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旁道心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动源自房室旁道的心律称为旁道心律。旁道的电生理特点为传导速度快,对外来刺激呈全或无反应,但有3相和4相阻滞,旁道自律灶大多由心  相似文献   

2.
慢旁道与快旁道并存的复杂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例慢传导旁道(简称慢旁道)与快传导旁道(简称快旁道)并存的病例,并分析讨论了其复杂的心内电生理现象。病例资料与电生理检查结果患者女性,30岁,于1996年12月行心内电生理和射频消融术。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史5年,近1年发作频繁,发作为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率170次/分左右。术中各电生理检查导管到位后,即因导管机械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心内电图见最早道传A波出现于冠状窦近端(参见图2),故首先考虑为左后壁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终止心动过速后,以550-250Ins多个周长起搏右心室,发现550-450Ins周长起…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 ,5 4岁。因心慌、心悸就诊。心电图 (图 1)示 :R1、3、5~ 7窦性 ,P R间期 0 12s,各波段未见异常。R2、4、8为过早搏动 ,QRS波增宽至 0 12s,起始部有delta波 ,并继发ST T改变 ,且ST段上有一逆行P波 ,R′ P 波 <0 2 0s,代偿间歇完全。诊断 :①窦性心律 ;②频发旁道 (Kent束 )早搏 ,揭示慢频率依赖性 (4位相 )旁道传导阻滞图 1 旁道早搏提示慢频率依赖性 ( 4位相 )旁道传导阻滞讨论 显性WPW由于具有P R间期 <0 12s ;QRS波增宽≥ 0 12s ;QRS波起始部有delta波 ;PJ间期正常及继发性ST T改变 ,诊断不难。其他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1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Permanent Junctional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PJRT) 1.1概述1927Gallavardin最早提出;1967Coumel详细描述;1978Gallagher机制描述;1984Critell确认机制  相似文献   

5.
6.
7.
少数旁道在心外膜下穿过房室瓣环,故称为心外膜旁道。其可以分布在房室瓣环的任何部位,但以后间隔心外膜旁道最为多见。此外,还有非后间隔部位的左侧心外膜旁道,心耳和心室之间的心外膜旁道,以及前间隔心外膜旁道。它们各自有独特的解剖学上的组成以及电生理性质和消融途径。  相似文献   

8.
束室旁道的电生理特点任自文丁燕生柳景华罗维陈健束室旁道罕见,国内尚无报道,兹以一实例说明其电生理特点。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7岁,因阵发头晕,胸闷伴出汗,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图1)而行电生理检查,结果如下:窦性图1体表心电图心律时AH60ms,HV...  相似文献   

9.
<正> 长期以来认为房室旁道(Atrioventricular acceasory pathway,AVAP)呈“全或无”传导,但临床上常用AVAP的隐匿传导(Concealed conduction,CC)来解释预激综合征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RR间期的不规则现象.1974年Zipes等用早搏刺激揭示了AVAP CC的存在。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对AVAP的CC进行了深入研究。一、AVAP隐匿传导的检查方法 AVAP的CC指激动未能从旁道传至心房或心室,不产生心电图上的P、QRS波。但由于旁道的部分组织被隐匿地除极,产生了一个不应期,而引起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40岁。因心前区不适就诊。无阵发性心动过速史。各项检查均朱发现异常。图1系首次心电图,图2系同次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3为首次心电图后1h所描记。本例心电图有以下特点: 1.图2可见一系列窦性P波,P-P间期0.74—1.04s(平均心率65次/min),P-R间期0.16s,QRS形态(A)正常,为窦性心律不齐。  相似文献   

