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脐内侧襞是一个独立的解剖结构。应用于儿童巨大型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治疗,目前主要有2种术式:(1直接缝合法,即先经体外腹壁穿刺缝合术或腹腔内缝合术施行疝囊高位结扎,再将脐内侧襞与内环口前外侧腹膜直接缝合加强;(2)带蒂瓣片覆盖法,即将脐内侧襞制成矩形或三角形的腹膜瓣片,向外侧翻转,使其游离缘与对应腹膜缝合固定,完整覆盖内环口区域。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治疗,目前亦主要有2种术式:(1)对有生育需求者,采用疝囊高位离断缝合+脐内侧襞瓣片加强内环口修补术;(2)对无生育需求者,将脐内侧襞瓣片覆盖于聚丙烯补片表面,使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完全腹膜化(TPIPOM),通过疝囊高位结扎、补片修补、脐内侧襞瓣片覆盖再腹膜化,使内环口区域得到三明治式的加强,提高安全性,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使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加强修补术。 方法59例小儿腹股沟巨大疝在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59例患儿的65侧巨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术(包括3例复发疝和1例复合疝),其中16例对侧隐性疝给予同时单纯内环结扎。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11.2 ± 2.2)min和 (15.8 ± 2.7)min。其中术后1例鞘膜积液和2例线结反应,无复发疝、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加强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瘢痕隐蔽、美观,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疝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脐内侧襞瓣加强内环口疝修补术在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斜疝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我院对110例(140侧)儿童实施了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2005年1月至2011年2月,对于300例(405侧)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中,对有疝复发危险因素的47例患儿,加做脐内侧襞瓣覆盖加强内环口.结果 B组具有疝复发危险因素患儿47例,经腹腔镜脐内侧襞腹膜瓣加强内环口疝修补术均顺利完成.A组随访2~122个月,平均56个月,4例复发(2.8%).B组随访5~74个月,平均34个月,尚未见复发.二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合并脐内侧襞瓣覆盖内环口疝修补术是安全可靠的,对有选择的腹股沟斜疝患儿以及青少年腹股沟斜疝有进一步降低疝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在治疗复发疝患儿中的诊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056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复发疝在单孔腹腔镜监视下,采用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针对巨大疝行脐内侧襞遮盖术加强,套扎内环后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经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32例复发疝38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其中6例发现对侧隐性疝同时给予单纯内环结扎。6例巨大疝行脐内侧襞遮盖术。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2±2.3)min和(15.2±2.5)min,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全部患儿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无再复发。 结论应用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操作,是治疗小儿腹股沟复发疝优先选择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疝囊高位结扎和脐内侧襞加强耻骨肌孔在儿童腹股沟复发疝腹腔镜修补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接受疝囊高位结扎和脐内侧襞加强耻骨肌孔治疗小儿腹股沟复发疝的患者资料。结果 25例完成单侧手术,2例完成双侧手术;1例脐正中襞和左右脐内侧襞较窄,不能实施原计划手术,行内环口高位双重结扎。术后1例患侧阴囊气肿,持续5 d后消失;1例患侧腹股沟区牵拉疼痛不适感,口服可缓解,持续12 d逐渐消失。结论 该手术是治疗大龄儿腹股沟复发疝的新方法,但有长时间的腹股沟区牵拉疼痛不适感,远期效果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和大宗病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与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17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同期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9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内环口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加强内环孔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医院收治单侧易复性腹股沟斜疝患儿65例,64例行环形缝合结扎内环121,1例女性患儿脐正中襞和脐内侧襞均短窄,仅行内环121高位双重结扎。结果 本组65例患儿,63例完成单侧手术,1例完成双侧计划手术,1例改行其他手术。随访14—56个月,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持续4—16d逐渐消失。无出血、缺血性睾丸炎、阴囊血肿、血清肿和腹壁僵硬不适感等并发症,未见复发。结论 内环口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加强内环孔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简单易学,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手术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患儿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差异。 结果2组患儿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术后复发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余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式及内环口直径(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在保证临床安全及疗效的情况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术后复发率更低,且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患儿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大鼠腹裂模型肠管损伤的研究;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单纯使用平底短型网塞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高位腹膜前股疝无张力修补(附28例报告);耻骨上单一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10.
