态尿道压力图手术前后参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大尿道关闭压力(MUCP)分别为(35.4±19.9)、(52.5±26.7)、(51.8±18.2)cmH2O(1cmH2O=0.098kPa),功能尿道长度(FUL)分别为(3.5±1.1)、(4.2±1.3)、(4.2±1.0)cm,术后6个月MUCP、FU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16)。影像学方面比较,术后显示在增加腹压或咳嗽试验时,膀胱颈及后尿道活动度下降,中段尿道相对固定,尿道闭合。在影像学提示,手术后显示在增加腹压或咳嗽实验时,膀胱颈及后尿道活动度下降。结论:通过影像尿动力学评价,TOT经闭孔尿道中段吊带术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效的方法之一,6个月内影像尿动力学评价提示手术能提高尿道压、加强控尿功能,同时对膀胱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卫新 《华西医学》2023,(6):822-827
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 BTX-A)可以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传出神经的乙酰胆碱释放,抑制目标肌的收缩,改善膀胱压力和尿动力学参数,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BTX-A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跃症和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最近BTX-A治疗逼尿肌-括约肌协调障碍的临床试验也报告了有希望的治疗效果。该文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特别是大脑皮质和骶上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BTX-A注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会阴盆底超声和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混合性尿失禁(MUI)的评估及其相关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7年12月,纳入MUI患者(n=118)和对照者(n=30),详细记录临床基线资料。MUI患者分为压力性为主混合性尿失禁(S-MUI,n=51)、急迫性为主混合性尿失禁(U-MUI,n=34)和两者相当混合性尿失禁(E-MUI,n=33)三类。患者先后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和尿动力学检查,问卷调查两种检查方法舒适性。结果经会阴盆底超声结果显示,S-MUI患者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前倾角、耻骨联合下缘与膀胱颈口距离、膀胱颈口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U-MUI患者膀胱壁厚度及E-MUI患者膀胱颈口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S-MUI患者最大尿道闭合压、功能尿道长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U-MUI患者最大尿流率、尿量小于对照组(P0.05),而尿道开放时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逼尿肌过度活动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E-MUI患者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大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尿道闭合压小于对照组(P0.05)。以上所有参数在S-MUI患者和U-MUI患者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颈口移动度、尿道前倾角、耻骨联合下缘与膀胱颈口距离,与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功能尿道长度之间呈负相关;而膀胱壁厚度与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功能尿道长度之间呈正相关。82.3%患者认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舒适性优于尿动力学检查。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参数与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在不同类型MUI患者临床评估方面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尿动力学检查相比,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因其舒适性而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尤其对于U-MUI患者,超声检查可以通过测量膀胱壁厚度来间接反映膀胱出口梗阻,更有益于U-MUI评估。  相似文献   

13.
BTXA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不协同的疗效。比较两种注射途径的优劣。方法:选择存在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的1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尿道外括约肌BTXA注射,分为经尿道(TU)注射组和经会阴(TP)注射组,TU组采用膀胱镜定位4点注射法,TP组采用肛门指检定位1点尿道周围注射法,每病例注射100U。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情况均有显著性改善,注射后3天-2周开始出现漏尿次数及间断导尿次数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治疗后1个月的统计结果显示,间断导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注射后1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提示第一次无抑制性收缩时膀胱容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尿道压降低(P〈0.05);注射后3个月上述指标虽有所回升,但并未回到注射前;两种注射途径在排尿日记及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尿道外括约肌的BTXA注射治疗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改善排尿功能,降低残余尿量及漏尿的发生,减少尿路感染及自主神经反射的发生:经会阴注射和经膀胱镜注射对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排尿困难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女性患者71例,行外阴检查、膀胱尿道镜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患者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膀胱出口梗阻47例(66.2%),非神经原性神经性膀胱20例(28.2%),各项检查正常4例(5.6%),分别给予手术及药物治疗。