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术后放化疗在高龄(≥75岁)III期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8例高龄(≥75岁)III期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放化疗将患者分为放化疗组(60例)和对照组(68例),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2年存活率、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和术后主要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放化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793.58±295.39)d vs. (736.59±305.38)d,P=0.029];2年存活率有增高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 vs. 79.4%,P=0.052);术后 12个月时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增高(70.25 vs. 63.37,P<0.001);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16.7% vs. 33.8%,P=0.035);放射相关性肠炎(13.3% vs. 0.0%)与骨髓抑制(11.7% vs. 0.0%)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2,P=0.004)。两组患者肠瘘、肠梗阻和贫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术后放化疗虽然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显著改善了高龄III期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部支架引流对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采用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术后胰瘘(POPF)的临床价值及POPF的影响因素。方法:将97例PD后行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49例)和非支架组(48例),其中支架组胰管扩张26例,非支架组胰管扩张24例。比较两组患者POPF发生率并分析POPF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支架组比较,支架组POPF发生率明显降低(6.12% vs. 22.9%)(P<0.05);在胰管扩张患者中,两组的POPF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8% vs. 8.3%)(P>0.05);而在非胰管扩张患者中,支架组POPF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支架组(8.7% vs. 37.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胰管尺寸、支架有无是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7;9.17;6.73,均P<0.05)。结论:胰管支架引流可以减少PD后胰肠套入吻合术患者POPF的发生,POPF的发生还与患者BMI,胰管尺寸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667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行胆道探查取石术(BDE)、肝切除术(HT)、胆肠吻合术(HJS)中一种或联合多种手术方式处理,参照新的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后,比较同种类型肝胆管结石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优良率。 结果:I型129例中,HT与BDE+HT的结石清除率、随访优良率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Ia型72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P<0.05),BDE+HJ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IIb型 98例中,BDE+HT的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最高(均P<0.05),H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均P<0.05);IIc型25例中,各术式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a型251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BDE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术式低(均P<0.05);Eb型55例与Ec型37例中,BDE+HT+HJS的术后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根据肝胆管结石病合理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上各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患者PPH术后营养状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择90例接受PPH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组采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静脉补液进行营养支持,均维持5~7 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 d营养学指标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球蛋白(GLO)和淋巴细胞数(LYC)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第5天,观察组PA、GLO和LYC,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LB和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2%,对照组为55.6%,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3,P>0.05)。 结论: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价格低廉,服用方便,能够满足老年患者PPH术后营养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静脉补液,是一种安全的PPH术后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0年—2012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溃疡愈合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溃疡愈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的临床效果与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8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重建(食管胃吻合组),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2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空肠间置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食管胃吻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另两组(均P<0.05);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另两组,但营养指标方面不如另两组(均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腹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554;χ2=0.419,P=0.831)。结论:三种近端胃癌手术生存率相似,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创伤性小,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POSSUM评分系统评估高龄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风险的可靠性。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80例行PD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分为两组,其中38例≥80岁者为研究组,42例<80岁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两组POSSUM评分及POSSUM评分系统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OSSU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OSSUM评分(P<0.05);研究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与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预测值(P<0.05)。结论:采用POSSUM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评估高龄患者行PD的手术风险,故对患者围术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者作为观察组;25例接受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2.73±165.82)mL和(407.80±202.77)mL、手术时间分别为(191.63±38.84)min和(206.83±40.37)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6.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的结石残余率低于对照组(3.70% vs. 20.0%)和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59% vs. 80.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重症急性炎(SAP)并发胰腺假性囊肿(PP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在手术治疗的52例SAP并发PP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内镜-腹腔镜组),21例行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治疗情况、术后疗效、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内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腹腔镜组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随访半年后,两组患者均无PPC复发。结论: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SAP并发PPC,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形成个体化治疗策略,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126例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59例行腔镜手术(腔镜组),67行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腔镜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平均近、远切缘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不同结直肠吻合方式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13年8月实施的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28例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15例)和改良组(13例),传统组行常规小肠前结直肠吻合术;改良组行经小肠系膜(8例)或小肠系膜后(5例)直肠吻合术。