11.
穿房间隔消融酷似右侧旁道的左后间隔房室旁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发作心悸1年余,于2009年4月15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异常.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综合波不增宽,心室率190次/min.体表心电图(如图1)示:V1,导联QRS综合波呈rS形,胸前导联R/S移行发生在V1导联与V2导联之间,I、aVL导联QRS综合波呈R形、δ波呈正向,aVF、Ⅲδ波呈负向.根据体表心电图特征考虑右后间隔房室旁道可能性大.于2009年4月17日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32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10余年,发作时心电图提示右侧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心内标测定位旁道在三尖瓣环11点处,靶点VA间期为22ms,第一次放电后8s出现室房分离,10min后用400ms心室起搏诱发心动过速,并难以终止,或终止后数秒内又复发,标测原靶点部位VA间期100ms,但A波仍最提前,再次放电3s心动过速终止,室房分离,逆传A波呈中心性分布,提示普通旁道经过射频损伤后蜕变为慢旁道。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 ,37岁 ,反复发作阵发性心动过速 4年余 ,于1999年 6月 2 2日入院。入院后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心动过速发作时为宽QRS波心动过速 ,呈类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LBBB)图形 ,电轴左偏 ;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基本正常。常规方法行电生理检查 ,经左锁骨下静脉和两侧股静脉送入 4极标测电极 ,分别记录高位右房、His束、冠状静脉窦和右室心尖部的电图 ,电生理检查时先进行心室逆标 ,观察室房传导顺序 ,然后进行右房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 ,分析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及特征。本例在成功消融隐匿性左后间隔旁道后 ,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10名希氏(His)束旁旁道(Ap)致倾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患进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综合分析X线曝光时间、操作时间、术后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指出,His束电极的准确放置、尽量避免大头电极导管重复使用、术丰富的射频消融手术经验:包括介入操作技术和靶点图的识别,是安全有效进行His束旁旁道RFCA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右前间隔旁道的发生率为 1 0 % 〔1〕,因其邻近希氏 (His)束 ,又称为His束旁旁道 (AP)。由于在该部位消融易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故认为对该AP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进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是整个AP分布中最难的部位〔2〕。我院心导管室自 1 998年以来对 1 1例His束AP进行RFCA治疗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8年 8月 3日~ 2 0 0 2年 3月 5日 ,我院心导管室对 1 1例His束旁AP参与的顺向型AVRT(O AVRT)进行RFCA治疗。其中 ,男 3例 ,女 8例 ,年龄 31~ 60岁。显性A…  相似文献   

16.
对预激综合征旁道的许多电生理特性只是通过记录与分析靠近旁道的心房和心室激动而认识。至今,对旁道某些特性的机理了解甚少。例如不同病人其旁道传导功能相差极大,同一病人同一副束其前传和逆传功能大不相同,对旁道的定位也是通过间接的推测分析。1977年Gallagher首次在1例预激综合征心外膜标测中记录并确认了旁道电位。1983年Prystousky报道了用电极导管从心内膜亦记录到了旁道电位。同年Jackman在1例右后间隔旁道伴Ebstein畸形的患者,用普通电极导管记录到了旁道电位,并在记录到旁道电位处行直流电电击获得成功,副束被  相似文献   

17.
<正> 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Accessory Pathway Reentrant Tachycardia APRT)是有旁道参与的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折返性心动过速,约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30%,仅次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居第二位。现就其病因及临床表现加以简要叙述。预激综合征(WPW)的发病率,早年已有较多的报道,诸家资料虽各有异,但多为0.02~0.36%,一般在0.1%左右。本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津田等报道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WPW的60~71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有人指出,在正常人中本病的发生常有家族性,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ejtmancik等报道该患者有26%并发精神异常。Chung等指出25%并发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右侧旁道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右侧旁道患者的射频消融经过和结果。结果22例患者中首次消融成功20例,成功率91%,复发2例,复发率10%。首次消融未成功的2例中1例二次手术后成功;1例右侧显性旁道伴房间隔缺损,反复发作室上速和房颤,首次消融未能成功,术后仍然反复发作,并突发大面积脑梗塞,家属放弃继续治疗,总成功率99%。结论提高对靶点图的识别能力和消融导管的稳定性,仔细认真操作,右侧旁道的消融将会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7岁。诉反复发作性心悸,近日加重。体表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检测示:频繁发作频率逐渐增加的其前有明显预激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图1上行为加速性旁道心律的起始段,下行为终止段。其心电图特征:R3、R20波为室性融合波,其宽大的QRS波前无相关P波,与窦性心律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表现为加速性自主心律。心电图诊断:反复发作性加速性旁道心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