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了解引起小儿输液渗漏的相关因素,尝试建立防治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 选取年龄≤6岁的2 546例住院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输液的全过程进行追踪观察,渗漏病例详细记录渗漏发生时间、药物、输液工具、血管状况、渗漏范围及症状.结果 127例患儿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或拔针后出现渗漏,其中75例(59.06%)因患儿异常哭闹或家长无意碰撞、牵拉引起;18例(14.17%)因药物因素引起;15例(11.81%)因血管选择不当引起;13例(10.24%)因穿刺部位固定不稳固或方法不正确引起;6例(4.72%)因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引起.渗漏多发生在输液开始120 min后.结论 需改良常规穿刺、固定方法,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加强家长输液知识教育及输液过程巡视,以减少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粘性弹力绷带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需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穿刺后用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穿刺成功后用常规方法固定后再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结果观察组仅1例因自行拔针需重新注射;对照组有9例胶布滑脱、3例自行拔针需重新穿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穿刺成功后加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可降低重新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0例静脉输液患者按单、双日输液顺序,单日患者行新式拔针法,输液毕,护士不关闭输液调节器开关,不提前按压穿刺点,即用左手将无菌干棉签沿血管走向轻放于穿刺点上方,以拇指固定,右手拔针并反折针头软管,以防液体漏出,拔针后用左手拇指迅速按压穿刺点上方3min;双日患者行常规拔针法。结果 新拔针方法其疼痛程度、针头回血率低于常规拔针法(均P〈0.01)。结论 新拔针方法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常因头皮穿刺部位存在弧度,固定的稳定性差而使头皮针脱出,或刺破血管造成液体渗漏。我科2006年9月根据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制成三角棉球应用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固定,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儿科静脉留置针输液与普通静脉输液的防液体渗漏、穿刺次数、导管脱落及静脉炎发生总例数等项指标.方法:将我科2010年5月至10月开展的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100例中随机抽取52例,与同期进行的普通头皮针输液118例中随机抽取的58例的防液体渗漏、穿刺次数、导管脱落及静脉炎发生总例数等指标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静脉留置针输液与普通静脉输液比较,在防液体渗漏、穿刺次数、导管脱落及静脉炎发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较普通静脉输液能更好防液体渗漏,减少血管穿刺,防导管脱落,使用方便,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值得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输液针头固定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为护士静脉输液操作提供更简单、更科学的方法。方法将72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0例.分别采用传统粘贴方法和改良后的粘贴方法。结果观察组的胶布粘贴时间、胶布重新固定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患者拔针时的疼痛感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后静脉输液针头固定方法操作简单.用时短;节约材料;更符合无菌原则;减少了重新固定率;减轻了拔针时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静脉穿刺留置针知情同意书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保证留置针的安全使用,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方法穿刺留置针前向患儿家长介绍留置针的护理知识,书面签订自行设计的静脉穿刺留置针知情同意书,向家长公布输液室工作电话,24 h接受患儿家长咨询,随时解答家长疑问。结果使用静脉留置针的4 286例患儿中,仅2例因家长护理不当致留置针在家中脱漏,均得到妥善处理。其余患儿完成输...  相似文献   

8.
杨伟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10):10-10
小儿静脉输液常需用夹板固定穿刺处,传统方法采用注射药物针盒或普通夹板固定,常因固定效果欠佳而需重新穿刺。鉴此,我科于2006年1~3月研制出一种新型小儿输液固定夹板,经500例患儿使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三角形棉球用于头皮静脉输液固定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常因头皮穿刺部位存在弧度,固定的稳定性差而使头皮针脱出,或刺破血管造成液体渗漏.我科2006年9月根据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制成三角棉球应用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固定,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提高静脉留置针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方法对324例应用周围静脉留置针进行治疗的患儿,采取保持穿刺环境舒适、对家长进行宣教、做好穿刺前准备、选择好合适的血管、给予患儿鼓励和表扬以及加强静脉留置针的管理等措施,总结护理效果。结果本组324例患儿中首次穿刺成功率95.37%(309/324)。留置时间5~7 d,发生堵管2例,静脉炎1例。未发生药物外渗及留置针拔脱病例。结论对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进行规范操作和系统护理,可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堵管、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