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的安全性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1月单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8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经脐单孔切除42例,二孔切除5例,三孔切除40例,手术时间20~110 min,平均37.5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7.5 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4 d出院。
结论:应用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靠的,可节省部分手术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比较急性胆囊炎发作72 h前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因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发作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5例(观察组),72 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1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道损伤、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和胆道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3.7% vs. 92.0%,1.98% vs. 1.17%,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急性胆囊炎72 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急性胆囊炎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可 行性。 方法:对收治的30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分别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PTGD+LC)及一期常规胆囊切除术(OC),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及费用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 结果:两组手术方式比较后,PTGD+LC术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恢复时间方面均优于OC术。 结论:高原地区老年急性胆囊炎发病急,基础疾病多,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优于传统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使用可吸收缝线、电凝钩取代夹子和超声刀进行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对554例LC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分离钳、电凝钩显露胆囊,根据胆囊三角情况采用顺行或逆行方式切除胆囊。解剖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用分离钳将长约10 cm的可吸收缝线送入腹腔,腹腔内打结结扎胆囊管及胆囊血管的近端,远端用电凝钩电凝直接离断。 
结果:554例中除1例因胆囊穿孔,致胆囊三角结构不清,1例因与结肠形成内瘘而中转开腹外,其余5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0~70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5~200 mL,平均13 mL。术后无出血、胆瘘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03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1.5年,平均7个月,未发生腹痛、黄疸及发热等症状。每例住院节余费用平均约2 000元。 
结论:LC术中使用可吸收缝线、电凝钩取代夹子和超声刀进行胆囊切除的方法经济、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避免使用夹子所致的并发症,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错过手术时机的急性胆囊炎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腹腔镜胆囊切除(LG)的可行性及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6月23例错过手术时机并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行B超定位下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待炎症控制后进行LG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患者成功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4~8周后行LG。20例成功施行LG,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3例。手术时间45~11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20~110mL,平均45 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5~12 d,平均6 d。 结论:对错过手术时机的急性胆囊炎,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再择期微创胆囊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AC)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7月1 278例急性胆囊炎行LC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单纯性胆囊炎471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720例,坏疽性胆囊炎87例。合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823例,胆囊管结石嵌顿157例。发病至手术时间48 h内96例,48~72 h 799例,72 h 383例。结果手术时间20~9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20~300 mL,平均80 mL。术后早期出现发热(38.0~39.5℃)375例;一过性黄疸108例;胆瘘17例。无中转手术、胆管损伤和手术死亡者。结论急性胆囊炎行LC手术难度大,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但熟练的操作技术、丰富的手术经验完全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急性胆囊炎不是LC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6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28~100 min,平均43 min,术中出血20~280 mL,平均78 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无中转手术者。结论: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术前腹部超声检查征象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转开腹的关系。
方法:对226例急性胆囊炎LC患者术前行腹部超声检查,记录胆囊容积,胆囊壁厚度,胆囊窝有无积液,胆囊颈管是否有结石嵌顿,胆囊与周围粘连,胆囊三角粘连情况。分析超声显像与LC转开腹的关系。
结果:208例成功完成LC,18例中转开腹。单因素分析显示超声检查胆囊容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颈管结石嵌顿,胆囊颈粘连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胆囊壁增厚和胆囊颈粘连是影响腹腔镜中转开腹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超声检查预测急性胆囊炎LC转开腹简便易行,对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7月完成的52例单孔行LC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例因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明显肿胀,显露困难、且术后需引流,改用二孔法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余49例均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成功,成功率94.2%。手术时间39~108 min[平均(48±23)min],无术中、术后等并发症,术后1~3 d出院,1周恢复正常工作。
