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丽菲  夏宁  梁瑜祯 《医学综述》2006,12(9):544-546
干细胞具有多重分化活性及高度自我更新潜能。在特定微环境下,能定向分化为具有成血管活性的内皮细胞,在治疗没有流出道的下肢缺血性疾病中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热点,它能够促进缺血下肢的新血管生成,适用于内科疗效不佳、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而无法进行下肢搭桥的患者及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这种方法临床操作简单,虽然存在移植安全性、远期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等问题,但其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且发展空间广阔。本文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下肢缺血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对下肢缺血患者采用单纯下肢动脉腔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结果所有患者静息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 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干细胞(EPC)、CD34+造血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SCF)动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体骨髓以及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在实验动物以及糖尿病伴有重度下肢缺血患者中均有治疗作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如下:干细胞能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后者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下肢肌肉内,逐渐分化并形成新的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干细胞同时可以分泌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可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从根本上解决肢体供血问题,保全患病肢体.特别对因严重下肢动脉血管缺血引起的足部疼痛、溃烂、黑色坏疽,可以降低截肢平面或免除截肢痛苦.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社会人口老年化趋势等因素,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溃疡或坏疽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却难尽人意,尤其是对于闭塞远端无流出道,末端闭塞或节段性多发性闭塞而又缺乏侧支血管替代者,常规的药物、血管搭桥或腔内介入等治疗方法疗效均欠佳,患者往往被迫行截肢(趾)手术,这是许多国家非外伤性截肢的首位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北京宣武医院于2003年在我国率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这一国际先进技术。5年来,共医治病人300多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现已在国内不少医院开展或正筹备开展。本院自2007开展该项技术以来,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仅对其移植治疗的基础与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现综述如下。1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基础与原理1.1干细胞的自身特性有高度分化和增殖功能的相对原始细胞,...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下肢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近2年刚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尽管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方青波  戈小虎 《农垦医学》2009,31(3):208-210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于2008年3月-2008年6月进行兔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实验研究。建立新西兰雄兔右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其分为4组:实验1组(7只)单纯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骨髓动员,实验2组(7只)取自体骨髓干细胞制备成干细胞悬液,注射于右后肢缺血部位,实验3组(7只)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骨髓动员组,4组(7只)为生理盐水注射组,于动物模型制备后第5周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4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动脉造影显示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的新西兰雄兔缺血右后肢缺血部位动脉较其他组明显增多,CD34免疫组化标记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是一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分化体内各种细胞的潜能,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皮动脉腔内移植联合缺血部位肌肉注射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性病变~糖尿病足,可促进局部血管生成,疗效显著,为临床医生解决了以往经典治疗方法难以获效的难题。现将2005年12月至2007年8月收治我院确诊为糖尿病足患者收集9例予干细胞移植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分离及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利用流式分析法检测CD34+细胞数;利用内皮细胞集落培养法观察干细胞的内皮分化能力;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率及下肢血管新生率观察移植治疗效果。结果分离纯化的骨髓液中CD34+细胞浓度为(4.499±0.612)×105/mL,单个核细胞(MNC)浓度为(3.051±0.803)×107/mL,内皮形成集落数为(9.02±3.11),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管新生率达31.25%。结论分离纯化的骨髓干细胞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移植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10例,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糖尿病足3例,血管闭塞性脉管炎3例。患肢12条中左5条,右7条。均予G-CSF 300μg/d皮下注射,连用4~6天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0×109/L时,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配成干细胞悬液。部分干细胞悬液直接注射至患肢肌肉内,其余干细胞悬液经球囊导管技术灌注至患肢末梢动脉内。结果:患肢疼痛和冷感觉改善率为100%。间歇性跛行3例行走距离明显增加。移植后1个月,5例7条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示均有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是最早发现、研究最深入的组织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功治疗了多种血液及免疫性疾病.很早以前,有人推测造血干细胞和血管干细胞来自共同的干细胞-血液血管母细胞.近年研究显示,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动物实验显示,缺血部位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临床小规模试验研究表明,应用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重建.