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两种新的整合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临床分离株RJ217中发现的两个新整合子的结构,并分析其在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用改良三相试验分析RJ217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常规和长片段PCR法扩增耐药基因和整合子,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铜绿假单胞菌RJ217携带两个新的整合子,其中一个携带veb-I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这两个整合子的结构分别为IS10-like-veb-I-aadB-oxa10/aadA1和aadB-oxa10/aadA1。结论整合子介导的耐药基因在RJ217的多重耐药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本院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各种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标本的检出率最高,占63.8%,其次是伤口分泌物标本,占18.3%,尿液标本占9.2%,血液标本占2.5%;其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率最高是妥布霉素,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检出多重耐药株约占35%,未出现泛耐药株。结论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重视对多重耐药株的监测工作,可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多重耐药株,造成治疗的极大困难.下面通过本院具体一例患者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对喹诺酮耐药株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并对其中的高水平耐药株gyrB和parE基因进行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前后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用SDS-PAGE对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有72.7%(72/99)的菌株发生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25.3%(25/99)的菌株发生parC突变,主要为Ser-87-Leu,且均是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53.3%(53/99)的菌株的MIC可被CCCP逆转,其MIC能明显降低;7%(7/10)的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在43~67kDa间条带增多,其蛋白含量有差异。结论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外排泵机制是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生物膜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课题 ,因此对生物膜菌的致病机理需要深入的研究 ,才能有效的治疗生物膜菌引起的感染。对 6周龄、雄性清洁级小鼠 ,分别用铜绿假单胞菌悬液和生物膜状态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小鼠气管内接种 ,进行 3项试验 :①以细菌浓度为 5× 10 6CFU ml接种 2 0 μl 只测定鼠肺泡灌洗液 (BALF)中白细胞数 ,结果见表 1。 2种细菌接种后BALF中的白细胞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②测定 2组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每组 30只小鼠分别将 10 6CFU ml的 2组菌液 2 0 μl 只接种到鼠气管内 ,观察 10d小鼠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折叠结构1(BPIFB1)在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和调节途径。方法应用RNA干涉、特异性蛋白激酶抑制剂阻断法,通过ELISA、Western blot法测定BPIFB1与脂多糖(LPS)共同作用于RAW264.7细胞后膜表面CD14、TLR受体以及胞内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BPIFB1与LPS作用后RAW264.7细胞表面CD14、TLR4和MyD88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当细胞中MyD88、TRAF6、NF-κB等蛋白分子的表达被各自特异性siRNA所阻断后,BPIFB1与LPS抑制细胞因子TNF-α过表达的能力也被显著抑制;当用BPIFB1与LPS处理过的细胞用相应蛋白激酶抑制剂作用后,细胞内相关通路蛋白p38、pERK1/2、Akt1磷酸化水平被明显抑制。结论 BPIFB1与LPS结合通过阻抑相关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了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细胞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7.
深圳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队)引起医院感染的特点以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1-2003年分离出的317株铜绿假单胞菌选用12种抗生素进行药敏实验,按NCCLS标准判断.结果该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和咽拭子(65%),主要分布在呼吸科(12%)、脑外科(12%)、ICU(10%)、新生儿科(9%)、呼吸科ICU(7%)、老年病科(7%).2001年.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2002年对头孢噻肟耐药呈直线上升,2003年稍有下降.2001年.2003年对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头孢他啶(CAZ)耐药率呈下降趋势.2001年-2002年对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耐药率呈显著下降趋势,2002年-2003年稍有上升.对头孢曲松(CRO)耐药率相对稳定.结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有利于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亚胺培南(IMP)作为革兰阴性菌的最有效的抗生素,随着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这与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机制以及特异性膜蛋白OprD2的缺失有关,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新β-内酰胺酶一金属酶的产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更大威胁。本研究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酶合并外膜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的GM-PFGE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全基因组DNA稀有位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脉冲电场电泳图谱(GM-PFGE)在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并与表型分型比较。方法对1个月内来自两个医院的病人及环境的2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GM-PFGE图谱分析,同时进行30种生化反应的统计分型、23种药物的敏感性分型、胞外脂多糖的血清抗原分型;并利用数值分类软件包进行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临床致病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化表型基本稳定,但其药物抗性的获得与丢失较为明显。血清型、生化性状及药物抗性之间无明显对应关系。当2菌株GM-PFGE图谱条带相似系数大于80%时,为同一菌株的不同克隆亚型,当相似系数在25%~70%之间时,则为不同菌株。结论GM-PFGE分析可显示染色体结构的区域多型性,其重复性好,分辨率明显高于表型分型,结果可靠,必将成为铜绿假单胞菌或其它病原微生物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张玉玲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8,3(3):20-21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后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烧伤患者并发PAE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AE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逐年增高。结论PAE耐药日益严重,并出现多重耐药。