比较两组的术中、术后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23.1% vs. 46.7%,P<0.05),其中主要差异在于高位小肠梗阻发生率(26.7% vs. 0.0%,P<0.05)。结论: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采用经小肠系膜和小肠系膜后结直肠吻合术能减少吻合口张力,避免压迫空肠,术后疗效明显优于小肠前结直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胃吻合术(PG)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50例PD后行P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胰瘘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与胰瘘发生的关系。结果: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胰瘘发生率36.0%(18/50),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0/50)。全组3例死亡,余患者治愈出院。统计分析显示,胰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B, C级胰瘘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A级胰瘘或无胰瘘患者(均P<0.05),术中出血量越大或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高,胰瘘的发生几率或级别越高(均P<0.05)。结论:PG是PD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有效方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并发腹腔出血、腹腔脓肿等可考虑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SAP患者,行超声引导微创置管持续滚动冲洗术治疗;对照组38例SAP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63.2%(χ2=4.73,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χ2=4.80,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7%,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0,P<0.05)。治疗后3 d血淀粉酶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腹腔淀粉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 d白细胞计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心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可以较快地控制SAP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及腹腔淀粉酶;微创治疗对SAP患者损伤较少,且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少、疗效好、恢复快,治疗操作简便,在远期疗效及综合效价方面比开腹手术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局灶进展性胃癌(LAGC)术前与术后行以多西紫杉醇为基础的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确诊为LAGC的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术前化疗,而对照组则行术后化疗。两组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手术化疗周期、手术切除率、病理学缓解情况,以及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和再次手术情况。 结果:两组共行化疗189个周期,其中观察组占比62.43%(118/189),对照组为37.57%(71/189);观察组化疗1个周期者占4.24%(5/118),对照组为22.54%(16/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完全反应率为27.78%(10/36),部分反应率为63.89%(23/36),对照组为8.33%(3/36),38.89%(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切除率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LAGC在术前行以多西紫杉醇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2年6月68例行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腔镜组)与同期行76例开腹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疗效。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与开腹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243.7± 40.4)min vs.(150.5±32.1)min],但术中出血量减少[(103.2±10.5)mL vs.(231.6±23.5)mL]、术后切口感染例数减少(1例 vs. 8例)、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5±0.6)d vs.(4.6±0.5)d]、住院天数减少[(10.5±0.4)d vs.(14.6±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扫淋巴结数目、吻合口瘘与肠梗阻发生例数,以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应用于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安全可行,并有微创、术后切口感染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比较急性胆囊炎发作72 h前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因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发作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5例(观察组),72 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1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道损伤、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和胆道损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3.7% vs. 92.0%,1.98% vs. 1.17%,均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急性胆囊炎72 h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的钼靶钙化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12例,其中三阴乳腺癌36例,非三阴乳腺癌176例,对比分析其发病年龄、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钼靶钙化情况的差异。 结果:36例三阴乳腺癌及176例非三阴乳腺癌患者中,年龄≤35者(13.89% vs. 3.41%)、病理分期为Ⅲ期者占(41.67% vs. 23.30%)、低分化者占(36.11% vs. 18.75%)、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者(36.11% vs. 18.75%)、钼靶有钙化者(36.11% vs. 55.6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三阴乳腺癌具有发病年龄早、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特点,同时,三阴乳腺癌患者钼靶钙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9例III、IV级肝外伤行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介入组)与同期有可比性的19例III、IV级肝外伤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开腹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介入组术后血清转氨酶、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且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均P<0.05);介入组手术时间(60.74 min vs. 128.11 min)、禁食时间(34.03 h vs. 56.00 h)、住院时间(13.58 d vs. 18.37 d)、住院费用(34 860.90元vs. 54 141.47元)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0.5% vs. 57.9%)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其他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III、IV级肝外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或经积极抗休克、输血、输液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III、IV级肝外伤出血可选择介入造影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支架和裸支架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裸支架(裸支架组,32例)与覆膜支架(覆膜支架组,20例)行TIPS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分流道的通畅率、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门静脉压力变化、血液学检查结果及腹水缓解率。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施行TIPSS术,覆膜支架组术后随访(8.11±4.9)个月,裸支架组(8.34± 4.4)个月。随访6个月过程中两组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12个月过程中,覆膜支架组通畅率高于裸支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支架组术后白细胞的升高程度高于覆膜支架组(P<0.05),两组间其他血液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腹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以(P>0.05)。 结论:TIPSS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使用PTFE覆膜支架的远期分流道通畅率高于裸支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0年11月85例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164例同期随机选取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对照组)资料比较。 结果:观察组8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为45.88%,平均(30.27±2.41)岁,平均病程(11.51±1.5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肿瘤体积大、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上分化差(均P<0.05),但病理类型的构成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c-erbB-2蛋白表达水平高(均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淋巴结转移数多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青年乳腺癌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