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1月经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的4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通过CT血管成像(CTA)或血管造影明确诊断,3例采用传统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行分叉型带膜支架腔内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夹层均得到完全修复,未出现内脏动脉缺血、肾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随访3个月至3年,效果满意。结论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低,CTA是诊断腹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比手术治疗,腔内治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仅适用于解剖学条件良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适用范围及疗效。方法 36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破口。结果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原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用CTA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2例出现新破口,36例真腔均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2例假腔消失,其余假腔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假腔缩小。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间的关系。方法:回顾近年收治的AD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共2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两种疾病间的关系。结果: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1例患者一期行AD腔内修复术、二期行肾上腺肿瘤腹腔镜切除术,术后恢复佳;英文文献中共报道9例AD合并肾上腺肿瘤患者,国内仅有2例相关报道,两种疾病间的关系分析提示,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所分泌的激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或直接作用于动脉壁可能导致AD形成。结论:AD合并肾上腺肿瘤罕见,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严格筛查。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而且凶险,是一类灾难性疾病。在度过急性期后,无论是Stanford A型或B型,一部分发展成为慢性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创伤巨大,近年腔内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开窗支架治疗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刚刚起步,短期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无良好锚定区、真腔狭小、内脏分支动脉开口假腔是这一技术的瓶颈,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一些新的思路,如"开"、"凿"、"疏"、"扩"对这一技术的开展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IAAD)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8月期间诊治的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生存情况。结果:共27例IAAD患者入组,其中男17例(63.0%,17/27),女10例(37.0%,10/27);合并高血压9例(33.3%,9/27);外伤性IAAD 1例(3.7%,1/27),自发性IAAD 26例(96.3%,26/27)。所有患者均由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均经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技术成功率100%。EVAR术中植入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20例(74.1%,20/27),直型人工血管内支架7例(25.9%,7/27)。随访26例(96.3%,26/27),平均随访(11.8±5.0)个月,患者均正常生存,无异常腹部体征,腹主动脉CTA提示腹主动脉重构良好,未见内漏、新发夹层以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IAAD属临床少见病,发病时可以表现为腰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或无症状,EVAR治疗IAAD可行且近期疗效佳,但长期疗效仍待进一步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6.
复杂胸主动脉病变形式多种多样,在腔内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向近心端拓展锚定区,变不治为可治。具体措施有烟囱支架技术、杂交手术技术、原位开窗技术、预开窗技术等,另外还包括选择合适主动脉夹层的支架,以及今后即将应用于临床的分支支架技术。各种技术的选用主要根据病变的部位与特点,还要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与术者的经验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5年5月因主动脉弓部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病例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选择及理由,不同术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92例,其中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36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TEVAR 31例,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6例。2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死亡,其余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TEVAR是的一种快速、有效、经济、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并可以通过开窗、分支血管旁路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采取EVAR手术治疗的63例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VAR的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术后夹层假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3例置入支架66个,其中有3例患者分别置入支架2枚,平均手术时间(159.1±21.7)min,手术中出现3例内漏,其中1例患者出现极少量内漏、术后CTA复查未发现,1例在支架置入后发现近端内漏、1例患者发现支架远端内漏,分别予以增加支架封堵,术后CTA复查仍然存在少许内漏;全组手术的技术成功率95.24%(60/63),临床成功率为92.06%(58/63);患者术后6个月左锁骨下动脉真腔开口直径、近端破口真腔水平直径mm、瘤体最大真腔直径、膈肌水平真腔最大直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假腔大直径测定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均P<0.05),整体腔径最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 结论:EVAR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主动脉弓结构复杂、曲度大、弓上分支血管负责脑部和上肢等重要区域的血供,其中左锁骨下动脉包含椎动脉等重要分支,负责左上肢、后脑部等的血供。为了保证足够的锚定区,当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5cm时需对左锁骨下动脉做相应处理,现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从1983年Hans Borst将象鼻技术应用以来,该技术的很多变异术式不断发展。在这其中,冰冻象鼻技术(frozen elephant trunk technique,FET)是最有创新性的。这种包括主动脉弓修补及胸主动脉支架的置人的FET技术,现已发展成为适用于复杂类型胸主动脉患者的一种杂交手术方式。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点。胸主动脉腔内修补(TEVAR)或者左侧胸廓开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腔内方法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或联合弓部分支重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成功施行手术,4例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行颈-颈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急性脑梗塞1例,急性心功能衰竭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1例因夹层破裂出血术后1 d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出院。随访时间3~48个月,随访期间2例出现I型内漏,均未再接受手术继续随访。结论:对于一些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腔内治疗A型夹层以其微创的优势,可作为传统手术的替代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2.
