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根据下肢ASO病人病情严重度及病变部位而制定的Fontain、Rutherford分期及TASCⅡ分级标准在临床治疗方案决策及预后估计中起到重要作用。下肢ASO病人的治疗方案根据病变解剖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受到病人合并症以及手术医师水平的限制。目前下肢ASO的手术治疗以血管重建为主,其中腔内手术为大多数病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亦是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基础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传统的治疗方式有旁路血管移植术、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术后晚  相似文献   

3.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多发生在髂、股及动脉,但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增高,动脉硬化闭塞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发生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亦逐步增多。对于膝上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如果合并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由于远端流出道不通畅,因此即使行膝上动脉的重建手术,其近、远期效果及通畅率仍不理想。膝下动脉内径细,如果行血管旁路手术,其吻合难度较大,即使利用隐静脉作为移植物,其远期通畅率仍不理想,因此许多医师对于膝下动脉闭塞的患者往往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随着血管腔内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通过血管腔内的方法治疗髂、股动脉的狭窄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5月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行腔内技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42~79(平均58.3)岁。左侧髂动脉病变15例,右侧髂动脉病变12例,双侧髂动脉病变7例,包括累及腹主动脉末端2例。合并高血压30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脑血管病2例。术前均行CTA明确诊断。结果: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共植入支架44枚,临床症状改善。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1例再狭窄,狭窄程度50%,缺血症状不明显,未治疗。结论: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动脉、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腔内治疗,由于三段动脉解剖的差异,其腔内治疗原则和效果是不同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低于外科手术,已成为首选方式;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因其发病率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能令人满意,已成为研究热点;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仍处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治疗ASO的主要手段,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等多个国际权威指南都提出腔内治疗优先的原则。权威指南对于腔内治疗不断进行规范,极大地改善了疗效。但是,血管腔内治疗仍面临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等难题。近年来,以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为代表的新器械的问世大大改善了腔内治疗的效果。尽管如此,DCB的优势能否使病人受益,目前仍有争议。因此,血管外科医生须在采取规范化腔内治疗措施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合理应用新器械以进一步提高ASO血管腔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5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45例(53条患肢)血管腔内支架均释放成功,踝肱指数由0.36±0.14增至术后7 d 0.77±0.21(t=2.397,P=0.021),45例随访6~54个月,平均23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90.6%(48/53)。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腔内技术治疗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诊治指南Ⅱ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2014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采用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症57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2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基本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腔内材料的不断更新,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范围逐渐扩大,从2000年TASC(TransatlanticInter-SocietyConsensus)到2007年TASCⅡ可以看出,腔内治疗的病例正在增加,腔内治疗的指征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医师对TASCC、D级病变尝试腔内介入治疗。本文结合我科多年的腔内治疗经验,对下肢动脉闭塞腔内介入的技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的治疗方式因其再狭窄(ISR)率较高,而不能令人满意。ISR严重影响支架术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发生ISR患者往往需要二次手术,但由于费用高、远期通畅效果不佳、支架断裂等一系列问题,预防ISR发生显得尤为重要。舒洛地特对全身血管系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抗炎、抗血栓、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对防治ISR可能可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就ISR目前诊治的现状及舒洛地特在ISR治疗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 支架植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有效恢复血管畅通,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术后1年内易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可导致患者较差的预后,因此明确影响ASO术后支架再狭窄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别是反映机体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与ASO的发生关系密切,但是否与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再狭窄相关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对IL-8、VEGF水平与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建立预测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支架植入手术治疗的100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1年,根据随访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未再狭窄组。收集受试者人口学特征、术后血清IL-8与VEGF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等。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支架植入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随访期间失访4例,失访率为4.00%(4/100)。96例患者中29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率为30.21%(29/9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4.191)、Fontaine分期(Ⅳ期)(OR=2.863)、完全闭塞(OR=2.445)、下肢血管病变长度≥7.15 cm(OR=3.343)、术后IL-8≥1.02 ng/mL(OR=6.482)、术后VEGF≥158.37 pg/mL(OR=10.402)是影响支架植入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校正曲线贴近于理想曲线;C指数为0.857(95% CI=0.785~0.95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模型预测支架植入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95% CI=0.631~0.97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50%、78.40%。