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外感咳嗽初期多有表证如:头痛、寒热、鼻塞流涕,或全身不适等症。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法,病虽小而不愈,或愈而复发,往往只见咳嗽不止而无他证,迁延日久,缠绵难愈,甚则影响他脏亦病。故当细心审治。外感咳嗽属外邪侵袭,肺卫受邪,肺气不得宣畅而致。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专司人之呼吸。故肺有“清虚之脏”、“娇脏”之称。一旦遭受外邪所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感,于是肺气壅遏不宣,清  相似文献   

2.
咳嗽为外感病证常见症状,有些患者感冒后,主要以咳嗽为主症,亦有患者外感后经久不愈,辗转治疗,咳亦不减。咳嗽在外感病治疗中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就其用药组方谈几点粗浅看法,求同道指正。1宜宣散,勿过敛外感咳嗽因外邪袭肺,肺失宣降所致,治宜早宣散,给邪以出路,勿过早收敛止咳,即使干咳,亦不能过用敛肺止咳之品,反之易致外邪闭郁体内,而致咳嗽不止。临证亦见很多患者,外感咳嗽即自买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等,服后反而出现胸闷,咳亦不止,此即过早使用敛肺、滋润之品致外邪郁闭体内所致。咳嗽兼外邪者应宣肺,以利病邪的宣散,无外邪则有…  相似文献   

3.
小儿用药特点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欣 《陕西中医》2003,24(6):573-573
1 治外感用药轻灵 寒温并用 小儿肌肤薄弱 ,“肺常不足”,卫外功能较差 ,寒温不能自调 ,易为外邪所侵而患外感病。外邪初犯 ,出现表证 ,解表法为其主要治法。但由于小儿为“稚阴”“纯阳”之体 ,常表现“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故小儿外感单纯风寒或风热比较少见 ,一经感冒 ,易寒从热化 ,或热为寒闭 ,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 ,往往汗出不透 ;单用辛温 ,又往往汗出而热不解。因此应采用辛温辛凉并用 ,风寒风热两解。在具体应用药物时 ,应权衡轻重 ,灵活掌握。若外感风热或热为寒闭 ,寒从热化 ,热重于寒者 ,治以辛凉为主 ,佐以辛温。可…  相似文献   

4.
“热者寒之” ,应用温热药治疗寒性病证是大家熟知习用的一个治则 ,而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善用温热药 ,从实践出发 ,活用温热药治疗某些外感、内伤热病则为古今所称道。1 发汗以退热各种外感热病有各自的发展演变规律 ,但在发病初期 ,多因外邪袭表 ,营卫失和而表现为以发热与恶寒同见为特征的表证。仲景根据临床观察 ,总结出表证“法当汗出而愈” ,至于汗如何出 ,汗出表解后是否会转为它证 ,则取决于具体病种、病人的体质及是否得到正确的治疗。如阳明病 ,表证只是其里证的前奏 ,不加治疗“恶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  相似文献   

5.
肖相如  董正平 《中医杂志》2015,(1):83-84,86
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疠之气、疫气、疠气)学说。“六淫”之中,“风”多是泛指外邪,不是具体的病因;“火”不可能有外感;“暑”的本质是“热”。“杂气”学说不能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基于此,外感病的病因可简化成寒、热、燥、湿四种。  相似文献   

6.
<正> 外感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若咳嗽夹湿,病程反复,缠绵不愈,以常规分型辨治,则疗效不佳。笔者试以“三焦咳”的概念指导临证,取得明显疗效。 理论根据 《素同·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启示我们,久咳不愈应从整体观念考虑,外邪  相似文献   

7.
唐大黄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5,25(5):25-25
我们县城有位唐介庵先生,性情仁慈.为人厚道,在医学上他精心研究张仲景学说的含义.对其他各家也能认真探讨。中年以后,因善用大黄而著名,人们称他“唐大黄”。不论是土大夫,还是穷乡僻壤的百姓.得了热结不解的病症,必是延请唐大黄治疗:于是.先生的“介庵”这一名字,竟然被“大黄”一名所掩盖了。其实,唐先生遇外感表证就用发汗药,治虚证用补养药.治寒证用温热药.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伤寒专指外感风寒之邪而致的热病。其初期为寒邪袭表,卫气郁闭,营阴不得外泄而出现的一列发热见证,若治之不当,外邪循经内传,又会出现一系列的里热见证。所以在疾病的治疗及转化过程中始终与津液的存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张仲景确定治疗的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乃近代中西汇通之大家,其临床拟方遣药,精当实效,每有独到见解,尤擅长“对药”的配合,现就其经验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剖析一二,供同道临证参考。 1 石膏配玄参石膏辛凉清透,玄参甘苦性凉,清热养阴。张氏认为,此2药相合,清气分热而不伤正,养阴增液,为治产后温病,气分热盛之良药。他指出,产后病多气阴不足,应慎用知母等甘寒之品,玄参能治“女人产乳余疾”(《神农本草经》)与石膏相合清热育阴,确为产后外感实热证之主要药对。张氏每以白虎加人参,用玄参代知母,山药代粳米而取效。如在“产后温病”案,治一妇人产后感邪,身热烦渴,微喘脉洪,以此方1剂而愈。笔者以此治疗小儿或体虚年老之人外感风热,咽痛身热,肺热咳喘以及风热喉痹等  相似文献   

