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Zhou M  Liu CJ  Qiao T  Liu C  Huang D  Ran F  Wang W  Zhang M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2):1735-1738
目的 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46例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条患肢,女性16条患肢;年龄54~85岁,平均67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Fontaine分级,根据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部位的相对关系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分级、分组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分析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41条患肢(85.4%)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踝肱指数0.63±0.18,高于术前的0.24±0.13(P<0.05);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87±48)m提高至(247±62)m(P<0.05).平均随访27.1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9.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5.8%.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P均<0.05);当对开放手术治疗动脉段的远近端都进行腔内干预时,其一期通畅率要低于仅在其近端或远端一侧干预者(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和高血脂是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P=0.013、0.008).结论 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股动脉内膜剥脱术+补片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股动脉内膜剥脱术+补片成形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37例(92.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和静息下踝肱指数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40例患者术后随访12~45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0.0%(28/40)、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2.5%(33/40)、二期通畅率为92.5%(37/40)。统计分析显示,Fontaine II级患者的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III、IV级的患者(P=0.039,0.015),未发现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微创手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显著,且应在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期进行治疗,以获得更佳的一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36例均成功开通,术后7天及3、6、12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和ABI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3、6及12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22%、91.67%及72.22%。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结论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顺行开通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髂动脉慢性闭塞病人的技术成功率、支架通畅率及介入并发症。结果:髂动脉慢性闭塞症病人167例(194条患肢)纳入研究,男103例(126条患肢),女64例(68条患肢);平均年龄(71.3±12.4)岁。TASC B型47例(54条患肢),TASC C型88例(102条患肢),TASC D型32例(38条患肢)。TASC B型、C型、D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8.1%(53/54)、97.1%(99/102)、94.7%(36/38),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髂动脉支架成形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6%、98.8%和98.8%,2年分别为90.0%、94.5%和96.2%,5年分别为78.8%、89.4%和93.5%,TASC各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肱动脉穿刺部位血肿多于股动脉(P=0.047)。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支架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TASCⅡ分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32例主动脉分叉覆膜支架腔内重建治疗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 术后并发症率为6.25%, 均无围手术期死亡, 5例发生了支架内再闭塞(15.6%)。全因死亡率为0, 12个月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7.5%、84.38%, 二期通畅率均为100%。本研究显示主动脉分叉覆膜支架腔内重建技术治疗 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安全、有效的, 并可获得满意的近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腔内治疗的36例(46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观察腔内治疗成功率、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变化、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通畅率变化。结果 43条患肢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3.48%(43/46);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2±0.16提高到术后的0.83±0.21(P0.01);术后随访6、12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67%、90.70%。术中髂动脉破裂1例(3.03%),术后血肿形成1例(3.03%),未出现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腔内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创伤小,通畅率高且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1例(76条血管)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11)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严重的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38例,静息痛13例,肢/趾端溃疡10例.TASC A型病变29例,B型16例,C型11例,D型5例.应用导丝导管或超声消融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结果 61例患者71条血管成功开通(共置入63枚支架),开通率93%(71/76).成功者临床症状改善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3±0.17提高到术后0.72±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1例,随访率83%.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6±14)个月.1年通畅率90%(TASC A、B组92%;TASC C、D组84%).3年通畅率75%(TASC A、B组80%;TASC C、D组63%);5年通畅率72%.结论 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成形术较传统的血管重建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近、中期通畅率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采用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9~ 87岁,平均65岁.对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等.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4例(94.4%)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4.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2.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4.4%.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患者(P =0.041、0.012).Cox回归分析未发现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髂动脉支架植入联合股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髂股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C、D级髂股动脉闭塞老年患者行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104例老年TASC C、D级髂股动脉闭塞患者接受微创腔内介入手术,其中TASC C型73例、TASC D型31例,闭塞长度4.25~17.61cm,平均(13.46±1.24)cm。对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4例成功开通闭塞动脉,技术成功率90.38%(94/104),其中单纯球囊扩张12例、联合支架植入92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69%(8/104),包括急性动脉血栓2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功能衰竭4例、对比剂肾病1例。