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端粒酶活性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物及对其预后的判断。方法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毛刷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 ,应用端粒酶重复放大程序 (Telomerase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20例肺部炎症患者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患侧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端粒酶定性检测阳性53例 (88.3 % ) ,对侧端粒酶检测阳性5例 (20 % ) ;肺炎症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2例(10.0% ) ,分别与肺癌患侧及对侧比较差异显著 (χ2=33.2,P<0.05)。定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0.1098 ,明显高于肺炎症组平均A值0.018(U=4.95 ,P<0.05)。Ⅰ~Ⅲa期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水平为0.132 ,低于Ⅲb~Ⅳ期活性水平0.173(U=1.899,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端粒酶活性水平随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增加而增加 ,可为患者预后提供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和肺结核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端粒酶活性测定在肺癌和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肺癌患者40例和肺结核患者40例,常规行纤维或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取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TRAP ELISA)检测BALF内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40例肺癌患者端粒酶阳性率为72.5%,其中鳞癌阳性率为63.2%,腺癌阳性率为85.7%,40例肺结核患者中2例端粒酶弱阳性。肺癌组同肺结核组相比,阳性率统计差异显著。结论BALF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72.5%,特异性可达95%,对于肺癌和肺结核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5.6%,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仅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与非膀胱肿瘤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膀胱肿瘤的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4.
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痰液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及p53基因突变,探讨其作为肺癌早期无创性辅助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痰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T-PCR-PAGE)端粒酶活性检测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行p53基因突变分析,同时采用巴氏染色法进行脱落细胞检查.结果:60例肺癌患者痰液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为58.3%,p53基因突变率为43.3%;而20例良性支气管-肺病变患者痰液无一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突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60例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与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和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P<0.05),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部位的肺癌患者痰液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与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53基因突变与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痰液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作为肺癌早期无创伤性检查辅助诊断指标之一,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p53基因突变率与肿瘤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类型无明显关系,p53基因可能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酶TRAP-PCRELISA法分别检测70例胸腹水患者脱落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并与细胞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恶性胸腹水中的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胸腹水,在良性腹水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10%,明显低于恶性腹水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85%,同时恶性腹水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同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相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良性胸水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10%,亦明显低于恶性胸水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85%,但同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阳性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6.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非介入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验(FQ-PCR)和细胞学方法,对3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肿瘤组)、20例膀胱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晨尿脱落细胞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肿瘤组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FQ-PCR法检测肿瘤组患者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74.4%(29/39),显著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30.8%(12/39);G1、G2、G3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自排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6.7%、77.3%和75%,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中仅1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FQ-PCR法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操作简便,特异、敏感,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病理确诊肺癌患者痰中的端粒酶活性,为肺癌临床诊断提供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RAP-PCR-ELISA和银染色法对68例病理确诊肺癌和同例数的病理排除肺癌的肺部良性病变(肺炎、肺结核、肺部纤维病灶等)及健康正常人痰液中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定性检测。结果肺癌病人痰中的端粒酶阳性率较肺部良性病变及健康正常人明显高,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痰中端粒酶阳性率较正常人略高但P0.05。不同部位肺癌痰中端粒酶阳性率不同,以中心型肺癌阳性率高。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痰中端粒酶活性,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肺癌筛查和肺癌早期诊断及肺癌鉴别诊断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PCR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结合银染的方法,分别对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收集的2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尿脱落细胞标本,和23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25例膀胱肿瘤组织及相应患者的自排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而23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仅一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膀胱肿瘤患者与非肿瘤患者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G1,G2,G3期膀胱肿瘤患者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71%,70%,100%,G3期阳性率明显高于G1,G2期.结论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无侵入性检查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筛选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与肺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PCR-ELISA)对36例肺癌和32例支气管,肺良性疾病患者的肺泡灌洗液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肺癌患者BALF细胞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83.3%(30/36),支气管,肺良性疾病BALF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6.6%(2/32),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是肺癌诊断的标准志物之一,对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直视下刷取食管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对65例食管粘膜刷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0.585)明显高于食管炎组(平均A值0.045)。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的阳性率为88.6%,明显高于食管粘膜脱落细胞涂片的阳性检出率(78.6%)。同时还测得80%的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者端粒酶活性水平也显著增高。结论:胃镜下直接刷取的食管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诊断食管癌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坚  屠政良  孙鹂  倪一鸣  李任远 《浙江医学》2003,25(10):583-584,587