临床医师应在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指导下用药,适当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并注重抗菌药物以外的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MexXY-OprM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MexAB-OprM、MexXY-OprM主动外排系统(外排泵)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5株外科监护室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实时定量RTPCR测定结构基因mexA、mexX的mRNA表达水平来判断MexAB-OprM、MexXY-OprM外排泵表达情况;用PCR分别扩增其调控基因mexR、mexZ,并对其产物测序,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与已知序列比较,研究其过度表达的机理.结果 2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4株高表达MexAB-OprM系统(56%),3株高表达MexXY-OprM系统(12%),这3株菌同时高表达2种外排泵.在8株mexA高表达的菌株中,5株菌发生mexR基因突变,出现氨基酸替代,1株mexR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2株菌未发现mexR基因突变.2株mexX高表达的菌株均发生基因mexZ突变,出现氨基酸替代.结论 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MexXY-OprM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过度表达,是此菌多重耐药机制之一;外排泵MexAB-OprM、MexXY-OprM高表达分别与调控基因mexR、mexZ发生变异有关,同时存在其他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的PA共141株,双纸片协同实验检测金属酶表型,PCR法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IMP、VIM、SPM)基因。结果: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茵,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产金属酶菌株,仅22株菌株扩增出OprD2基因。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本地区临床治疗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茵所致感染的首选经验用药,OprDa表达减少或不表达可能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茵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天津地区某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和近5年的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细菌培养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析其科室分布及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耐药变迁。结果 5年内共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542株,其分布主要以呼吸内科、ICU以及普通外科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8.80%、17.30%、15.40%、13.30%、15.30%、8.30%、3.6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基层三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最常见的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分离人群主要以呼吸内科、ICU和普通外科为主。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体外敏感性。因此,临床使用这些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由于该细菌易产生获得性耐药,且近年来少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波动范围较大。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关注实验室药敏结果报告和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可靠方法。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8株及产IMP-1金属争内酰胺酶标准株一株,分别采用纸片增效法和双纸片协同实验检测金属酶表型,比较其结果。结果和结论:纸片增效法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而纸片协同法是相对可靠的检测金属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PAE)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探讨本地区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金属8内酰胺酶、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和1型整合酶基因存在状况有实用意义。用PCR法对金属8内酰胺酶IMP、VIM、SPM、GIM基因和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及1型整合酶基因等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与研究,并用K-B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等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医院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学分型及耐药性测定,有助于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对本院8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和药敏试验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室(ICU)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患者耐药情况。方法对本院ICU病房所送的痰、尿、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K-B法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碳青酶烯类单酰胺类等12种抗生素进行最低抑菌浓度分析。结果抗生素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100%,羧苄西林100%,头孢噻肟75%,头孢曲松61.7%,派拉西林56.9%,安曲南50.5%,替卡西林/克拉维酸59.4%,头孢哌酮/舒巴坦24%,头孢他啶27.8%,环丙沙星22.4%,阿米卡星22.4%亚胺培南21.6%等。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形势严峻,要加强消毒防御,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要做好该菌及其药物敏感长期的监测工作,临床医生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对26株临床分离的Pa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11种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oprD2编码基因。结果 26株PaTEM、IMP、OXA的阳性率分别为42.3%、30.8%、3.8%,oprD2基因缺失高达92.3%,而SHV、CTX-M-1、PER、VEB、GES、VIM、DHA、MIR基因均阴性。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为产TEM、IMP型β-内酰胺酶和缺失外膜蛋白oprD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ICU和非ICU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收集汕头地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和基因型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多重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电泳结果用BionumericsV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分离到132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45株分离自ICU,87株来自非ICU病房。132株菌株中,有46株多重耐药菌(耐三种抗菌素或以上)。对46株多重耐药菌(25株来自ICU,21株来自非ICU病房)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来自ICU病房的25株菌株具有较高程度的同源性,而来自非ICU病房的菌株则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态性。结论交叉感染是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