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总结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6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肢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的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1例(3.45%)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17.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效果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2.
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对于诊断和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指导意义。观察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用35%泛影葡胺60~80 mL注入足背静脉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全面了解该肢体静脉系统情况。治疗采用3种方法,即:(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术;(2)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经皮缝扎术;(3)高位结扎+局部注射硬化剂。结果:大隐静脉造影的诊断符合率100%,经15年随防对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种治疗结果均未复发,疗效无差异(P>0.05);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术的疗效优于其它两种方法(P<0.05, P<0.01)。结论:下肢静脉造影对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单纯大隐静脉曲张以高位结扎、经皮缝扎术为首选;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瓣膜+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以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为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改良大隐静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硬化剂注射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行改良大隐静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患者568例(676条患肢)和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硬化剂注射术的患者487例(585条患肢),两组随访比较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静脉曲张均得到治愈。对照组出现皮下硬结57例,皮下瘀斑70例,血管血栓性浅静脉炎75例;改良组出现皮下硬结40例,皮下瘀斑55例,血管血栓性浅静脉炎60例。总体复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改良组大隐静脉主干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大隐静脉腔内闭合联合点状剥脱术对大隐静脉主干和大的分支行彻底剥脱临床效果佳,手术相对微创,大隐静脉主干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探讨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选择87例(137侧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并与传统手术治疗的70例(111侧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4.5±30.6)min、住院时间(7.6±2.0)d、手术切口(7.2±2.2)个、切口长度(1.2±0.5)c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患侧肢体酸胀疼痛、下肢肿胀、色素沉着、下肢溃疡的改善效果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静脉血栓;研究组的术后疼痛率(13.79%)、术后发热率(8.05%)、皮下血肿率(0)、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1.15%)、切口愈合不良率(0)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是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60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并给予系统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 60例患者刀口均一期愈合.本组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肝素抗凝治疗痊愈,随访1 a无复发.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的治疗配合系统的手术前后护理,...  相似文献   

6.
下肢浅静脉手术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大隐静脉激光闭合术和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对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作用,探讨二者改善深静脉倒流的程度是否有差异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60例(70条肢体)住院治疗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行激光腔内闭合术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两组患者术前均经过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后三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是否有改善及改善的程度,并对比两种手术方法对深静脉瓣膜功能改善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激光腔内闭合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深静脉返流的改善无差异(P〉0.05)。股浅静脉和胭静脉的瓣膜功能通过手术均得到了改善(P〈0.05),但二者在改善的程度上没有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术式,并且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当出现下肢浅静脉曲张时早期手术可能延缓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出现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继发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科对25例经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Cockett综合征(继发下肢静脉曲张22例,下肢肿胀3例)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graphy,PTA),19例支架置入,22例静脉曲张二期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结果 25例均行髂静脉PTA,下肢静脉曲张17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下肢肿胀2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22例下肢静脉曲张介入术后1个月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术后无明显下肢肿胀、下肢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下肢肿胀治愈20例,好转5例。25例随访3~15个月,平均12.4月,无一例出现下肢明显肿胀、下肢静脉曲张复发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Cockett综合征行髂静脉PTA,根据髂静脉狭窄情况决定是否行支架置入,术后下肢肿胀能够明显缓解,对于继发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1个月后再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手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股浅静脉戴戒术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0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股浅静脉戴戒术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对照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股总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及Valsalva试验下反流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表现为股总静脉管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快、静脉血流反流时间缩短(均P<0.05),但观察组上述3个变量手术前后变化程度(差值)均明显大于照组(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手段,但戴戒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  相似文献   

