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该手术并未封闭夹层远端破口,假腔血流可持续存在,导致主动脉无法重塑甚至发生夹层进展。尤其是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内膜瓣已发生增厚和纤维化,主动脉重塑更加困难。研究结果显示,远端破口的存在可增加患者发生远期主动脉事件的可...  相似文献   

2.
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通过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2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椎动脉造影确定是否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全组21例中,急性夹层13例,慢性夹层8例,均接受了血管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手术成功率100%。17例同时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其中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平均随访22.3个月(6~65个月),所有病例均存活。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部分血栓形成9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6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32~82岁,平均(56±8)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术后影像学随访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26例手术成功,释放支架157枚.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5%,随访时间3~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出现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 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最常见的疾患.是由于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层.形成主动脉壁两层分离状态而成。夹层可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如其假腔不断扩大,在主动脉壁间形成动脉瘤.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主动脉任何部位.按Stanford分型,凡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为A型.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端降主动脉.病变扩展可累及升主动脉.也可延至弓部、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根据DeBakey分型,如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Ⅰ型:而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仅限于升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Ⅱ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完成4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其中10例术后转变为Stanford A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11)岁;合并高血压者7例,另3例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回顾分析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支架型人工血管(简称支架)近端均锚定于主动脉弓部。A型夹层发生时间为:术中支架释放后2例,术后2 h 1例,1周2例,1个月3例,6个月1例,29个月1例。新发破口位置:7例位于支架近端的主动脉弓部,1例在支架近端裸支架头端与无名动脉开口接触部位,1例位于裸支架覆盖区域内,1例猝死未能行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死亡3例,另7例随访3~4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胸腔段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壁薄弱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支架和腔内操作是致损伤的潜在因素。中转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有效处理方法。注重病例选择和规范腔内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目前指南已推荐腔内治疗作为治疗首选方案,但其具体的治疗决策受到时间分期、合并症(即是否为复杂性)和解剖形态(破口位置大小数目、真假腔形态、夹层累及范围、分支供血来源等)的影响。其中,急性TBAD经过一定时间会演变至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TBA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患者的资料。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57.0±6.7)岁(范围:31~71岁)。术后再发A型夹层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5例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包括α受体阻断剂在内的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夹层累及肾动脉者予尽早手术。并发低氧血症、肾功能不全各4例,均予急诊手术。1例支架远段进入假腔者,予再植入支架转入真腔。2例支架末端主动脉内膜出现新破口者,1例予再次植入支架,另1例行非手术观察治疗。结果:5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均达到100~120/60~70 mmHg目标范围。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3例恢复正常,1例明显好转。4例低氧血症患者术后氧分压恢复正常。1例支架远段进入假腔患者,成功将血流转入真腔。2例支架末端出现新破口者,1例经再次植入支架,破口完全封堵,另1例行非手术观察治疗者,假腔无继续扩大。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出现的复杂情况,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积极相应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Dake等报道以微创腔内隔绝术治疗了13例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真性、假性降主动脉瘤及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从此将首先用于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拓展到了治疗胸主动脉病变。在国内,我院于1998年报道了我国首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至今已经完成200余例。近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已成普及之势。