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一类罕见动脉疾病,其主要危害在于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小肠缺血甚至坏死、夹层动脉瘤破裂发生大出血,危及生命。目前关于ISMAD破裂治疗的报道较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成功抢救1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0岁。因"上腹部疼痛伴腰背部疼痛3 d"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ISMA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SMAD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整体形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能清晰地显示ISMAD病变程度、范围,尤其是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本组患者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2.3±1.2)cm(1~5 cm).9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成功,3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腔内支架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2~28个月),9例患者进食完全恢复,2例患者偶有腹部隐痛不适,1例患者时有腹痛发作,但症状较轻,无需处理即可缓解.结论 MSCT与DSA检查在ISMA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SMAD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腔内介入或开腹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其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常易误诊、漏诊。随着近年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逐年提高。本文主要对ISMA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型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7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保守治疗成功,19例保守治疗失败,比较两组患者中的相关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预测因素。结果:与保守治疗失败患者比较,保守治疗成功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守治疗成功较失败者,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SAA)≤75°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27.8%vs.63.2%,P0.05)、平均夹层距离明显增大(2.34 cm vs.1.47 cm,P0.01)、平均夹层长度明显减小(3.13 cm vs.4.57 cm,P0.05)、平均真腔狭窄率明显减少(33.9%vs.65.8%,P0.01)。结论:SAA75°、夹层距离较长、夹层长度较小及真腔狭窄度较小是ISMAD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当保守治疗失败时,可选择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病例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或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保守治疗、置管溶栓、腔内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结果 2例没有出现ISMAD相关腹痛症状的患者予以观察治疗。10例有症状的患者中,5例采用保守治疗,1例采用腔内治疗,1例急诊剖腹探查后行手术治疗,再行二期的腔内治疗,2例单纯采用置管溶栓治疗,1例采用置管溶栓后腔内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16.8±12.3)月,患者无腹痛复发,未见夹层范围扩大及血栓增多,腔内治疗的患者支架通畅。结论 ISMA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有赖于增强CT或者CTA明确诊断,保守治疗为ISMAD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预计血管破裂、肠缺血可能性大的患者,应及时予以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ISMA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分析ISMAD的影像特征与临床症状和治疗选择的关系。结果15例夹层破口均位于动脉前壁,距离根部(24.3±9.7) mm;73.3%(11/15)的破口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段弯曲近远端各1 cm区域内。无腹痛(8例)与腹痛(7例)患者夹层长度、真/假腔短径比及真/假腔长径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Yun分型Ⅰ型5例,Ⅱa型3例,保守治疗均有效;Ⅱb型7例,其中3例保守治疗有效,4例行腔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症状均缓解。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探针成像可清晰显示ISMAD的影像特征,可为ISMAD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裸支架在内脏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2年3月,6例内脏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裸支架腔内治疗。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分别采用单层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隔绝夹层破口及瘤体。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腹腔干动脉夹层患者与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植入双层裸支架后假腔即刻不显影,另4例植入单层或双层裸支架3个月后CT或彩超复查提示假腔闭塞、真腔通畅。结论:采用单层裸支架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可行、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临床上的少见病,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病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效果.3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甚至加重,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支架腔内重建术均获成功,共植入7个裸支架;植入支架后患者的腹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3d后腹痛均消失.复查CT血管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内支架位置良好,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夹层及假腔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路径.方法 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43~63岁,平均(53±8)岁.除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余无明确诱因.所有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腔内支架治疗、保守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腔内支架治疗成功5例,未成功而转保守治疗9例.1例因疑有严重肠缺血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术中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开窗,恢复远端肠系膜上动脉血供.15例中13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7%.随访时间12 ~60个月,平均(28±14)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慢性肠缺血症状.保守治疗的患者CT随访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内支架均通畅.结论 腔内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成功率不高;对于症状缓解的患者及无症状的患者,可在长期随访检测下进行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或出现肠缺血坏死征象时应尽早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结论: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同时完成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 SMA)测定的70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46例予抗凝治疗下的保守治疗。