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 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显露肝圆韧带根部,自肝圆韧带根部左缘开始,采用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LPMOD)整体解剖左肝外叶Glisson蒂,依次游离左肝外叶Glisson蒂至Ⅱ、Ⅲ段分支,予以夹闭、切断.离断Glisson蒂分支后,可见其支配区域因缺血而变暗,再切除其支配区域的肝组织.如此反复离断约4~6条左肝外叶Glisson蒂至Ⅱ、Ⅲ段分支,同时切断左肝静脉及其属支,完成Glisson蒂横断式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结果 8例均成功完成Glisson蒂横断式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L10~190(151.0±35.4) min,其中解剖左肝外叶Glisson蒂分支及切肝时间为70~135(101.0±24.1)min,术中出血100~300(210.0±89.4)ml,均未输血.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值35~102(75.4±26.5)U/L,恢复正常时间2~6(3.0±1.7)d,术后住院时间6~10(8.2±1.6)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总结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在肝癌手术切除中的临床经验.所有患者术中均无Glisson蒂内管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所有患者顺利出院.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作为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一种方法,可提高肝癌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效果及对术后胃肠激素、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89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3D腹腔镜组(n=45)和开腹组(n=44),分别予以3D腹腔镜Glisson蒂横...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在肝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体会。 方法 对2010年2~8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15例不同肝段肝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均按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法行解剖性肝段切除术,顺利完成解剖性肝段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30(100~18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80(80~320)mL,术中均未输血,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法技术简便、快速安全,是一种理想的解剖性肝切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在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同一手术组使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方法切除肝细胞性肝癌(HCC)45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 45例患者中行解剖性肝切除占82.2%(37/45),在行三个主要肝蒂套带过程中发生胆漏、出血共6例,均以局部压迫或妥善缝合处理;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15.6%(7/45);术后1年生存率为80.0%(36/45)。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体现区域性肝门阻断特点,避免肝门部脉管分别解剖的繁琐,符合肿瘤根治的原则,具有精准肝切除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Glisson蒂横断尾背侧入路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完成的29例Glisson蒂横断尾背侧入路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46~70岁,27例为肝脏恶性肿瘤,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2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全程暴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在肝细胞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由同一医疗组手术治疗的7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37例,常规肝切除术34例.结果 两组病人均无肝性脑病出现,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年内死亡率及术后腹腔出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isson组术中出血量(325.7±32.60) ml,顽固性腹水2例,胆汁漏1例,肿瘤切缘阳性1例术后第3天及第7天ALT、ALB、TBIL及术后住院日(10.95±0.3592)d均优于传统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原位肝切除术较常规肝门阻断式肝切除出血量少,更容易确定肝切除界面,术后肝功能恢复快,胆汁漏及切缘肿瘤阳性率低,可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而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Gllsson蒂横断式肝癌切除与全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半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三种方法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i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取的105例肝癌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其中35例行Glisson蒂横断式肝癌切除术(A组),35例行Pringle法肝癌切除术(B组),35例行半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术(C组)。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无差异。A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损伤较小,手术并发症较少。结论Glisson蒂横断式肝癌切除术定位精确、清晰,术中操作简单,可减轻患者术后肝功能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值得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沧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行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65例,胆管细胞癌4例,肝门部胆管癌4例,胆囊癌6例,肝内胆管结石33例,肝血管瘤8例,肝寄生虫病10例。采用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Ⅰ段切除3例,Ⅰ+Ⅱ段切除1例,Ⅰ+Ⅱ+Ⅲ+Ⅳ段切除1例,Ⅰ+Ⅱ+Ⅲ+Ⅳ+Ⅴ+Ⅷ段切除1例,Ⅱ+Ⅲ+Ⅳ+Ⅷ段切除1例,Ⅱ+Ⅲ+Ⅴ+Ⅵ+Ⅶ+Ⅷ段切除1例,左外叶(Ⅱ+Ⅲ段)切除33例,左半肝(Ⅱ+Ⅲ+Ⅳ段)切除22例,左三叶(Ⅱ+Ⅲ+Ⅳ+Ⅴ+Ⅷ段)切除3例,Ⅳb+Ⅴ段切除6例,Ⅳ+Ⅴ+Ⅷ段切除3例,右半肝切除(Ⅴ+Ⅵ+Ⅶ+Ⅷ段)25例,右三叶切除(Ⅳ+Ⅴ+Ⅵ+Ⅶ+Ⅷ段)3例,右前叶(Ⅴ+Ⅷ段)切除5例,Ⅵ段切除2例,右后叶切除术(Ⅵ+Ⅶ段)4例,Ⅶ段切除2例,Ⅷ段切除4例。其中9例同时行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结果全组均完成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630 mL。平均手术时间3.7 h。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28.33%),为胆漏、胸腔积液、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切除术操作简便,快速安全,能明显减少出血,提高疗效,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腹腔镜设备和器械的快速进步,以及三维重建、术中超声定位和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实时导航技术的应用,腹腔镜肝切除向精细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同时,以Laennec包膜为代表的肝脏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和肝癌综合转化治疗的蓬勃发展,腹腔镜下肝切除理念也出现了相应改变。Glisson系统为中心肝切除理念完全以病人Glisson蒂个体化解剖特点为依据确定手术方案,术中紧紧围绕病变相关的目标Glisson蒂进行显露、结扎、横断或穿刺,进而完成目标病变的切除,可有效保护正常肝实质的Glisson蒂,保留更多的有效肝实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采用肝蒂横断式肝切除术行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1例肝中叶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频数匹配原则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n=30)和肝蒂横断式肝切除组(n=21),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肝功能、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肝蒂横断式肝切除组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手术时间短[(2.7±0.839)h vs.