结论:经脐单孔行LC是可行的,较常规腹腔镜更显微创优势,腹壁无可见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双通道植管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高龄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5例80岁以上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5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双通道植管胆囊冲洗、减压、持续引流,6~8周后,行胆道镜经窦道保胆取石。所有患者超声引导穿刺植管均一次性成功,1例发生穿刺后出血,经对症处理止血成功;1例因植管窦道形成不佳改行胆囊切除术,余34例均成功保胆取石(34/35);随访4~24个月,结石复发1例(1/34)。 结论:双通道胆囊穿刺植管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高龄高危胆囊结石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观察组)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患者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安全有效,费用低,技术要求低,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急性胆囊炎手术的时机与技巧。方法:对18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常规法切除胆囊133例,胆囊壶腹部浆肌层内剥离法胆囊大部切除术32例,胆囊床部分黏膜组织残留的胆囊大部切除术22例,两种方法并用18例,中转开腹11例。结果:180例患者均治愈,术后轻度胆漏5例,无胆管损伤、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根据术中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可明显提高腹腔镜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在腹腔镜左半肝及肝左外叶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18例行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左半肝或左外叶肝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42~300 min,平均(215.6±56.6)min;术中出血量为50~200 mL,平均(118.6±50.5)mL,均未输血;住院时间为(8~16)d,平均(11.4±3.1)d,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生存情况均良好,其中6例肝细胞癌患者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Glisson蒂横断术能够有效控制出血,在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或左外叶肝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规则性左半肝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肝左叶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1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为左肝内广泛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行腹腔镜规则性左半肝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用时(182.6±36.3)min,术中出血(213.5±65.5)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8.5±8.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3±3.1)d。术后发生肝断面出血1例,胆瘘1例,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随访时间3个月至3年,平均23个月,未发现胆道结石残留或再生。 结论:对于肝左叶广泛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腹腔镜规则性左半肝切除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年间2 850例LC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推算出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结果:LC中转开腹手术115例,中转率为4.03%。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有近半年胆囊炎急性发作≥2次,胆囊炎病史>2年,伴有右上腹体征(右上腹压痛、肝区叩痛、Murphy′s征阳性),胆囊壁厚度≥3 mm和胆囊积液。
结论: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有近期胆囊炎发作频数、胆囊炎病史、右上腹体征、胆囊壁厚度和胆囊积液。术前仔细询问病史和完善检查,选择适合的LC患者和提高术者手术技术是降低LC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适时的选择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技术在复杂肝脾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02例肝或脾外科疾病进行手助腹腔镜手术,包括肝切除94例,脾切除29例,改良Sugiura术28例,肝脾联合切除4例,肝子宫联合切除1例,肝切除加胆总管取石术41例,脾切除加胆总管取石术5例。
结果:202例手助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38±12)min,平均出血量(179±34)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组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2±1.1)d。
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手助腹腔镜技术行复杂肝脾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有减少创伤,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控制出血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以来完成的12例钩突入路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手术要点是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沿肠系膜上动脉右侧从下往上解离胰腺钩突部及其系膜,再依次完成其他手术步骤。结果:12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其余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0~340 min,平均280 min;术中出血150~1 200 mL,平均300 mL;清除淋巴结9~15枚,平均10枚。术后病理检查示标本切缘阴性。术后并发胰瘘2例,胆瘘1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根治中的效果和方法。
方法:对42例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前路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手术均经腔镜完成TME及保肛手术,术中直肠远端使用反复闭合器闭合,前路吻合采用吻合器完成。手术时间170~23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10~30 mL,平均15 mL。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32 h。1例术后并发排尿困难,1例术中并发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漏。
结论:腔镜辅助行TME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前路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潜在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范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86例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786例LC手术中转开腹50例,中转率为6.4%。体质量、上腹部手术史、急性胆囊炎次数(>5次)、胆囊壁厚度是中转开腹的独立高危因素。
结论:LC中转开腹手术的潜在危险因素较多,评估其危险因素有利于适时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的可信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经脐单孔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例因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明显肿胀,显露困难,且术后需引流,改为两孔法完成手术,其余均成功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成功率98%,手术时间30~100 min,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出院时仅见脐部皱褶外,均无可见的腹壁瘢痕。
结论: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必需要手术组熟练使用改良的器械及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