术后7天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2±0.12增至0.81±0.11(P0.01)。术后6个月、12个月各随访78例和53例患者,通畅率分别为88.46%(69/78)、81.13%(43/53)。结论对老年TASC C、D级髂股动脉闭塞患者,微创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178例患者回顾性分为观察组82例(开放手术组)和对照组96例(腔内治疗组),对其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通畅率及踝肱指数(ABI)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通畅率及A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不良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ASC II 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开放手术治疗后ABI改善情况及中远期通畅率高于腔内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行杂交技术治疗的30例(30条患肢)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资料。30例患者病变部位累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膝下动脉;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30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9/30)。临床成功率为96.67%,术后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提高了0.37±0.19。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行杂交手术治疗的56例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条患肢)的临床资料。用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通畅率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患肢通畅率。结果:56例患者(65条患肢)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截肢或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29%(8/56)。术后平均ABI较术前升高(0.76vs.0.28),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168m提高至530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herford分级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时间12~33个月,术后6个月及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85%、81.54%、70.77%,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6%、95.38%、90.77%。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0月—2014年12月采用杂交手术治疗46例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7条患肢)的资料。分析相关临床指标,以及病变程度与手术方式对一期通畅率的影响。结果:手术成功率98%(46/47),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4±0.16上升到术后的0.69±0.11。平均随访21.8个月,随访率93%(43/46),累积一期通畅率为67.4%。KaplanMeier分析显示,患肢Fontaine期越高,一期通畅率越低;当患肢手术区域的近、远端都进行腔内干预时,其一期通畅率低于仅在其近端或远端一侧进行干预者(均P0.05)。结论:对于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杂交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TASC II-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解剖外旁路手术治疗高龄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解剖外途径动脉旁路术治疗高龄重症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解剖外路径动脉旁路术治疗的高龄重症主髂动脉闭塞33例(39条肢体),男性2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76.0±3.0岁(70~87岁),临床症状按照Fontaine分期为Ⅱb期5例(7条肢体),Ⅲ期22例(26条肢体),Ⅳ期6例(6条肢体),均为TASC C~D级病变.结果 腋-双股动脉旁路术6例(12条肢体),腋-单股动脉旁路术20例(20条肢体),股-股耻骨上旁路术7例(7条肢体).术后22例静息痛消失,5例患者间歇跛行明显改善,6例患者肢端溃疡愈合.踝肱比从术前的0.29 ± 0.11提高到0.66 ±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1%(3/33),无30d内截肢和死亡病例.本组3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率100%.术后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内移植物一期通畅率89.7%(35/39),二期通畅率94.9%(37/39),肢体救治率92.3%(36/39),死亡率6.1%(2/33),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肌梗死及恶性肿瘤(胃癌).结论 解剖外旁路术是治疗高龄重症主髂动脉闭塞的安全有效方法,术前心肺功能不全是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介入治疗的19例(22条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Fontaine Ⅱb期(中、重度间歇跛行)6条,Ⅲ期(静息痛)8条,Ⅳ期(组织缺损)8条(其中足部溃疡6条,足趾坏疽2条).股浅动脉病变的平均长度8.8 cm(5.0~13 cm).病变TASC分型B型4条,C型17条,D型1条.通过彩色血管超声和(或)动脉造影观察病变段动脉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改变分析支架通畅率,分析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临床改善率和保肢率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7条肢体浅动脉开通(手术成功率77.3%),其中单纯FTA 11例,PTA加支架成形6例,共置入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8枚.2例中转旁路手术,3例放弃手术.17条肢体平均随访12.5个月(3~33个月).1例术后1个月死于心心肌梗塞;4条肢体术后3~6个月再闭塞.17条肢体介入手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76.4%. 结论介入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寨症有较满意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long-term results after infrapopliteal PTA (primary patency, limb salvage, survival) and examine for association with risk factors (e.g. diabetes, infection, etc). We studied 268 patients with 282 critically ischemic limbs treated with PTA of at least one crural artery during a six-year period. Data included TASC II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lesions and risk factors. Technical success rate was 97.2%, and overall mortality 0.7%. Patients with milder TASC lesions preserved primary patency longer than 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lesions.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limb salvage and survival. Fontaine stage, TASC class and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of operated limb increased the risk for loss of primary patency and major amputation. Concomitant carotid stenosis was associated with loss of primary patency. Diabetes mellitus, preoperative ulcer or gangrene were associated with need of major amputation. PTA wa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CLI due to lesions of infrapopliteal vessel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D级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170例患者(191条肢体)行股动脉以远血管重建术.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2例;年龄45~85岁,平均67岁.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78例,静息痛62例,下肢缺血性溃疡19例,远端组织坏死1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动脉造影检查,根据TASC Ⅱ分级:C级病变127条肢体,D级病变64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大隐静脉原位旁路移植术15条肢体,大隐静脉转位20条肢体,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28条肢体,大隐静脉与人工血管组合旁路移植术28条肢体.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6)个月;76例失访,随访率57%(109/191).一期通畅率84.4%(92/109),其中人工血管旁路移植通畅率88.2%(75/85),大隐静脉(原位、转位、组合)旁路移植通畅率70.8%(17/24).二期通畅率89.9%(98/109).结论 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严重股腘动脉闭塞症(TASC C和D级病变)的主要方法,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