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男,6岁,1984年12月30日初诊。双眼红赤数天,继因洗澡着凉,旋即发热(38.5℃),微恶寒,纳呆。家长予服感冒宁、银菊冲剂等,连服两日无效,体温上升至39℃,诊见:口唇、舌边尖红赤,少量鼻衄,苔薄黄,脉浮数。断为风热束表兼肝胆实火。以银翘散  相似文献   

2.
秦×,女,1岁8月。一周前感冒,高热微咳,曾服阿斯匹林、小儿克感敏冲剂,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又服中药辛凉解表剂1剂,初则似可,夜半热势骤起,体温达40.5℃。家长惶恐,邀余诊治。患儿气色不  相似文献   

3.
小儿高热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许多病证都可以高热作为主要症状出现。由于高热的病因不同,症状和治疗各异。兹介绍刘韵远老师治疗高热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4.
丁樱 《江西中医药》1997,28(2):11-11
小儿高热治验丁樱(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郑州450000)关键词小儿高热中医药疗法治疗体会高热一证,乃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叶天士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感邪之后每易从阳化热,有“六气之邪皆从火化”之说。即使外感风寒,也易寒郁化...  相似文献   

5.
6.
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同时也是小儿外感病的主要症状。由于小儿肌腠薄弱,又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之邪,容易化热化火。临床上一些初期虽是风寒外感,但往往很快热化。正如《幼科要略》一文所指出的:“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邪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脏腑娇嫩,神气怯弱,感冒以后容易产生夹痰、夹滞、夹惊等证。笔者常以疏表清热解毒泻火为治。处方:生石膏、薄荷、连翘、黄芩、苏叶、板蓝根、  相似文献   

7.
小儿高热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 ,许多病症都可以高热作为主要症状出现。由于高热的病因不同 ,症状和治疗各异。浅举验案说明 :1 解表清热王某某 ,女 ,5岁 ,1995年 11月 18日初诊。患儿发热、头痛9天 ,在当地医院曾用青霉素、氢化考的松 (用量不详 )治疗 ,体温仍持续在 38.5~ 40℃。症见患儿精神不振 ,双目微肿赤 ,唇干咽红 ,舌质微红、苔薄黄 ,脉浮数有力。证属风热袭表。治宜疏风透表 ,清热解毒。方以银翘散加减。处方 :银花 15g、连翘9g、薄荷 9g、葛根 15g、升麻 15g、黄芩 9g、菊花 9g、大青叶 15g。服药 1剂热减 ,2剂热退。按 …  相似文献   

8.
沈×,男性,年龄,十一个月。于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二日晚,开始发热、微咳,曾用西药抗菌素治疗无效。翌日午后三时许复诊,体温上升至41.4℃,突然出现角弓反张,颈背强直,手足拘急,二目上翻,牙关紧闭,呼吸急促,鼻扇,白沫从齿缝鼻孔中飞溅而出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感高热,常可导致惊厥、虚脱等危候。因此,要求临床辨证准确,治疗无误。现将本人点滴治验介绍如下。一、重脾胃,消食积,四逆加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调节能力较差,如果饮食不节,或者过食生冷、油腻,则使脾胃运化失常,抗邪能力下降,易感外邪。此时,临床除有外感表证,常伴脾胃症状。辨证要点在于:舌苔白腻,腹部热甚于背部,高热、哭闹以夜间为甚。由于食积内滞,病邪外袭,积滞不消则高热难退,可解表和中,清热化滞。本人受蒲老医案启示,常以四逆散加味化裁,赤芍易白芍,  相似文献   

10.
黎××,男,1岁半。1986年10月3日诊。其母代述:患儿于4月前因咳嗽、高热、气喘入某院儿科住院,诊为小儿肺炎,经10天治疗,热退喘平出院。三周后患儿以高热、烦躁、啼哭不安而再次入院。诊断:右侧脓胸。行水封瓶闭式右侧胸腔引流术,并抗生素治疗一月,热退,引流脓液基本干净出院。约经15天,患儿又出现畏寒发热,消瘦,不思饮食,  相似文献   