今天,对于慢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腔内隔绝术已经成为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们仅结合本单位经验对目前在手术指征方面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一讨论,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瘤体演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隔绝近端裂口后,恢复真腔及分支动脉血流、假腔血栓化并机化收缩,主夹层动脉瘤重构稳定,减少动脉瘤破裂机会.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恢复快等特点,腔内隔绝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最近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瘤体重构并未完全达到理想情况,真腔直径未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并有假腔变大,支架附近隔膜破裂、内漏、隔膜逆撕形成新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23例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患者治疗前均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8岁;合并肾动脉灌注不良8例(单侧6例),肠系膜上动脉灌注不良9例,单侧下肢动脉灌注不良5例,脊髓灌注不良1例;17例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及相关辅助治疗,6例患者拒绝手术,予保守治疗。 结果:6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在2周内死亡。17例接受急诊手术患者均予覆膜支架封堵主动脉第一破口,其中1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分支动脉灌注不良改善;1例第一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中段,先植入裸支架,扩张主动脉真腔后,再植入覆膜支架封堵第一破口;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尚需再植入单侧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裸支架。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17例均随访3~36个月,1例术后半年死于心肌梗死,余均存活且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合并器官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恢复脏器供血,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AII)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中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补救处理难度大且易漏诊、误诊、误判,正确识别术中AII并快速有效地给予治疗是一大挑战。术中AII属于继发性AII,具体病因仍不明确,可能与手术操作原因和潜在的主动脉病变等原因相关。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诊疗经验,对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AII的发生原因、分型、诊断评估要点及紧急腔内处置方法等进行介绍和探讨。首先,笔者提出基于脏器血流灌注的细化分型方案:即在原分型的基础上增加脏器分支缺血严重程度的评价,依据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的脏器分支灌注情况细分为a、b两个亚型。新分型法的优势在于除了可以区分脏器缺血严重程度,还可用于指导腔内紧急处置策略。第二,对于疑诊术中AII的患者,需要进行术中详细造影确定分型。笔者建议分三步完成主动脉支架近端、支架远端造影及腹主动脉真腔内造影,这有助于明确近端锚定区的稳定性以及术中AII类型,确定灌注不良的脏器分支、严重程度及缺血阻塞类型,对下一步采取的补救措施至关重要。最后,腔内补救支架治疗效果良好且具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术中AII治疗的首选;腔内补救支架治疗应按照先近端再远端、先主干再分支的顺序进行。针对重建支架远端胸腹主动脉真腔血供,现有主流方案存在一定局限性,笔者推荐采用“两步法”方案重建主动脉真腔血供,该方案可以避免脱套内膜进一步向远端撕脱。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随着腔内治疗的发展,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案逐渐成熟,但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器具自身局限,仍旧存在内漏、锚定区损伤、逆撕等并发症。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2018年12月─2021年10月期间使用Castor单分支支架进行腔内手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术前Dicom格式全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影像、术中详细信息及随访预后结果,使用EndoSize软件测量夹层近远端锚定区动脉直径、病变长度、LSA开口与夹层关系等指标,并结合术中使用移植物情况计算支架放大率,观察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近远期并发症率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1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采用腔内手术方式,手术均取得技术成功。夹层近端主要裂口与LSA距离(42.7±17.3)mm;夹层近端边缘与LSA距离(7.7±13.2)mm;主动脉近端锚定区直径(31.5±3.0)mm;左颈总动脉开口远端与LSA开口近端距离(8.5±2.6)mm。Castor主体支架近端直径(32.5±3.3)mm,远端直径(26.6±3.3)mm,分支支架直径(10.7±3.5)mm。主体支架近端放大率为(3.2±3.5)%,远端放大率为(0.1±9.5)%。围手术期与随访期间,共9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前严重低血压,术后1 d死于低灌注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 d死于夹层逆撕破裂;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及14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死于不明原因疾病。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夹层相关不良事件,其中围手术期出现1例夹层逆撕,3例脑梗,随访期间出现1例Ib型内漏,1例分支支架闭塞。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往往累及LSA,腔内手术需要将支架锚定在健康的锚定区同时保留LSA,以防止脑梗及截瘫等并发症。Castor单分支支架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累及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在急性期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为主动脉弓部的一种先天畸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合并ARSA是一种罕见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既往临床上对其处理通常采用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飞速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逐渐被应用与TBAD合并ARSA的治疗,并展现出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由于ARSA与夹层破口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夹层破口与ARSA成为了影响其腔内治疗的主要因素,完全腔内治疗这一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探讨TBAD合并ARSA的腔内修复治疗方法,总结初步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TEVAR治疗的16例TBAD合并ARSA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56.1±11.3)岁;13例患者破口位于Z3区,3例位于Z4区;左椎动脉优势14例,右椎动脉优势1例,双侧椎动脉均势1例。