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施行手术时麻醉方法不同,麻醉效果就有差异,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脉搏氧饱和度仪反应迟滞时间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脉搏氧饱和度仪反应迟滞时间在小儿麻醉诱导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小儿随机平均分成Ⅰ组和Ⅱ组。静脉麻醉诱导前小儿用MaplesonD环路自主预吸氧2min。在麻醉诱导后的无通气期,观察SpO2降至99%、95%和90%(仅Ⅰ组)的时间。Ⅰ组和Ⅱ组小儿分别在SpO2降低至90%和95%时给氧。结果SpO2降至99%和95%所需的时间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由于脉搏氧饱和度仪的反应迟滞时间,再建人工呼吸后小儿的SpO2在5~30秒内仍然继续下降,并达其最低值。SpO2在Ⅰ组和Ⅱ组降至的最低值分别为(78.09±1.65)%和(90.71±0.43)。结论在应用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时,在小儿预氧后的无通气期,一旦发现SpO2≤95%,应立即给氧人工通气,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全麻加硬脊膜外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3例,年龄35—68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硬外组)和B组(全麻组)和C组(硬膜外加全麻组),每组各21例,术中滥侧BP、ECG、HR、SPO2,以及比较手术探查的应激反应,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药物用量和术后疼痛。结果A组和B组应激反应大,血压、心率波动大,A组术中知晓,患者烦躁或不配合,B组全麻用药量大,苏醒慢,拔管延迟,术后有疼痛,C组应激反应小,血压、心率平稳,全麻用药量少,苏醒快,拔管时间早,术后无疼痛。结论全麻复合硬脊膜外阻滞有应激反应小,循环稳定,全麻用药量小,苏醒快,拔管时间早,术后无疼痛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阻滞是施行外科手术时广泛应用的麻醉方法,但如果操作时不慎或其他原因穿刺针穿破硬脊膜,大量麻醉药进入蛛网膜下腔,将会造成全脊髓麻醉,呼吸和循环也将会受到抑制,后果十分严重。我院自1989年5月至1999年5月共施行硬膜外阻滞麻醉16265例,其中穿破硬脊膜42例,发生率为0.2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武永康  虞堂云  陈明祥  李正明  施恒军 《江苏医药》2002,28(11):862-862,I001
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属罕见疾病 ,神经外科专著少有详述。作者总结 4例临床资料 ,以期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临床资料10年来 ,作者收治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4例 ,占同期椎管内肿瘤的 2 6 % (4/ 15 3)。男∶女为 3∶1,年龄 38~ 6 0岁 ,平均 4 4 8岁。主要症状 :逐渐自下而上发展的双下肢麻木、乏力 ,病程 1余月~1 5年。 2例剧烈运动后症状加重。 1例伴小便失禁。体检 :病变水平以下感觉障碍及下肢肌力减退 ,1例为Ⅳ级 ,1例Ⅲ级 ,2例 0~Ⅰ级。无皮肤血管痣及脊柱后凸等畸形。影像学特点 :CT示椎管内不规则高、等、低混杂密度影 ,脊髓受…  相似文献   

10.
刘健民 《江西医药》2001,36(6):430-431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临床上较少见.我院自1997年至今仅收治5例,占我院同期椎管内肿瘤1.1%.术前均行MR检查确诊.疗效与脊髓受压持续时间明显有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中,比较了异丙酚与安氟醚苏醒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和质量,20例择期腹部手术的成年病人,(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n=10),安氟醚组(E组,n=10),结果表明:麻醉恢复时,两组病人循环指标均较平稳;清醒时间,P组明显短于E组,而且苏醒后再入睡情况少;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发生率也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改良操作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ASA评估Ⅰ~Ⅱ级急性阑尾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穿刺点位T12~L1间隙。观察组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立即推注5mL 2%利多卡因,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平卧。对照组为常规操作即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平卧后再推注5mL2%利多卡因试验量。记录两组麻醉的起效时间、到达T6无痛平面时间,药物使用量及患者术中镇痛效果(VAS评分)及术毕阻滞平面范围。结果两组在起效时间、到达T6无痛平面时间及术毕阻滞平面范围存在统计学差异,在药物使用量及术中镇痛效果无明显区别。结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先注入试验量再置管,在不增加麻药用量的情况下可明显缩短开始手术的时间及扩大阻滞平面的范围,且术中镇痛效果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高尚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78-78,8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A组给予0.4%罗哌卡因麻醉,B组给予0.5%罗哌卡因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4%低浓度罗哌卡较0.5%罗哌卡因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且对运动阻滞的影响较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朱红 《中国药师》2005,8(2):143-14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病人以罗比卡因行硬膜外镇痛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22~35岁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镇痛组术后以罗比卡因行硬膜外镇痛,对照组术后伤口疼痛时肌注哌替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估计镇痛效果,记录开始泌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镇痛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初乳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0.05),镇痛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用罗比卡因行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初乳时间提早.  相似文献   

15.
术前硬膜外应用氯胺酮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氯胺酮对术后镇痛的作用。方法选择90例妇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实验组在术前行氯胺酮30mg注入硬膜外腔,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行PCEA镇痛,记录疼痛出现的时间,术后3、6、9、12、16、24小时VAS评分,24小时镇痛液的用药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出现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16小时及24小时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小时内吗啡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硬膜外腔应用氯胺酮能加强吗啡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将260例在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观察组给予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给予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1%,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完全、起效快、肌松好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剖宫产术麻醉方案的最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静脉和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应激反应、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0名择期下肢手术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硬膜外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每组10名,分别记录患者手术结束后(0h).术后6h和手术次日晨的血压、心率变化和血中皮质醇、促肾上腺皮激素、β-内啡肽浓度变化以及镇痛效果评估(VAS)评分.结果 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组的VAS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硬膜外镇痛组VAS评分下降更明显;患者术后血中ACTH及β内啡肽浓度明显下降,但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术后选择硬膜外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但两者对应激反应的影响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静脉和硬膜外丁丙诺啡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50例ASA Ⅰ~Ⅱ级全麻下行上腹部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二组:患者完全清醒并诉切口疼痛时,V组经静脉注射丁丙诺啡0.2 mg,E组经硬膜外注射丁丙诺啡0.2 mg,记录镇痛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患者再次疼痛(VAS>5)时分别开启静脉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泵,采用LCP模式.结果 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均满意,V组和E组镇痛起效时间分别为(9±3)min和(25±5)min,维持时间分别是(5.1±2.3)h和(12.3±4.5)h,E组明显长于V组(p<0.05);两组使用丁丙诺啡总量分别为(1.0±0.4)mg和(0.6±0.2)mg;4h及22h E组VAS评分较低.两组Rame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和硬膜外注射丁丙诺啡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安全而有效,静脉注射镇痛起效更快,硬膜外注射可减少其用药总量,延长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硬膜外麻醉两种给药方式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 4 0例健康足月产妇 ,随机分为A、B两组 (各 2 0例 )。A组 (实验组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针尖斜面向足方 ,给予 1 33%利多卡因与 0 2 5 %布比卡因混合液 5mL ,针尖斜面再转向头置管。平卧观察 5min后给予相同麻醉药 10mL。B组 (对照组 )则按传统方式给予相同麻醉药 15mL。观察麻醉过程指标。结果 :A、B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神经节段数、术中牵拉程度有明显差异。结论 :A组给药方式不仅能缩短麻醉诱导时间 ,减少用药总量 ,同时镇痛效果与牵拉反应也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