10.
外感咳嗽一年四季皆可发生,虽属常见病,但经常见因治不得法而经久不愈者。刘景源教授认为治疗外感咳嗽以宣肺为第一要义,麻黄是宣肺治咳的第一要药。他借鉴前人经验,自拟"治咳八味汤",多年来以此方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治疗哮病发作期亦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外感病表证作为临床常见证候,虽皆由感受外邪引起,但因外邪性质、地域气候特征以及病人体质等差异,可引起不同的证候表现,临床辨治除考虑外邪性质外,应重视病人体质,并结合地域气候特征,做到"天人合一"。笔者就外感病表证的临床辨证治疗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2.
张锡纯运用金石药之创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润生 《河北中医》1998,20(6):361-362
张锡纯,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名医,治学崇尚衷中参西,辨证论治,立方遣药常不落前人臼巢.兹例举张锡钝对金石药的运用论述如下.1 清热崇石膏石膏,味辛性寒,功能解肌清热,临床常用于外感实热病证.张锡纯盛赞石膏之功,对其应用则别有见地.一是用石膏发汗透表.张氏谓石膏“凉而能散”,“性能发汗,其热可由汗解”,若辨证确是外感实热,无论新感伏气,均“可放胆用之”,不必遵“无汗不可用石膏”之诫.如治一年近三旬,于春初患温病之人,用大剂白虎汤后,遍体汗出而愈.二是用石膏降胃止吐.张氏认为石膏“其质之重坠,大能折其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每用于热病呕吐.如治天津杨媪之温病呕吐而不能服药,以鲜梨片蘸生石膏末服之而愈.三是用石膏泻热通下.张氏认为石膏能清阳明之热,使胃府气化清肃,津液润下,因其质重而逐热下行,故又善通实热便结.对“阳明肠实大便燥结者,恒投以大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往往大便得通而愈,且无下后不解之虞”.如用潞党参煎  相似文献   

13.
彭秀芳 《光明中医》2011,26(3):596-596
咳嗽一症是中医儿科常见病,每因外感而起,外感咳嗽是感冒早期首先单独出现或伴随其他感冒症候群出现常见症状”。,感冒治愈后咳嗽迁延不愈。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形气不充,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使之成为小儿肺系疾患中一种常见的症状。笔者采用宣降利水法治疗小儿外感咳嗽80例,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外感热病中 ,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 ,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 ,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 ,温病学家称之曰 :“邪汗” ,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反之 ,病体通过各种治疗或者得当的调护 ,不足者得以补充 ,有余者得以外泄。在阴阳恢复平衡协调过程中 ,“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去而精胜也”(《素问·评热病论篇》) ,即温病学中所谓之“正汗” ,可“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外感温热篇》) ,标志着热衰病退的良好趋势。1 发汗退热遍身执水 执水 似有汗者益佳发汗退热 ,主治外邪在表…  相似文献   

15.
补益阳气是为温法。阳虚发热多在子午之时,即上半夜和上午起病,伴有形寒恶风,神疲懒言,食下而无味,脉大无力等症,治以甘温除热法。外感发热,因人体受外邪侵袭,体内受外邪侵袭,体内阳气的宣发失常,遂郁而发热,病人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皖痛指胃皖部隐痛,势缓而不剧,时轻时重,常迁延日久,缠绵不愈。可因急性胃痛经治末愈或不能及时彻底治疗,或病后不沣意饮食起居的甲生而转为慢性:亦可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敛脾胃受伤或过用大寒大热药物败伤胃阳或损耗胃阴而成。几年来我对20例慢性胃脘痛病人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施护,配合临床治疗,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久咳临证举隅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225001)张锡元【关键词】小儿久咳中药治疗体会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小儿肺气娇弱,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若外感咳嗽失治、误治,损伤肺气,则病久难愈。万全《育婴家秘》中云:“娇肺遭伤不易愈。”...  相似文献   

18.
文章总结了王绵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诊疗思想,认为“咳嗽不出内外两因”,其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时,依“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认为外感当治肺而运用轻清透解之品,选用辛温辛凉类药物,合理配伍,祛邪而不伤正。在治疗小儿内伤咳嗽时,主张“内伤治脾,贵在王道”和“内外合参,以却病源”的思想,以中焦脾胃为主,通过调理中焦,使肺气正常宣肃,咳嗽自平。文章在总结过程中,亦罗列出王老常用的药物和药对,以期为同道治疗小儿咳嗽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原院长、主任医师吕同杰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有独到的见解,临证建树颇多。他集多年之经验,提出“治热首当救阴”的理论,对临床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吕老认为,外感热病多因感触温热疫毒之邪所得,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极易出现热势炽盛或高热稽留,主要责之于湿热毒邪消烁阴液、迫津外泻,致水亏不能制火之故。若任其肄虐则邪愈盛阴愈耗,津愈亏火愈炽,终必形成虚虚实实之势。因此,机体阴津之存亡是病邪进退、病证机转的关键。正如吴鞠通所云:“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敛,必气绝而死矣”。  相似文献   

20.
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对疫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尤其运用下法治疗温疫病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归纳如下。一、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吴氏指出“客邪贵(?)早逐”,“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伏”。他还主张“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热而热自已”。强调逐邪是治疗温疫病的基本法则,也是他运用下法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