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CD10在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70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其中15例滤泡性腺瘤、15例腺瘤性甲状腺肿、30例乳头状癌和10例滤泡性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中,7例表达CD10,CD10阳性率为77%。10例滤泡性癌中,8例表达CD10,阳性率为80%。而在滤泡性腺瘤和腺瘤性甲状腺肿及21例普通型乳头状癌组织中CD10均不表达。CD10在滤泡型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滤泡性腺瘤和腺瘤性甲状腺肿中的阳性率(P〈0.01)。结论对CD10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对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8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同期手术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共1 657例,185例(11.16%)合并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158例(85.4%),滤泡状癌17例(9.2%),混合型癌9例(4.9%),未分化癌1例(0.5%)。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钙化发生率(42.8%,74/173)明显高于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0.8%,159/1472)(χ2=130.16,P=0.00);砂砾钙化患者癌变率(100%,36/36)明显高于非砂砾样钙化者(19.3%,38/197)(χ2=91.49,P=0.00)。患者均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除12例近期外院已确诊),并根据不同情况均采取了不同范围的手术方式,术后均终生服用甲状腺素片。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时,多为分化好的乳头状癌。对于合并钙化,特别是砂砾样钙化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应积极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中应行快速病理检查帮助诊断,从而有利于术中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MUC1在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多态性上皮粘蛋白 (polymorphicepithelialmucin ,PEM ,又名MUC1)在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瘤 )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甲状腺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 8例甲状腺癌及 1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 5 1例 ,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胞浆内深棕色或棕黄色颗粒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瘤MUC1阳性表达 4例 ,甲状腺滤泡上皮腺腔缘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阳性表达 1例。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甲状腺正常组织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χ2 =17 2 0 ,P <0 0 1)。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和颈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关 (χ2 =0 72 ,P >0 0 5 )。结论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可作为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IL-6、IL-10、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IL-6、IL-10、CXCR7的表达,比较三者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三者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IL-6、IL-10、CXCR7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62.0%vs.30.0%,52.0%vs.20.0%,66.0%vs.35.0%,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IL-6、IL-10的高表达与癌灶的包膜侵犯有关(均P0.05),CXCR7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肿瘤微环境相关因子IL-6、IL-10和CX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侵袭及转移参考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D10表达在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0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其中包括15例滤泡性腺瘤、15例腺瘤性甲状腺肿、30例乳头状癌(包括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和10例滤泡性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9例滤泡型乳头状癌中,7例表达CD10(77.8%),10例滤泡性癌中8例表达CD10(80.0%);CD10在非滤泡型乳头状癌、滤泡性腺瘤、腺瘤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均不表达。结论对CD10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对甲状腺滤泡性癌和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核仁素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探讨核仁素在二者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核仁素的表达,分析核仁素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有无转移及病理过程的关系。结果:核仁素在正常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总阳性率分别为0、44.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核仁素表达于结节期的滤泡上皮细胞核,而胶质贮存期滤泡上皮与结节期的纤维组织不表达。核仁素在伴有转移的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于细胞核、细胞质与细胞膜,而核仁素在无转移的癌组织中仅表达于细胞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核仁素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核仁素参与了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过程,表达随疾病恶化而向核外转移。核仁素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无转移的客观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重视分化性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的抑制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化性甲状腺癌(DTC)特别是乳头状与滤泡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仅能切除病变,并不能去除病因或诱因。只有在术后去除了病因或诱因,才能减少病变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不同类型甲状腺肿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yhclin)的表达,结果表明:PCNA的阳性表达率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为1.13%,甲状腺瘤为6.15%,乳头状癌为6.55%,滤泡癌6.67%,未分化癌为23%,提示PCNA阳性反应可以反映甲状腺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3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6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例中38例并存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同期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635例,合并甲状腺癌38例(5.98%),病理检查结果:微小癌变17例,双叶癌7例,乳头状癌23例,滤泡状癌7例,髓样癌4例,未分化癌3例,甲状腺肉瘤样伴鳞癌分化1例,所有患者均行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前检查怀疑甲状腺癌者应行细针穿刺及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有利于确诊,可有效避免再次手术;甲状腺全切 131I放射治疗残余灶和/或转移灶 足量L-型甲状腺素钠抑制治疗有利于降低复发和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 Galectin-3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 例甲状腺癌(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2例,甲状腺滤泡状癌18例)、45例甲状腺腺瘤及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 Galectin-3的表达。结果:50例甲状腺癌中,Galectin-3表达阳性者达45例(90. 0%),其中29例为强阳性;45例甲状腺 腺瘤中,仅2例(4. 4%)Galectin-3阳性者,且均为弱阳性;20例正常甲状腺 Galectin-3均为阴性。Galectin-3表达阳性 率在甲状腺癌中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P<0. 01)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 Galectin-3表达阳性率无 显著差异(P>0. 05) 。淋巴结转移者 Galectin-3表达阳性率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 05) ,但淋巴结转移 者 Galectin-3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 05) 。结论:Galectin-3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重 要参考指标,其表达强度的检测有助于甲状腺癌转移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疾病并存的发生率、病理类型、诊治方法,提高认识.方法:对80例甲状腺良恶性疾病并存的病例进行一般资料、辅助检查、病理切片、治疗方式、预后等方面回顾总结.结果:良恶性疾病并存者占同期甲状腺癌的51.3%,其中乳头状癌占96.3%,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癌灶者占87.5%.