本文简要介绍骨髓、外周血、脐血造血干细胞的血管分化功能及其在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改善严重缺血肢体的作用。方法:15例下肢严重缺血的患者,经骨髓动员后,CS-3000Plus机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直接移植入缺血肢体中,共移植17人次。结果:采用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并移植治疗临床上严重肢体缺血的患者,术后一年,疼痛指数由术前5.0降到术后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0提高到术后0.46;6例溃疡5例愈合;无痛行走距离由术前0.15 km提高到术后0.72 km;最大行走距离由术前0.96 km提高到术后2.13 km。结论:骨髓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有效改善缺血肢体的疼痛和步行距离,并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糠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 例自愿接受自体PBSCT 的糠尿病足患者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各1 次,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500μg/d 皮下注射,行PBSC 动员5d,然后用MCS+ ED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将干细胞悬液按3c...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糠尿病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别采集患者自体骨髓250~300ml或外周单个核细胞混悬液150ml,Ficoll分离液进一步分离,配制成单个核细胞混悬液,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数,行下肢缺血部位多点肌肉注射进行移植,观察至少12周,进行临床评估。结果:自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下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踝肱指数(AB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移植过程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兔肢体缺血模型,观察二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4 d皮下注射7.5μg/kg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悬液。制备兔肢体缺血模型,将干细胞悬液分10~12个点注射于手术切口两侧肌肉,实验组动物于移植后第18天重复进行干细胞动员并在第22天进行第二次干细胞移植。结果术后多普勒超声显示手术肢体的血液供应阻断,模型制备成功。1周后检测侧支循环开始建立,实验6周后,二次移植兔缺血部位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26.1个,单次移植兔为2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更好地改善肢体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制成细胞悬液。通过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阻断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将干细胞悬液注射到缺血的下肢动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H=95,P<0.05);治疗后冷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跛行距离、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与糖尿病足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操作规范和病人的实际情况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3例自愿接受自体PBSC移植的糖尿病足患者施行十细胞移植各1次,全部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500μg/d,皮下注射,行PBSC动员5d,然后用MCS+ED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干细胞。将干细胞悬液按3cm×3cm距离进行患侧肢体移植术,术后第1天至3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PBSC移植后3个月进行评价,3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皮温升高,下肢凉感消失,感染得到控制,溃疡或足趾坏疽明显好转或愈合,足趾色由暗紫转为正常,肿胀消失.经血管造影显示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产生。无一例患者行截肢术;移植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截肢,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彩色超声多普勒对自体干细胞移植(PBSCT)前后下肢动脉病变的改善情况,探讨超声多普勒在评价PBSCT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确诊老年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3例,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50μg/d皮下注射,进行干细胞动员并分离,将干细胞悬液肌内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3×109细胞/肢)。术后观察3个月~1年,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移植前后管腔内径大小、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直径并测量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踝臂指数(ABI)。结果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足背动脉血流速度[(8.08±2.66)vs(10.44±3.58)]及ABI[(0.67±0.19)vs(0.89±0.12)]有所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移植后下肢动脉管腔内原有斑块无明显变化,内膜厚度如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闭塞动脉周围侧支血管彩色血流较前增多。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可准确、快速检测和评价干细胞移植前后下肢血运改善情况,在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疗效方面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SDF-1与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占峰  王海涛  姜维良 《医学综述》2006,12(14):833-835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缺血性疾病的新的治疗手段,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包含内皮祖细胞在内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受到缺血区域局部微环境的诱导,可以动员、迁移、分化生成新生血管,从而改善局部缺血。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近年发现的细胞因子,生物作用广泛,对它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血液病和艾滋病的治疗领域。自1997年发现SDF-1对CD34+细胞具有强效趋化作用以后,陆续有研究者将之用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研究领域,并发现它可以明显的促缺血区域血管新生。肢体缺血的病变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相类似,综述SDF-1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文献,有利于为血管外科研究者研究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