腹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罕见的严重主动脉疾病,好发于男性,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密切。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或无明显症状,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增强CT是诊断AAD的首选。初始治疗多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结合影像学随访。当疾病进展出现手术指征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AAD的首选的手术方式,开放手术多用于病变解剖学条件不适合腔内修复术的患者。腔内修复术难度较高,详细的术前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腔内修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逐渐成熟,但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器具自身局限,仍旧存在内漏、锚定区损伤、逆撕等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2018年12月─2021年10月期间使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进行腔内手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术前Dicom格式全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影像、术中详细信息及随访预后结果,使用EndoSize软件测量夹层近远端锚定区动脉直径、病变长度、LSA开口与夹层关系等指标,并结合术中使用移植物情况计算支架放大率,观察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近远期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1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采用腔内手术方式,手术均取得技术成功。夹层近端主要裂口与LSA距离(42.7±17.3)mm;夹层近端边缘与LSA距离(7.7±13.2)mm;主动脉近端锚定区直径(31.5±3.0)mm;左颈总动脉开口远端与LSA开口近端距离(8.5±2.6)mm。Castor主体支架近端直径(32.5±3.3)mm,远端直径(26.6±3.3)mm,分支支架直径(10.7±3.5)mm。主体支架近端放大率为(3.2±3.5)%,远端放大率为(0.1±9.5)%。围手术期与随访期间,共9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前严重低血压,术后1 d死于低灌注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 d死于夹层逆撕破裂;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及14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死于不明原因疾病。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夹层相关不良事件,其中围手术期出现1例夹层逆撕,3例脑梗,随访期间出现1例Ib型内漏,1例分支支架闭塞。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往往累及LSA,腔内手术需要将支架锚定在健康的锚定区同时保留LSA,以防止脑梗及截瘫等并发症。Castor单分支支架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累及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晚期妊娠和产褥期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相关性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患者临床资料。在4例患者中,2例夹层发生于37孕周,1例发生于产后2 h,1例发生于产褥期;3例患马凡综合征(MFS),1例病因不明。患者均接受胸主动脉带膜支架腔内植入术,辅助技术包括主动脉狭窄段球囊扩张,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植入术。产妇及新生儿均进行临床观察随访,术后1,3,6个月分别对产妇进行CT血管造影监测。结果:围产期及随访时间无产妇及胎儿死亡,1例胎儿经阴道娩出,3例胎儿剖宫产娩出。4例患者主动脉支架均成功植入,初始破口完整覆盖,3例患者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无I型内漏及支架移位。1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锚定区向主动脉弓部拓展,同期植入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术后出现II型内漏,随访11个月内漏自行消失。平均随访时间17.5个月,产后新生儿均存活良好,1例出现新生儿黄疸,产后12 d消失。结论:腔内带膜支架治疗晚期妊娠及产褥期B型主动脉夹层早-中期疗效肯定,手术时机与适应证需要根据孕产期临床状况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6.
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IAAD)属临床少见病,其原发破口位于腹主动脉,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IAAD的高危因素为男性、高血压和合并主动脉瘤,发病时多表现为腹痛、背部疼痛等。IAAD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传统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和杂交手术,近年来腔内修复术逐渐成为治疗的首选,笔者对IAA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23例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患者治疗前均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8岁;合并肾动脉灌注不良8例(单侧6例),肠系膜上动脉灌注不良9例,单侧下肢动脉灌注不良5例,脊髓灌注不良1例;17例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及相关辅助治疗,6例患者拒绝手术,予保守治疗。 结果:6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在2周内死亡。17例接受急诊手术患者均予覆膜支架封堵主动脉第一破口,其中1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分支动脉灌注不良改善;1例第一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中段,先植入裸支架,扩张主动脉真腔后,再植入覆膜支架封堵第一破口;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尚需再植入单侧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裸支架。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17例均随访3~36个月,1例术后半年死于心肌梗死,余均存活且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合并器官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恢复脏器供血,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