11.
高热是指体温在38.5度以上而言,是一些急性病的症状之一,各种疾病都可伴随有高热的出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薄弱,易虚易实,若高热持续不退,往往危及患儿生命。小儿高热常与肺、胃、大肠的关系比较密切,“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则肺气升降失司,遂致咳嗽气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热邪,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3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小儿阳虚泄泻的诊治投入了不少精力,获得了一些经验.实践证明,若是充分地运用中医的优势,尤其是充分发挥辨证施治,小儿阳虚泄泻是完全可以不太困难地治愈的.临床常见:肠鸣腹泄,泻出水样稀便一日数次,顽固不化,腹痛隐隐,若遇肥甘厚味之品而肠鸣腹泻加重,次数增多,同时还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四肢困倦,舌质淡、苔白,脉弱.脾肾阳虚胃气不足,运化失常,胃失受纳功能减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廖×,男,2月。1988年6月21日诊。患儿5天前受凉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经西医治疗未见缓解。2天前开始出现神昏抽搐,在某医院住院,疑为“乙脑”,给予输液、抗炎、激素及对症处理等措施未见缓解而自动出院。刻诊:发热(38.5℃),神志昏迷,手足逆冷而频频抽搐,双手握固,双目固定向右上方斜视,胸腹灼热,汗少,已三日未进乳食,小便短少。面色灰白,囟门深陷,舌质红,舌体强,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达气关之上。询知患儿系足月顺产,父母健康。诊断:小儿暑温。证属热邪内陷,痰热阻窍,引动肝风。治则:清热化痰解毒,息风止痉。处方:金银花15克,土茯苓12克,菊花6克,石菖蒲、胆星、全蝎各3克,天竺黄2克,钩藤5克(后下),蜈蚣半条。浓煎,每一小时灌服小汤匙3~4匙。一日服完后,抽搐有所缓解,但增喉中痰鸣,仍神昏,指纹转淡,脉转弦细数。此为邪热内闭,正气欲脱之兆。守上方加大青叶12克,红参2克(另煎兑服)。服法同前。1剂后,抽搐渐止,喉中痰鸣减轻,仍神昏不醒。  相似文献   

14.
徐×,男,3岁。1989年7月20日诊。患儿高热两天,用柴胡针及抗菌素治疗,昨夜体温仍高达39.8℃,少量汗出,鼻塞流浊涕,身热烦闹,口渴欲饮,食少,大便干,小便短黄,唇舌红,苔黄,脉滑数。查:扁桃Ⅱ°肿大,白细胞18×10~9/L,中性0.72。  相似文献   

15.
高热为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四季均有发病,可见于多种疾病病变过程中。笔者临床统计发热症为儿科门诊人次的16.53%,而高热急症则占发热症的22.23%。今不揣浅陋,谈点滴辨治体会。  相似文献   

16.
[方术来源]安徽省歙县人民医院许亚娜“柴葛解肌汤加减治小儿高热30例”(江西中医药,2000,(5):31/刘朝圣博士选评)  相似文献   

17.
笔者应用栀子粉、鸡蛋清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等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佳。操作方法:生栀子10克,研粉、用60目筛过筛备用。将新鲜鸡蛋打一小孔,滤出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如三个重叠五分硬币大小)排于布上。按男左女右,敷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高热,在它法不效的情况下,运用中药灌肠,取得满意疗效。举例报告如下: 刘×,男,6岁。1989年6月8日诊。反复发热,咳嗽一月余。患儿全身皮肤灼热,无汗,心烦,咳嗽,食减,腹胀,便秘,口干,舌红,苔黄,脉数。体温39.8℃,白血球11×10~9/L,中性0.46,淋巴0.52,酸  相似文献   

19.
小儿高热 ,常可发生变证 ,故治疗上应知常达变 ,方能切中病机。现举例如下。1 午后高热 ,甘温除热李某某 ,男 ,8岁。 1月前发热咳嗽 ,诊为急性支气管炎 ,经住院治疗半月 ,病情好转出院。回家 4天 ,每日午后先见寒战 ,继则发热汗出 ,咳嗽呈“空空”声 ,气促 ,又用抗生素治疗 7天 ,病情未减 ,转请中医治疗 ,先投清骨散加味 ,1剂后无效 ,又用秦艽鳖甲散加减 1剂 ,亦未见效 ,而于午后就诊。症见高热 (体温 3 9.5℃ ) ,已无寒战 ,但高热后有汗出 ,精神疲乏 ,少气懒言 ,动即气促而喘 ,纳呆便溏 ,面色苍黄 ,唇色淡。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大无力。…  相似文献   

20.
扁桃腺体肿大,在中医书籍中称为“乳蛾”一侧肿大称之“单乳蛾”,两侧皆肿称之“双乳蛾”。此症多见于外感时邪,里热过盛而发生的兼症。但亦可单独因肺胃热盛,上蒸于咽喉而发病,或既有肺胃二经蕴热,复感受外邪而引起乳蛾肿大,甚致溃脓。在病因方面,喉科专论中提出有因风、寒、火、湿、毒、虚的区别,或风火相搏,或寒暑相聚,其症变幻不一。治疗法则:本病既有内外二因、又有内外合邪,因此临床治疗时,首先应视表里二邪孰轻孰重。表邪重应多疏表而少清里;如里热重,则多清里而少疏表。遇到表里俱盛时,应表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