单切口后路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网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儿童腹膜后肿瘤累及血管的外科治疗;腹膜后副神经节瘤8例报告;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比较;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治疗成人腹股沟疝(附35例报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55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按就诊单双日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275例,仅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组277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后,将脐正中襞覆盖内环口及周围。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对照组和联合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3±5.5)min和(20.6±4.2)min(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2.2±1.5)d和(2.4±1.3)d(P〉0.05),恢复日常活动时间(1.2±0.5)d和(1.3±0.6)d(P〉0.05),复发率为2.2%(6/275)和0(0/277)(P〈0.05)。随访22~55个月(平均39.3个月),两组均无腹腔感染、阴囊血肿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疝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易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55例行腹腔镜经脐两孔法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A组),53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B组)。结果:10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单侧手术时间平均(10.5±2.8)min,双侧手术时间平均(16.5±2.1)min,术中出血量(2.5±0.4)ml,平均住院(2.0±0.4)d,住院费用(4 782.0±58.3)元,与B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年以上,均无复发,A组中4例患儿发生腹股沟区疼痛,B组11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具有切口更隐蔽、疼痛更轻微的特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安全性与传统入路相比无明显差异,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太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所行手术的不同进行分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者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手术治疗,2组均于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术后患儿康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脐正中襞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5年8月,我们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疝环口治疗105例腹股沟斜疝(其中嵌顿疝32例,双侧疝25例,开放手术后复发疝6例)。两孔或三孔法,腹腔镜下找到患侧内环口,带线针缝合内环口内半周腹膜和外半周腹膜,使疝环口成一荷包缝合,打结后用带线针将脐正中襞缝合覆盖疝内环口及周围。结果10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单侧疝手术时间10~25min,平均15min;双侧疝手术时间20~35min,平均25min。术中无出血,住院2~3d。术后恢复顺利,无肠粘连、腹腔感染、阴囊血肿。105例随访5~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疝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疗儿童隐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内环口直径〉2cm及手法无法复位的嵌顿性腹股沟疝患儿32例,均行开放手术疝囊高位结扎,前壁加强的同时从疝囊置入30。腹腔镜探查对侧腹股沟管内环口,如发现对侧腹股管内环口未闭或者开放的窦道为隐匿性疝则同时行内环口关闭术。结果本组共32例均行切开手术,术中发现隐匿性疝15例。术中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时,手术时间延长5—10rain。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或睾丸炎等并发症,术后出现阴囊水肿5例,阴囊抬高后自行好转。术后2~5d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无复发及睾丸回缩等。结论儿童隐匿性斜疝发病率较高,可从疝囊置入腹腔镜探查对侧并同时处理,可减少脐部切开探查,减少再次麻醉及手术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反复嵌顿的腹股沟斜疝婴儿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经验与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为55例腹股沟斜疝婴儿行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2例,2~8个月;单侧41例(74.5%),双侧14例(25.5%)。结果:5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需另做切口。术后婴儿顺利恢复,第2天出院,并正常进食。术后1个月复查,脐部切口愈合良好,腹部无疤痕,治疗效果与美容效果均满意。随访1个月~3年,均无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婴儿腹股沟斜疝快速、安全、疗效明显可靠、创伤小、康复快、美容效果好。因婴儿腹腔容量小,腹壁较薄,穿刺Trocar时应轻柔、稳妥。可在具备相应麻醉及手术条件的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47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资料,其中23例行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组),采用全身麻醉;24例行传统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术(开放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与开放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缩短(8.26 min vs.36.54 min),术中出血量降低(0.63 m L vs.4.15 m L)、术后住院时间减少(1.39 d vs.3.75 d),但住院费用增加(6 682.18元vs.4 385.9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无术后并发症,开放组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阴囊血肿3例,皮下血肿2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20.8%,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自制穿刺带线针辅助下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具有微创、无明显瘢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疝针法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307例资料,依手术方法分为双疝针组及常规组。双疝针组患儿行双疝针法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58例;常规组行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49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 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均较少(<1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双疝针组(8.07±2.51)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8.12±7.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双疝针组1.89%(3/158)较常规组2.68%(4/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疝复发率:双疝针组0.63%(1/158)较常规组1.34%(2/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 结论双疝针手术相对于常规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