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丹参饮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取丹参、砂仁、檀香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胃癌前病变疾病基因,在与丹参饮靶点映射后获得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网络图,并分析该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将交集靶点导入至DAVID(2021 Updat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预测获得丹参饮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活性成分76个,67个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得到18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获得369项条目,KEGG富集在90条通路上。结论:丹参饮可能通过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等有效成分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FoxO)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药对主要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PLGC相关靶点;通过映射获得药对-疾病共有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共有靶点"网络;通过STRING平台建立共同靶蛋白互作网络(PPI);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将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将度值较高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预测得到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治疗PLGC的主要活性成分28个,通过230条信号通路作用于133个共同靶点而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表明主要活性成分可与核心靶点自发结合.结论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中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PLGC相关靶点,可能通过抑制胃黏膜炎症、抗氧化、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恢复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状态,从而治疗PLGC.  相似文献   

3.
中药藤梨根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藤梨根为猕猴桃科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or guta(Sieb.et Zucc.)Planch.ex Miq.的根。猕猴桃属全球约有54种,分布于马来西亚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广阔地带,我国是主产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我国陕西省广泛栽培,栽植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近年发现,该属植物均具有抗癌、降血脂等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理念和网络分析技术,探讨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潜在活性成分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平台获得胃苏颗粒(主要由紫苏、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组成)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与慢性胃炎相关的基因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并利用R软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 共获得胃苏颗粒活性成分34个;收集到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基因54个.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胃苏颗粒主要通过癌症相关通路,如前列腺癌、大肠癌、膀胱癌、癌症中蛋白聚糖,细胞凋亡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改善慢性胃炎.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发现,胃苏颗粒从预防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调节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炎症等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改善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5.
藤梨根是一种传统的清热解毒类中药,近几年关于藤梨根抗肿瘤的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将本课题组及国内有关专家对藤梨根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药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壁虎藤梨根治疗胃癌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温州民间流传用壁虎(米炒焦研粉),藤梨根煮红枣治疗胃癌、食管癌。笔者于1987年开始将此验方在医院中应用,并根据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该方进行加味,组成昭黄散,应用于临床。现将1992年6月~1997年6月间用昭黄散治疗的72例中晚期胃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黄芩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在线检索黄芩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及艾滋病的疾病基因,建立蛋白互作网络。通过在线DAVID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明确黄芩治疗艾滋病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结果:收集到黄芩36个高效化合物、110靶点,与艾滋病的1 781个疾病靶点进行基因映射,得到48个映射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得到4个关键的化合物:金合欢素、汉黄芩素、三羟黄酮、β-谷甾醇,3个关键靶点:Bax、Bcl2、CASP8。GO功能分析显示,艾滋病的基因功能主要是炎症应答、细胞质、染色质结合等方面。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到肿瘤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条目。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中药黄芩可能通过其所含金合欢素、汉黄芩素、三羟黄酮、β-谷甾醇,作用于肿瘤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的Bax、Bcl2、CASP8靶点,调控炎症应答、细胞质、染色质结合等达到治疗艾滋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六君子汤配伍藤梨根治疗晚期胃癌107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已无手术指征且不宜化疗的晚期胃癌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六君子汤配伍藤梨根治疗晚期胃癌,观察近期疗效、Kamofsky评分、CEA、生存率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肿瘤稳定率为79.44%,卡氏评分显著提高,CEA显著下降,3年生存率为44.86%。结论:六君子汤配伍藤梨根治疗晚期胃癌,能改善生活质量,稳定肿瘤病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胃癌发病率为10.26%,死亡率为12.45%,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第2位与第3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防控形势严峻。癌症发生发展一般经历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3个阶段,将防治关口提前至癌前病变阶段的主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普及,胃早癌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早诊早治”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多数胃癌前病变既不适宜内镜下黏膜切除,又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加上长期临床动态监测,给患者带来巨大身心负担。胃肠道微环境主要是由胃肠道菌群、胃肠道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胃肠道神经等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新近研究表明胃微环境失衡是引起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中医认为胃癌前病变是正虚和邪实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临证时常将其置于慢性胃炎背景下,结合Correa提出的炎-癌转化模式及中医病机演变规律辨证论治;其基本治则是扶正祛邪,基本治法是健脾清热化湿,并根据辨证结果,联合运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补益虚损等治法干预。该文论述了胃微环境失衡与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从调节胃微环境方面总结归纳了中医药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方法和机制,认为中医药通过调节胃内菌群紊乱、消退胃黏膜炎症和改善异常免疫反应等,改善胃微环境从而防治胃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体外实验验证探究木瓜抗胃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数据库(BATMAN-TCM)、文献查阅和Swiss ADME平台获取木瓜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数据库收集衰老相关基因,借助String平台构建木瓜抗胃衰老蛋白互作网络(PPI),随后使用DAVID平台完成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再通过分子对接验证、细胞实验探究木瓜抗胃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 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木瓜抗胃衰老主要成分35个,重要靶点63个,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激酶蛋白B (PI3K/AKT)信号通路等有关;体外实验显示,木瓜提取物明显降低D-半乳糖所致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活性氧(ROS)、β-半乳糖苷酶水平,增加p-PI3K、p-AKT、磷酸化的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和减轻G0/G1期周期阻滞。结论 表明了木瓜抗胃衰...  相似文献   

11.