结论:本病大多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和乳头状癌并存,对于甲状腺多发结节应想到恶性可能,可疑结节应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并探讨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 7,CCR7)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CR7、N-cadheri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在5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 CCR7、N-cadherin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结节期滤泡上皮均呈高表达(分别为83.7%、90.7%),且为正相关(P<0.01),而在胶质贮存期滤泡上皮(分别为2.0%,8.2%)与结节期纤维组织(分别为6.7%,31.1%)低表达.CCR7、N-cadherin与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7.1%,90.3%,96.8%,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2.1%,57.9%,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CR7与N-cadherin、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CCR7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均与EMT的指标具有相关性,CCR7可能参与调节滤泡上皮EMT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cm5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辅助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甲状腺腺瘤(FA)和49例甲状腺癌组织中Mcm5蛋白的表达。结果:Mcm5只在甲状腺未分化癌(UTC)、髓样癌(MTC)和乳头状癌(PTC)中表达,其标记指数(L1)分别为29.14±12.32,10.11±6.51,2.60±2.11,Mcm5在甲状腺肿、FA中未见表达。Mcm5蛋白表达在UTC与FA间,MTC与FA间,PTC与FA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cm5蛋白表达与甲状腺癌恶性进展有关,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Mcm5可反映UTC、MTC和PTC中细胞的增殖活性,是辅助诊断甲状腺未分化癌、髓样癌及乳头状癌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发病原因及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结果和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术前诊断率为50.5%。病理示:乳头状癌136例,滤泡状癌8例,癌髓样4例,微小癌25例,肉瘤样变1例,病变诊断为恶性但分类困难2例。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生率高,近一半能术前确诊,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26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262例,占同期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病人的33.9%。发病年龄以40~59岁多见,男:女为1∶5.2。临床表现以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为主。除近期行补充根治手术25例术前已明确诊断外,术前超声检查怀疑恶性病变者占70.0%,其中砂砾钙化39.2%。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3.2%,16例假阴性,无假阳性病例。肿块直径<2.0 cm 者占62.9%,其中微小癌40.1%,临床I期病例74%。病理类型以乳头状癌为主(93.1%)。手术方式包括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或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和全甲状腺切除术,对怀疑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22例,46例有淋巴结转移。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的癌灶较小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乳头状癌占绝对优势;术前超声和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是提高并存甲状腺癌检出率的关键;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人定期随访有利于提高并存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病理类型与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种不同组织学类型甲状腺癌因其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在预后及治疗反应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在选择甲状腺癌的治疗方针与方法时,需要得到病理医师的帮助,搞清楚癌的组织学类型。甲状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为滤泡起源的乳头状癌、滤泡状癌与未分化癌及滤泡旁细胞(C细胞)起源的髓样癌。这一分类首先由Woolner等(1961)和Hazard(1964)提出,受到临床的重视,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甲状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咨询中心采纳。乳头状癌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50%,儿童甲状腺癌的80%。瘤组织由乳头状结构与多少不一的滤泡构成。瘤细胞核常呈所谓毛玻璃样。有人指出,甲状腺癌凡有毛玻璃样细胞核者,即使仅由滤泡构成,亦应归属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占甲状腺癌的25%,瘤组织由大小不一的滤泡或夹杂实心束状团状成分组成,细胞核染色质多而致密。高分化者有时难以和正常甲状腺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BRMSl)、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后确诊的甲状腺癌组织标本(甲状腺癌组)102例、因外科其他原因进行甲状腺活检或手术采集的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40例(正常组)、手术后确诊为甲状腺良性疾病67例(良性组,包括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中的BRMSl、Cx43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BRMSl、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02%、46.07%,均明显低于良性组和正常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织中BRMSl、Cx4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P0.05);甲状腺癌组织中BRMSl、Cx4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复发率和病死率为4.00%、5.13%,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19.23%、20.00%(P0.05)。结论:BRMSl、Cx43在甲状腺组织中下调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TGF-β1、Smad7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相关蛋白Smad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9例甲状腺癌及癌旁组织中TGF-β1、Smad7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TGF-β1、Smad7蛋白表达率在癌旁组织分别为20%、16%,在甲状腺癌中为68.35%、72.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织类型的甲状腺癌中二者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外膜侵犯、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组均显著高于对应阴性组(P<0.0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GF-β1、Smad7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同时还与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甲状腺癌诊断的辅助指标,并可能为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Bmi-1基因在甲状腺疾病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mi-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8例正常甲状腺、1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mi-1基因的表达,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对正常组、结甲组和甲癌组检验,判断Bmi-1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①Bmi-1基因阳性表达在正常甲状腺中仅1例(12.5%),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有3例(16.7%),而在甲状腺癌中有19例(79.2%),3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24例甲状腺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的16例(66.67%),无淋巴结转移的8例(33.3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以年龄为界,在19例阳性表达的甲状腺癌中,年龄≥45岁的12例(63.16%),<45岁的7例(36.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研究证实Bmi-1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疾病和正常甲状腺组织;②Bmi-1的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及年龄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它对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机制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雌激素受体表达与甲状腺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甲状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的存在以及在不同疾病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分析雌激素在甲状腺疾病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甲状腺疾病标本64例,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甲状腺腺瘤8例,甲状腺癌31例(乳头状癌27例,滤泡状癌3例和磷状细胞癌1例),甲状腺炎3例。10例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乳腺癌组织作为ER阳性对照。男16例,女48例,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44岁。2.方法用甲状腺组织石蜡切片,改良ABC免疫组化法染色,采用Dako公司生产的单克隆抗体。一抗为兔抗雌二醇受体抗体,二抗为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三抗为ABC试剂。主要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