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前FFR SMA为0.53±0.14,支架植入后为0.95±0.05( 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IDSM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9例IDSMA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效果等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 ~ 84岁,平均(56±12)岁.临床症状腹痛15例、无症状4例.18例经增强CT确诊、1例经超声诊断.结果 19例夹层均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前壁.对于4例无症状患者,保守治疗3例,另1例假腔形成瘤样扩张,行支架植入.对有症状的15例患者采取腔内治疗,包括经留置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4例;支架植入11例.全部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随访时间7~46个月,平均(21±10)个月,19例均无症状,彩超和增强CT显示支架均通畅.结论 IDSMA均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的前壁.对无症状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有症状患者,如无动脉破裂或肠坏死,推荐植入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经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Solitaire FR型支架进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取栓的效果和安全性,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的治疗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6例借助Solitaire FR型支架行肠系膜上动脉腔内取栓或联合置管溶栓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人资料。结果 6例病人均成功取出肠系膜上动脉内血栓,无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等并发症;5例病人术后肠系膜上动脉恢复血流,无肠坏死;1例病人出现局灶性肠壁坏死,经开腹探查、肠坏死切除后恢复。结论 Solitaire FR型支架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可迅速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栓塞较为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16例SISMAD(Yun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2例,Ⅱa型5例,Ⅱb型9例)经多穿刺入路,导丝通过病变段,然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结果 16例接受介入治疗,其中2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6例共植入21枚自膨式裸支架,其中植入单层支架11例,双支架重叠术5例,术中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16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8.8月),均无腹痛症状发生,肠系膜上动脉CTA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表现为急性腹痛,1例无症状。结果 2例保守治疗,4例行腔内自膨式支架植入,3例手术治疗(1例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2例行内膜修补、人造血管补片成形术)。8例有症状者,腹痛均在治疗后3d内完全缓解。本组病例随访1个月至51个月,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对有SISMAD可能的患者应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相对罕见的一类疾病,其最佳治疗方式仍然未能确定,本研究拟总结本中心治疗ISMAD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共有29名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8名患者为男性,1名患者为女性。有腹痛症状症16例。平均年龄为56.9±10.2岁。按照Yun分型,本研究包含12例Ⅰ型病变,8例Ⅱa型,8例Ⅱb型和1例Ⅲ型病变。共有13例接受观察治疗,5例行保守治疗,11例行腔内治疗。其中,1例接受腔内治疗者仍表现为腹膜炎,遂行开放手术。对于I型病变,均采取了观察治疗;对于Ⅱ型病变,采用保守治疗或者腔内治疗,对于Ⅲ型病变,采用腔内治疗基础上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后无腔内相关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2(1~48)月,4例接受观察治疗的患者失访。接受肠切除的病例,有反复的出血的表现,遂停用抗凝,其随访4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显示,植入的支架通畅在位。余植入的支架通畅。未植入支架的病例,未见病变进展。结论 观察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ISMAD患者,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适用于有症状ISMAD患者,开放手术适用于有肠坏死的患者。Yun分型可用于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治体会。方法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收集其一般资料、诊断手段及治疗结果等数据,探讨SIDSMA的误诊原因、确诊手段及治疗方案。结果 5例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0,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平均就诊时间为56.2小时,就诊初步诊断为胃炎、尿路结石、胃溃疡各1例,确诊为SIDSMA 2例,平均确诊时间3天,5例病人初诊时行彩超均未发现病变,均以CTA检查确诊。5例病人均首先采用保守治疗,2例因保守治疗腹痛缓解不明显行介入支架手术,1例因长时间(3个月)饭后腹痛行介入支架植入。结论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误诊率较高;SIDSMA需以CTA确诊,彩超可作为随访手段;保守治疗对于SIDSMA疗效较好,即使对于部分肠系膜上动脉真腔严重狭窄的病人,可作为首选方案。介入手术或开放手术可作为腹痛缓解不明显、动脉瘤样变明显及肠坏死病人的进一步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发生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18年5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22例SISMAD患者资料,根据随访结束时有无发生血管重塑分为血管重塑组和未重塑组,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以及最大肠系膜上动脉直径、夹层长度、从肠系膜上动脉口到夹层开始的距离、真腔狭窄程度、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等CT参数。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结果血管重塑组7例,未重塑组15例。在CT相关参数中,未重塑组的夹层长度(P0.001)、真腔狭窄程度比例(P=0.013)、肠系膜上动脉夹角(P0.001)均大于重塑组。未重塑组从肠系膜上动脉口到夹层开始的距离显著短于重塑组(P=0.036)。在SC分型上未重塑组多表现为Ⅲ或Ⅳ型,而重塑组多表现为Ⅰ型(P=0.013)。在治疗方案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为保守治疗为主,未重塑组有3例因临床症状加重行手术治疗。随访期间SISMAD相关事件均发生在未重塑组中,1例为夹层进展,4例为形成动脉瘤。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夹层长度(OR=2.132,95%CI=1.100~4.530,P=0.025)、真腔狭窄程度(OR=3.250,95%CI=1.215~4.830,P=0.032)是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SISMAD的治疗应谨慎给予外科干预治疗,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程度是影响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伴有主动脉夹层情况下,临床上自发性的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极为罕见.内脏动脉自发性夹层中,最常见的是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这可能与肠系膜上动脉和主动脉成锐角有关.本文就我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4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SMAI)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抽栓治疗的5例ASMA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抽吸治疗。1例抽吸后复查造影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开口段夹层,遂行支架植入术;1例抽吸完复查造影可见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狭窄大于70%,行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另外3例闭塞部位完全再通。患者随访3~6个月,均无腹痛、黑便,其中1例可见支架内血栓形成伴中度狭窄。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可迅速清除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恢复肠道血供,治疗ASMAI的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