结论 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清IL-8、VEGF水平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关系密切,术后血清IL-8、VEGF水平越高,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风险越高,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ASO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股腘动脉狭窄与闭塞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虽然药物涂层球囊(DCB)的使用减轻了ISR的患病率,但ISR的治疗仍然是一个难点。虽然普通球囊(POBA)、切割球囊、冷冻球囊,再次支架植入已经在ISR的治疗中得到应用,但效果均不满意。而减容技术以及DCB分别有一定的局限性,将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可能是未来治疗股腘动脉IS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urboHawk腔内减容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处理复杂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对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21例股腘动脉ISR的患者采用TurboHawk腔内减容联合DCB治疗。其中男13例(61.9%),女8例(38.1%);术前ABI为0.45±0.14;Rutherford分级为2级1例(4.7%),3级3例(14.3%),4级7例(33.3%),5级8例(38.1%),6级2例(9.5%);Tosaka I级2例(9.5%),II级7(33.3%),III级12(57.1%)。 结果:21例患者均获技术与程序成功,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术后Rutherford分级为0级2例(9.5%),1级9例(42.8%),2级3例(14.2%),3级1例(4.7%),4级3例(14.2%),5级3例(14.2%)。1例(4.7%)术后9个月因冠心病而死亡,1例失访。18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ABI为0.69~1.45,平均0.84±0.12,一期通畅率为83.3%,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为88.9%。 结论:TurboHawk腔内减容联合DCB治疗复杂股腘动脉ISR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收治130例行EVAR的AAA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并发髂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0例成功接受EVAR的AAA患者中,6例(4.61%)发生术后髂支闭塞,均为单侧闭塞,发生闭塞的平均时间为(55±87)d。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治疗方式包括:股动脉切开取栓+股-股动脉转流术2例,髂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股动脉切开取栓+髂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术后患肢缺血症状均消失。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结论:髂支闭塞是EVAR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包括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髂支远端锚定区解剖异常等;股动脉切开取栓和(或)髂动脉支架植入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支架内再狭窄(ISR)是股腘动脉(FP)疾病介入治疗术后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初次置入支架的FP-ISR发生率较高,并且反复的ISR往往需要多次后续手术治疗。前期的研究集中在球囊血管成形术、搭桥手术、覆膜支架、药物球囊、减容治疗,但最佳治疗方案仍有争议。近期的治疗方案已转向两种或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其中以Rotarex斑块切除术加减容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成为FP-ISR治疗的一种新选择。笔者就Rotarex联合治疗应用于FP-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并讨论未来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行杂交技术治疗的30例(30条患肢)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资料。30例患者病变部位累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股深动脉以及膝下动脉;均行血管腔内修复术,20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行动脉取栓术,8例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30例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9/30)。临床成功率为96.67%,术后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提高了0.37±0.19。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73%,12个月救肢率为97.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短期通畅率和救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0月—2014年12月采用杂交手术治疗46例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7条患肢)的资料。分析相关临床指标,以及病变程度与手术方式对一期通畅率的影响。结果:手术成功率98%(46/47),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4±0.16上升到术后的0.69±0.11。平均随访21.8个月,随访率93%(43/46),累积一期通畅率为67.4%。KaplanMeier分析显示,患肢Fontaine期越高,一期通畅率越低;当患肢手术区域的近、远端都进行腔内干预时,其一期通畅率低于仅在其近端或远端一侧进行干预者(均P0.05)。结论:对于累及股动脉分叉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杂交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3配比病例对照方法,每个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病例随机选择3例同性别、年龄±3岁、使用同厂家的同种类型支架未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患者为对照,对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49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EVAR,11例(2.2%)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术后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平均时间为2~20周。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髂动脉扭曲成角≥60°(P=0.001),术前髂动脉狭窄≥50%(P=0.002),髂支支架远端口径放大率15%(P=0.004)等因素与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有关;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以上述因素均为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根据髂动脉解剖特性严格制定计划,选择合适的支架口径是减少术后髂支内闭塞的关键。应识别高危人群,针对可控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及减少术后支架内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以其微创且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成为腹主动脉瘤(AAA)的首选治疗。髂支闭塞(ILO)是EVAR术后常见并发症,但其处理存在很多难点。因此,本文探讨EVAR术后ILO的治疗策略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8月—2022年8月间14例EVAR术后发生ILO的病例资料。以同期435例无ILO的EVAR病例作为对照,分析EVAR术后发生ILO危险因素。结果 14例患者行腔内或杂交手术治疗的平均手术时间(183.9±32.6)min,术中出血量(187.1±70.2)mL。10例经杂交手术取栓恢复腔内血流,2例杂交手术失败后行双侧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2例采用吸栓导管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恢复腔内血流。清除髂支内血栓后,对髂支及远端髂外动脉(EIA)残余狭窄性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完全缓解。随访期,所有患者未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EIA起始端直径(P=0.045)、髂动脉扭曲≥60°(P=0.003)、髂动脉狭窄≥50%(P=0.007)、髂支远端锚定于EIA(P=0.015)、髂支远端放大率≥15%(P=0.028)等因素与EVAR术后ILO的发生有关。结论 腔内或杂交手术治疗是EVAR术后ILO的首选治疗。关注ILO的危险因素,并在EVAR方案设计和操作时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