治疗前后症状评分(IPSS)平均分别为(15.4±2.3)和(7.1±0.9)(P<0.05),平均最大尿流率(MFR)分别为(9.3±5.7)mL/s、(18.5±8.0)mL/s(P<0.05)。结论:根据女性排尿困难的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神经源性膀胱远期尿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72例入院超过 5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尿动力学检查仪和肌电图测定有关尿动力学指标,同时配合B超及膀胱尿道造影(VCUG)观测尿液反流与形态学改变,比较入院前后及不同排尿方式的尿动力学变化。结果: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相对安全容量(RSBC)、最大尿道闭合压、功能尿道长度及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协同失调发生率等指标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而膀胱低顺应性(BLG)与尿路积水发生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 0.01),逼尿肌漏点压及安全容量下膀胱充盈压(FBP)则无显著变化。VCUG显示采用持续导尿者BLG及尿液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间隙导尿或 Crede法排尿者(P<0.01),且尿道形态学改变程度最重;尿液反流组RSBC明显低于非反流组(P<0.05),而BL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反流组(P<0.01),FBP等相关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特点主要是膀胱顺应性降低,而排尿方式是较膀胱内压影响尿液反流与尿道形态改变的更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后膀胱尿动力学检查及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宗胜  徐祖豫 《现代康复》2000,4(6):805-807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灰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通过尿动力可对膀胱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检查在青年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18~40岁的青年男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资料.排除有糖尿病史、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外伤、手术史或急性尿路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通道的尿动力学检查并对检查前后的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89例患者平均年龄(29.1±5.6)岁,147例(78%)有潴尿期症状,而121例(64%)有排尿期症状.尿动力学检查前诊断主要有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37例(20%)、神经源性膀胱46例(24%)、膀胱过度活动症63例(33%)和其他43例(23%).104例(65%)患者出现异常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包括膀胱顺应性降低24例(13%),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87例(46%),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7%),膀胱出口梗阻57例(30%)和逼尿肌活动低下/无收缩32例(17%).结论 青年男性LUTS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诊断和治疗常依靠经验,并不准确;尿动力学检查在评价青年男性LUTS患者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是指逼尿肌收缩时外尿道括约肌的不随意收缩。它可引起排尿障碍,并可导致泌尿系统疾病,如输尿管返流性肾病和肾功衰竭。多见于脊髓损伤病人,以往采用的解痉药物治疗和插导尿管等方法效果不理想。局部注射肉毒素A(BTA)是目前较新的一种治疗方法。经膀胱镜注射BTA减少外尿道括约肌不随意收缩已有报道。本文报道5例四肢瘫痪病人经会阴注射BTA治疗逼尿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也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常见原因。而BOO的正确诊断,方能保证外科手术的疗效。2006-01/2008-06我院对233例BPH患者进行了尿流动力学检查,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58~83(平均67.2)岁,均无脊髓外伤史及尿道狭窄,其中合并尿潴留者51例。1.2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应用国产维信N idoc-970A型尿动力学分析仪测量。先常规行自由尿流率规定;后经尿道置入F 8双腔测压导管行压力-流率测定,最后退出测压管,测定尿道压。采用A~G图及SchaferW线性被动尿道阻力列线图联合诊断BOO;并尽量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2结果从检测数值上看患者最大尿道与尿道闭合压明显高于正常值,而且带管后的最大尿流率值降低。本组233例患者,其中158例明确诊断为BOO;40例可疑,诊断率85%。可疑诊断的原因(1)检查数据位于线性被动尿道阻力列线图的可疑区域。(2)严重的外括约肌功能失调或逼尿肌无力,流率检测不成功。(3)严重的不稳定膀胱由于膀胱容量太少。加之有的患者尿潴留,不能自行排尿,压力流率检测未成功。检测显示,35例合并逼尿肌功能受损,67例膀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A(BTX-A)注射尿道外括约肌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失协调(DSD)患者逼尿肌厚度及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后DSD成年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在会阴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100U)。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下尿道超声评估,测定患者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 结果 治疗后4周时入选患者残余尿量显著下降(P<0.05),而逼尿肌厚度、逼尿肌漏尿点压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8周时入选患者逼尿肌厚度为(0.93±0.17)mm,较治疗前下降了17.2%(P<0.05);逼尿肌漏尿点压、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向尿道外括约肌注射BTX-A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DSD患者逼尿肌厚度,改善膀胱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