根据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与双侧锁骨下动脉开口位置、椎动脉形态制定手术方案。 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95.2±38.9)min,无围手术期死亡。2例患者保留双侧锁骨下动脉,5例患者封堵ARSA,7例患者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1例患者采用烟囱技术重建LSA并采用潜望镜技术重建ARSA,1例患者采用开窗技术重建LSA。弓部分支动脉重建的患者,术后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3.2(3~66)个月。无内漏、支架移位等;右上肢缺血2例,保守治疗后逐渐恢复;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主动脉CTA,降主动脉最大直径从(37.1±9.6)mm降至(33.9±8.9)mm,假腔与真腔之比从1.03±0.62降至0.21±0.31。长期随访,所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未出现弓部分支动脉缺血、锁骨下动脉窃血、脊髓缺血等症状。 结论:TEVAR辅以“烟囱”、开窗等技术治疗合并ARSA的TBAD安全可行,可以在保留LSA和(或)ARSA血流的同时良好封堵主动脉夹层破口,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体的手术方式应由夹层破口与双侧锁骨下动脉的相对位置来决定,应至少保证椎动脉优势一侧锁骨下动脉的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方式,如何能够最大程度覆盖主动脉夹层破口,促进主动脉重塑,而又不增加截瘫风险成为临床关注的难点。本文主要介绍新型Talos远端打孔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以下简称“Talos支架”)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成功完成上市后国内首例支架置入术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报道Talos支架上市后国内首例置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分析Talos支架的优缺点及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 72岁男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因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广泛,需使用支架长度较长,经本人及家属同意后采用新上市的Talos支架行TEVAR。术中支架轻松到达病变部位,同时定位精准。患者完成支架置入后主动脉破口隔绝完全,假腔完全血栓化,而远端打孔段肋间动脉完整保留,同时无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Talos支架性能优良,长段的支架主体能够最大程度完成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修复,促进主动脉重塑;同时远端的打孔设计能够在修复夹层破口的同时,保留肋间动脉,预防脊髓缺血所致截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变化。方法:收集10例Stanford A型AD患者术中获取的升主动脉管壁组织标本与10例脑死亡捐献手术中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的正常升主动脉管壁组织标本,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两组标本中膜层弹性蛋白表达;用EVG弹力纤维染色分析两组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形态及含量。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性蛋白含量较正常升主动脉明显降低[(0.32±0.07)vs.(1.12±0.17),t=6.722,P=0.003]。EVG染色结果显示,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形态和排列紊乱,弹力板层断裂、丢失,而正常升主动脉中膜弹力纤维排列紧密、有序,弹力板结构完整,层次分明;AD升主动脉中膜层弹力纤维含量较正常升主动脉明显降低[(85762.8±106.2)vs.(164482.8±161.4),t=5.902,P0.001]。弹性蛋白与弹力纤维含量在AD与正常升主动脉中膜层均呈明显正相关(r=0.953、0.973,均P0.001)。结论:StanfordA型AD患者升主动脉中层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含量下降,弹力纤维形态和结构紊乱,该改变可能在AD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而且凶险,是一类灾难性疾病。在度过急性期后,无论是Stanford A型或B型,一部分发展成为慢性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创伤巨大,近年腔内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开窗支架治疗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刚刚起步,短期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无良好锚定区、真腔狭小、内脏分支动脉开口假腔是这一技术的瓶颈,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一些新的思路,如"开"、"凿"、"疏"、"扩"对这一技术的开展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连同治疗理念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分类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分型系统来指导夹层的诊疗;治疗上,Stanford A型夹层仍以开放手术为主;复杂性Stanford 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已成为首选手术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非复杂性Stanford B型夹层,早期行腔内修复术远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罕见的严重主动脉疾病,好发于男性,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密切。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或无明显症状,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增强CT是诊断AAD的首选。初始治疗多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结合影像学随访。当疾病进展出现手术指征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AAD的首选的手术方式,开放手术多用于病变解剖学条件不适合腔内修复术的患者。腔内修复术难度较高,详细的术前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腔内修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