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前切除术与同期开腹手术对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间解放军总医院实施直肠癌前切除术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54例行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腔镜组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排气时间、开始进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开腹组(均P<0.01),且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手组(P=0.0479)。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及术后镇痛泵使用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能有效减少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该术式对治疗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126例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59例行腔镜手术(腔镜组),67行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腔镜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平均近、远切缘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再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经PSM法成功匹配30对患者,所有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评价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SAP患者,行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对照组38例SAP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63.2%(χ2=4.73,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χ2=4.80,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7%,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0,P<0.05)。治疗后3 d血淀粉酶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腹腔淀粉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 d白细胞计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心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可以较快地控制SAP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及腹腔淀粉酶;微创治疗对SAP患者损伤较少,且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少、疗效好、恢复快,治疗操作简便,在远期疗效及综合效价方面比开腹手术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0年—2012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溃疡愈合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溃疡愈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在腹腔镜的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日—2014年5月20日接受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即腹腔腔镜组(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每组各39例患者。腔镜组患者在腹腔镜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开腹组患者行开腹直肠全系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整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资料。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比较,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1/39),开腹组并发症率25.6%(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操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肯定,对患者机体手术损伤较小、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胃三角吻合术与Billroth I吻合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短期疗效。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3年间37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14例行胃三角吻合术(三角吻合组),23例行Billroth I吻合术(Billroth I吻合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 结果:与Billroth I吻合组比较,三角吻合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降低,止痛泵使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拆线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显示,三角吻合组近、远端切缘距肿瘤的平均距离均明显大于Billroth I吻合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角吻合能一定程度减少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创伤、疼痛,降低腔镜下操作难度及感染的风险,加速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2年6月68例行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腔镜组)与同期行76例开腹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疗效。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与开腹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243.7± 40.4)min vs.(150.5±32.1)min],但术中出血量减少[(103.2±10.5)mL vs.(231.6±23.5)mL]、术后切口感染例数减少(1例 vs. 8例)、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5±0.6)d vs.(4.6±0.5)d]、住院天数减少[(10.5±0.4)d vs.(14.6±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扫淋巴结数目、吻合口瘘与肠梗阻发生例数,以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应用于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安全可行,并有微创、术后切口感染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与开腹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腹腔镜与开腹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比较研究的相关论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未获得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最终仅纳入11个临床对照试验,共494例患者,腹腔镜组227例,开腹组2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腹腔镜组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手术时间长,住院总费用高。因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尚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9例III、IV级肝外伤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介入组)与同期有可比性的19例III、IV级肝外伤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开腹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介入组术后血清转氨酶、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且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均P<0.05);介入组手术时间(60.74 min vs. 128.11 min)、禁食时间(34.03 h vs. 56.00 h)、住院时间(13.58 d vs. 18.37 d)、住院费用(34 860.90元vs. 54 141.47元)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0.5% vs. 57.9%)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经积极抗休克、输血、输液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III、IV级肝外伤出血可选择介入造影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内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1月期间行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7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23例行腔镜辅助经肛内镜手术(经肛内镜组),20例行开放手术(开放组),32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分别采用Wexner和徐忠法评分法评估各组术后肛门功能。结果:与开放组及腹腔镜组比较,经肛内镜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早、术后住院时间较短,但手术时间延长(均P<0.05)。术后1个月,经肛内镜组Wexner评分分值、徐忠法评分优良率均低于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均P<0.05),但术后3、6、12个月,3组间两种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开放及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内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短期肛门功能恢复差,但后期无明显差别,且微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36例胃底部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3D腹腔镜手术(3D腔镜组),18例行开腹手术(开放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病理资料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肿瘤破裂以及切缘阳性的情况,均未发生大出血、吻合口瘘、术后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3D腹腔镜技术治疗胃底部间质瘤,能明显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且远期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中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IHP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将120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组术中行IHPC联合术后m FOLFOX6方案静脉化疗;对照组单纯行术后m FOLFOX6方案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低蛋白血症和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0%vs.6.7%;15.0%vs.3.3%,均P<0.05);腹腔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vs.18.3%;8.3%vs.23.3%,均P<0.05);两组短期总生存率相当(P>0.05)。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中IHPC联合术后静脉化疗安全可靠,对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目前,外科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理念已从以往的早期开腹手术向延期、微创、创伤递进式、通畅引流式的手术方式过渡。本研究按照这一新理念,比较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SAP合并IPN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SAP合并IPN患者共53例患者资料,其中26例行经腹膜后入路肾镜胰周脓肿清创治疗(经皮肾镜组),27例行腹腔镜清创(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主要疗效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相关感染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经皮肾镜组中5例患者术后2周床旁局麻下二次经窦道探查清理,腹腔镜组2例中转开腹。经皮肾镜组与腹腔镜组比较,前者平均手术时间(51.8 min vs.57.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2 mL vs.65.8 mL)、平均术后排气时间(21.6 h vs.22.7 h)、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8.5 d vs.51.2 d)、平均住院费用(8.2万元vs.10.6万元)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7 d引流量较术前均增加,而体温、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6、胰腺炎CT严重指数(CTSI)评分等感染指标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较术前下降(部分P0.05),而两组间以上指标在相同时间点无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经皮肾镜组与腹腔镜组术后肠瘘、胰瘘、出血、肺炎、假性囊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6% vs.37%,P0.05)。结论:SAP合并IPN患者经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后,感染中毒症状均可得到改善,效果明确。与腹腔镜手术比较,经皮肾镜治疗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及费用方面更具优势,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6年1月—2012年5月138例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腔镜组,70例)和剖腹胆囊切除术(开腹组,68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中具有理想疗效,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