9.
Zhang H  Lü JJ  Zhang JW  Zhang BG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8):1121-1124
目的 评价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97例 (97侧肢体 )经静脉顺行造影证实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 79例 ,B组 18例。A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加交通支结扎术同时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 ,B组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加交通支结扎术。以CEAP临床分类与临床记分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评价疗效。结果 A、B两组术后临床记分均明显下降 (A组P <0 0 1;B组P <0 0 5 )。A组中C5~C6者手术效果较C2 ~C4者好 ;两组C2 ~C4者比较 ,A组手术效果优于B组。术后A组中 6 7侧患肢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 ,瓣膜功能恢复有效率为 83 5 8% (5 6 /6 7) ,显效率为 4 1 79% (2 8/6 7) ;B组 12侧患肢股浅静脉瓣膜功能恢复有效率为 33 33% ,两组有效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交通支结扎加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 ,较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交通支结扎术更有助于临床症状缓解和瓣膜形态功能的恢复。术前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 ,宜行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单纯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将116例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实施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对照组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传统阶段性抽剥术。观察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的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2例(3.45%),对照组复发11例(1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1.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浅静脉曲张的先决条件,主张手术方式应针对病因治疗。我院外科1989年对12例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患者,经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治疗重度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012年6月~2014年11月,将60例重度下肢静脉曲张(CEAP分类C5或C6)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取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B组行SEPS+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术后随访4年,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溃疡复发及静脉临床严重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结果 2组术后下肢浅静脉曲张消失,活动性溃疡全部愈合。A组术后皮下血肿1例,皮肤淤血2例,随访率90. 0%(27/30),术后4年下肢溃疡复发率25. 9%(7/27),VCSS评分由术前的(13. 2±2. 7)下降至(6. 1±1. 4)(t=12. 687,P=0. 000)。B组术后胫前麻木2例,皮肤淤血1例,随访率93. 3%(28/30),术后4年下肢溃疡复发率21. 4%(6/28),VCSS评分由术前(13. 6±2. 7)下降至(6. 2±1. 4)(t=13. 041,P=0. 000)。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年溃疡复发率和V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附加SEPS治疗重度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满意,但并不优于单独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  相似文献   

13.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96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剥脱治疗组(247例)与激光治疗组(149例),剥脱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方法,激光治疗组采用微创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随访复发情况。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未出现股动静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激光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剥脱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剥脱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低于剥脱治疗组的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情况。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位结扎加皮下缝扎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手术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82例98条,其中高位结扎加皮下缝扎术40例48条,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42例50条.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位结扎加皮下缝扎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瘢痕及住院费用与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组相 比...  相似文献   

15.
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1月至2000年6月间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4)级患者189人,245条肢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3条肢体和对照组112条肢体,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电凝术,试验组同行行股浅静脉戴戒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率为87%,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两组术后的复发率均为3.3%,症状及体征有极大的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单独进行浅静脉的高位结扎剥脱术即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并不一定要同时进行深静脉瓣膜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疗效,作者采用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PCCS)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185例217侧下肢的静脉曲张进行了治疗。209侧患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大腿段大隐静脉剥脱术,217侧加作PCCS。术后近期静脉曲张治愈率i00%,溃疡愈合率93.9%。对129例146侧肢体进行了随访,时间6个月~16年(平均7.5±0.7年)。小腿部静脉曲张复发13例(8.9%),溃疡复发10例(17.9%)。彩超证实均伴有下肢深静脉辦膜功能不全Ⅱ°~Ⅲ°。PCCS可全部闭塞小腿部广泛极度曲张的大小隐静脉,皮肤不留切口疤痕,有助于溃疡愈合,简单易行,创伤小,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率低,为一种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理想手术方式。下肢深静脉辦膜功能不全Ⅱ°~Ⅲ°以上的病例应同期加作深静脉重建术。  相似文献   

17.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肢静脉曲张传统手术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式存在创伤较大、瘢痕较多、恢复时间长等弊端.1998年,西班牙静脉学家Carlos Boné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 ,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的51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3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275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4例(5.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5例(10.5%),血小板减少1例(0.4%),肝功能异常2例(0.8%),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对照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9例(6.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7例(9.8%),肝功能异常2例(0.7%),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2.5%),无血小板减少发生。2组患者浸透敷料的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获访487例,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低分子肝素组获访225例,对照组获访262例。获访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复发9例(低分子肝素组4例,对照组5例),隐神经损伤11例(低分子肝素组5例,对照组6例),无远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组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腔镜筋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中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疗效。方法对34例患者共48条中度CVI患肢实施SEP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联合手术组),以同期单纯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的34例患者共49条中度CVI患肢(单纯手术组)作为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术后3月和12月的疗效。结果术后3月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肢症状改善和皮肤营养不良改善情况相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5.83%vs.93.88%,χ2=0.19,P>0.05;83.33%vs.79.59%,χ2=0.23,P>0.05),近期均无静脉曲张复发和溃疡形成。术后12月联合手术组和单纯手术组患肢症状改善者分别占97.92%和89.8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P>0.05);但皮肤营养不良改善者分别占87.50%和67.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5);下肢静脉复发率分别为0%和10.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5);下肢溃疡形成,两组分别为0%和4.0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P>0.05)。结论 SEPS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治疗中度CVI患者,较单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的远期效果更佳,能显著改善患者皮肤营养状况,预防静脉曲张的复发,更适合中度CVI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泡沫硬化剂注射术联合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55例(55条肢体)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大隐静脉剥脱术组(A组,23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术组(B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CEAP分级及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的变化.结果 A、B两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