目的 对比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表达 ,以了解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PCR -TRAP)检测30例肺癌手术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端粒酶活性 ,并以25例肺部良性疾病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肺癌患者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3.3% (25/30)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阴性 ,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33.3 % (10/30)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56.7% (17/30)。对照组正常肺组织标本和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均阴性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24.0% (6/25) ;两组病变组织、血液和痰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均P<0.05)。 结论 (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肺癌组织、血液及痰液中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 ,其活性表达强度依次为肺癌组织、痰液、血液。 (2)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R)-银染方法检测了73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患(肿瘤组)、20例非恶性肿瘤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对照组)和21例正常人(正常组)的晨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做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所有手术切除或活检的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肿瘤组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80.8%(59/73),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20.5%(15/73);对照组中有3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正常组尿脱落细胞均无端粒酶活性。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发现T2~T4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Tis~T1期。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有望成为一种灵敏、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变异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6例肺癌患者与8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的BALF,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PCR—SSCP法进行端粒酶和P53基因检测,同时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进行活检和刷检。结果①实验组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2.56%和32.56%,均高于对照组的4.48%和0(P〈0.01);②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和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央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34%,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为86.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75.76%,高于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45.45%(P〈0.05)。结论①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与P53基因变异均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②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P53基因突变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③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患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怀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PCR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ARP)结合银染的方法,分别对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收集的2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尿脱落细胞标本,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25例膀胱肿瘤组织及相应患的自排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仅一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膀胱肿瘤患与非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G1,G2,G3期膀胱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71%,70%,100%,G3期阳性率明显高于G1,G2期。结论: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无侵入性检查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筛选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扫描与肺活检后痰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p16甲基化检测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TRAP-ELISA半定量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甲基化相关的PCR法,前瞻性检测55例经CT扫描而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直径≤30 mm)、并疑诊为早期周围型肺癌(T1N0M0),行CT导向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33例,经皮肺针刺活检22例)后24h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16甲基化状态,并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只有61.8%(34/55).端粒酶活性的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3.6%;p16甲基化的敏感性为32.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58.2%;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3%.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9.5%(2/21),无1例检测到p16甲基化.结论:CT扫描与端粒酶活性、p16甲基化联合检测可弥补痰液的细胞学检查的不足,提高肺癌痰检的敏感性,有助于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和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外周血液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循环肺癌细胞的应用价值。方法外周血液标本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肺癌组血液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肿瘤组和健康组(P<0.01),Ⅲ、Ⅳ期的阳性率显著高于Ⅰ期(P<0.05或<0.01)。结论检测血液端粒酶活性有助于发现循环肺癌细胞。  相似文献   

17.
吕永晨  黄维莉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1921-1921,1944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腹水脱落细胞CA125、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学检查,为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腹水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2例各种类型腹水患者腹水,用TRAP-PCR-ELISA银染法检测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腹水CA125及病理科常规细胞涂片行细胞学检查.结果:联合检测恶性腹水阳性率58.82%,单检细胞学阳性率29.41%,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联合检测腹水脱落细胞CA125及端粒酶活性能提高癌性腹水检出率,是腹水良、恶性鉴别及诊断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活性测定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 ,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10 4例癌性及结核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 ,用 TRAP- PCR- EL ISA法检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5 4例恶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相对值为 0 .396± 0 .0 18,显著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组的 0 .0 0 3± .0 2 1(P<0 .0 1) ;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 90 .9% (4 9/5 4) ,也显著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组 (6 .0 % ,3/5 0 ) (P<0 .0 1)。 结论 :癌性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 ,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临床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柏氏液基超薄技术(TCT)在肺癌患者诱导痰痰液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连续诱导痰TCT法、自然痰TCT法及自然痰传统痰涂片方法在肺癌诊断中的阳性率。结果诱导痰TCT组阳性率63.5%,自然痰TCT组50.3%,自然痰脱落细胞组39.7%。自然痰TCT组、诱导痰TCT组与自然痰脱落细胞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在周围型肺癌的诱导痰TCT组与自然痰TCT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中央型肺癌的诱导痰TCT组与自然痰TCT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TCT联合诱导痰技术能提高肺癌痰液的细胞病理学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气道径向超声(RP-EBUS)引导多维度联合检查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74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分析RP-EBUS引导肺活检、支气管黏膜刷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细胞学及DNA甲基化检测等多维度联合检查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阳性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RP-EBUS引导肺活检、支气管黏膜刷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DNA甲基化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2.7%、47.3%、45.9%和51.4%,RP-EBUS引导多维度联合检查阳性率为71.6%,高于单一方法检查(P<0.05);RP-EBUS引导多维度联合检查病灶直径≥30 mm诊断阳性率高于病灶直径<30 mm (82.9%vs 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BUS引导多维度联合检查在肺上叶、中叶/舌叶、下叶病灶的阳性率分别为69.7%、66.7%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中超声探及病灶的诊断阳性率高于超声未探及病灶(76.9%vs 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