中药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反流、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组织细胞过度增殖、阻断胃癌前期病变近一步向胃癌转化、上调相关抑癌基因的表达、下调相关癌基因的表达、降低ICAM-1蛋白表达等多种作用机制,能够显著改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征状,逆转其病理改变。积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于金洋  谢晶日 《世界中医药》2022,17(2):243-245,250
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胃癌前病变的病情发展是由轻到重,由浅入深,因实致虚,因虚感邪,呈虚实夹杂之态,以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本,瘀热浊毒留滞为标.谢师临证治疗时强调谨守病机,宏微相合,中西互参,用药轻平,遣方立法精当,攻补兼施,顾护正气以正本清源.列举验案1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焦如衡”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基于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此论点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形成了以“中焦如衡”为切入点的论治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胃癌前病变(PLGC)是具有较高癌变风险的病理改变。从“中焦如衡”理论探讨PLGC的病因病机,立足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焦如衡,以平为期”为切入点,认为本病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胃黏膜遭受持续损害,而在正邪交争中,胃黏膜的保护和防御机制被激活,动态平衡机制被打破,出现以脾胃虚损为本、毒瘀损络为要、升降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病机特点,随之而出现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通过调和气血、虚实、气机等多种因素,以调和中焦为手段,以恢复脾胃平衡、气机升降为目的,从而防治PLGC。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胃癌治疗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两者共同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药物活性成分-靶基因网络,进一步探讨药对黄连-吴茱萸对胃癌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黄连-吴茱萸的潜在活性化学物质,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平台,预测和筛选胃癌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3. 7. 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基因相互作用(KEGG)通路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得到黄连的潜在活性成分14个,吴茱萸的潜在活性成分15个,共涉及与胃癌相关作用靶点127个。黄连-吴茱萸-胃癌共同靶点33个,主要通过调控PTGS2,PTGS1,AR,RXRA,NOS2等靶基因及细胞凋亡,p53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对胃癌的治疗作用。结论:黄连-吴茱萸对胃癌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阐明了药对黄连-吴茱萸对胃癌治疗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6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辨证为毒瘀交阻并/兼气阴两虚、毒瘀交阻并/兼脾胃虚弱(虚寒)两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1.7%。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建立大补脾汤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的网络图,对作用靶点的基因功能和通路进行富集分析,从而探讨大补脾汤治疗肝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 数据库、中国台湾中医药资料库获得大补脾汤主要活性成分。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 预测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并与肝癌疾病靶点数据进行比对,获得大补脾汤治疗肝癌的作用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平台对作用靶点的GO注释和KEGG 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和蛋白功能归属。最后通过Cytoscape 构建大补脾汤治疗肝癌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 大补脾汤潜在的有效成分共有118个,其中人参、甘草、旋覆花含有65种成分可能具有治疗肝癌的作用。大补脾汤治疗肝癌的可能靶点共29个,其中EGFR、SRC、PTGS2、MMP9、MMP2、MCL1、MET、AR和ESR1等可能为关键靶点基因,涉及到对微小RNAs、雌激素受体通路、肿瘤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结论 大补脾汤中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等可能通过调控微小RNAs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机制,作用于EGFR、ESR1、SRC、MET等靶点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为大补脾汤药效机制的多角度研究和肝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效果。复习近几年的文献,详细论述了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以及其基本治疗原则。总结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将本病的临床分型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不足型,其他型",并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的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同时也分析了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 PLGC)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基础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正确的动物模型选择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胃癌前病变的模型多种多样,有免疫模型、Hp感染模型、化学制剂诱导模型等,为寻求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现将近年来关于胃癌前病变的造模方法进行总结,并且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肝癌的预后关键取决于能否早发现与积极治疗。肝癌前病变是指病理上易发生癌变的肝组织异常,肝癌前病变阶段在肝癌发生演变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而且是近年来肝癌研究的热点话题。从中医药角度探讨肝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及干预机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研究益气逐瘀汤针对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获得益气逐瘀汤所有药物的化学成分和作用的有关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GEO数据库筛选出胃癌的靶点,通过运用R语言取交集进行维恩分析,对得到的靶点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中,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 3.7.2中的Bisogenet插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同时运用R语言Bioconductor平台对益气逐瘀汤治疗胃癌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将结果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中绘图,得到KEGG网络关系图。运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 vina,将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对接,最后用Plmoy绘制图片。结果:共得到216个化学成分和1 105疾病靶点,其中交集靶点38个。关键靶点包括IL-6、MMP9、PTGS2.GO功能分析主要与脂多糖的表达,氧化酶还原活性等有关。KEGG分析显示益气逐瘀汤治疗胃癌主要是通过IL-17、TNF、核因子κB、TLR和癌症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MMP9结合性能最好。结论:益气逐瘀汤治疗胃癌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来发挥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