(4.5±0.952)h],术中出血量少[(406±33.182)mL vs.(793±29.677)mL],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术后7 dALT为(63.048±7.513)U/L vs.(323.667±12.939)U/L],住院时间缩短[(12.528±0.245)d vs.(16.733±0.338)d],并发症发生率低(14.2%vs.40.0%),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低[4.8%(1/21)vs.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肝蒂横断式肝切除技术行解剖性肝中叶切除安全、有效、微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我们应用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3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肝癌患者均顺利完成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切除,无术中死亡。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0ml(80~1000m1),其中80.5%(29/36)不需输血。肿瘤平均最大直径7.6cm(3~20cm)。术后30d内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无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d,1年复发率为13.8%,1年生存率为86.1%。结论肝蒂横断法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癌安全可行,提高了手术根治率。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无需使用昂贵的特殊器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联合肝静脉阻断术在肝脏手术中的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0例采用Gllsson蒂横断联合肝静脉阻断术行肝脏切除患者的资料。结果其中解剖性肝切除15例,非解剖性肝切除5例。包括左外叶切除(Ⅱ+Ⅲ)3例,左半肝切除(Ⅱ+Ⅲ+Ⅳ)8例,右前叶切除(Ⅴ+Ⅷ)2例,右后叶切除(Ⅵ+Ⅷ)1例,右半肝切除(Ⅴ+Ⅵ+Ⅶ+vm)1例,局部剜除5例。20例肝脏手术中解剖性肝切除占75%(15/20),非解剖性占25%(5/20),平均手术时间220(120~380)min,平均失血量300(100~600)mL,术后并发胆瘘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Glisson蒂横断联合肝静脉阻断肝切除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肝脏出血,保护残肝功能,提高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A new concept of hepatic segmentation along with the Glissonean pedicle tree, and the basis of hepatic resection by the Glissonean pedicle transection method are presented. The portal triad continues from th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to the intra-hepatic portion as the Glissonean pedicle. That is, the artery, portal vein and bile duct, together with connective tissue, are sheathed by the peritoneum to form a fibroid bundle.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primary branches of the Glissonean pedicle and the origin of the secondary branches are located outside the liver and the trunks of the secondary and more peripheral branches run inside the liver. The ramification pattern of the tertiary branches which branch out from each secondary branch is different from patient to patient. The liver is nourished by the secondary branches of the Glissonean pedicle. Each secondary branch feeds one segment. The liver can thus be separated into three segments and an additional caudate area. The area fed by each one of the tertiary branches is cone-shaped; fermed a "cone unit". Each segment conists of six to eight cone units. In limited resections, the number of cone units to be respected is adjusted and the tertiary branches which feed these areas must be transected selectively through a hilar or a parenchymal approach. To date we have experienced no complications with this procedure, employed for 832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on March 25, 1998; accepted on March 25, 1998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肝脏外科的进展是精准、微创和有效,肝切除作为肝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业已进入精准肝切除时代,但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关键技术目前尚不明确。笔者在系统临床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其关键技术包括4个方面:精确评估规划技术、精准肝门解剖技术、精细肝实质离断技术与精良术后管理技术。临床迫切需要对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估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性和手术安全性,将精准肝切除作为一门适宜技术在国内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适应证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5例病灶位于肝脏Ⅱ~Ⅵ段表面及边缘,1例病灶位于Ⅷ段表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4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2例,肝脏占位直径5~9.6 cm,平均(6.64±2.60)cm,6例肝功能Child评分均为A级.结果 6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无中转...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肝切除术1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适应证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0例病灶位于肝脏边缘及左肝外叶(Ⅱ~Ⅵ段)及1例位于Ⅷ段的肝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2例,胆管细胞癌1例,肝功能Child-Pugh评分A级9例,B级2例;AFP(+)7例;位于左肝外叶实质中的肿瘤,行规则性左肝外叶切除;位于肝脏边缘或右肝表面的肿瘤,行肝脏局部切除。结果:11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其中局部切除术7例,左肝外叶切除术4例,腹腔镜脾切除+胆囊切除术2例。平均手术时间105min,术中平均出血220ml,切除病灶最大直径10cm。全部肿瘤均完整切除,肿瘤包膜完整,无破裂。术后未发生胆漏和出血等并发症,恢复良好,术后平均住院8.5d。结论:位于肝脏边缘、右肝表面或左半肝(Ⅱ~Ⅵ段)的肝脏占位,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20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评价刮吸法断肝技术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 (Peng′smultifunctionaloperativedissector ,PMOD)实施刮吸法断肝技术行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术。结果连续 2 0例手术均成功 ,无中转开腹手术 ,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 10 5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4 2 0ml;切除标本最大体积为 10cm× 9cm× 7cm。患者术后 2 4h均能下床活动 ,术后 1周出院。结论刮吸法断肝技术应用于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术 ,具有解剖清晰 ,能显露肝内管道结构 ,切肝速度快 ,止血效果佳 ,术野清晰 ,是理想的腹腔镜下切肝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以来完成的12例钩突入路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手术要点是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沿肠系膜上动脉右侧从下往上解离胰腺钩突部及其系膜,再依次完成其他手术步骤。结果:12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其余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0~340 min,平均280 min;术中出血150~1 200 mL,平均300 mL;清除淋巴结9~15枚,平均10枚。术后病理检查示标本切缘阴性。术后并发胰瘘2例,胆瘘1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