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回顾性总结4年间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PGS)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10例胃瘫综合征,均发生于术后6~8d,肛门已排气,并已进流质饮食之后。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恶心、呕吐频繁,体查上腹有时可见胃形,胃有振水音,肠鸣音减弱。胃镜、X线胃肠道造影检查发现无胃肠道梗阻。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洗胃,同时进行肠外营养(TPN),并予胃动力药物治疗后,患者均于术后4~6周内得到恢复。笔者经验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X线胃肠道造影或胃镜检查可确诊PGS;采用非手术治疗可痊愈,而无需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胃瘫综合征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蠕动无力或消失、胃排空迟缓、胃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胃潴留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1]。目前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较困难,易发生并发症,愈后较差,因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21例结直肠癌根治术P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全部经非手术方法治愈,胃肠功能均在14~28d恢复正常,平均(18.5±5.4)d恢复正常。结论通过综合治疗如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持续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等,均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Wipple术后胃瘫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Wang WB  Zhao YP  Liao Q  Guo JC  Hu Y  Ch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9):1333-1335
目的探讨Whipple术后胃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4月共对166例患者行Whipple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60例患者术后发生胃瘫,单因素分析显示15个因素中有6个与术后胃瘫发生有关。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共筛出7个术后胃瘫的相关因素。结论术前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广泛性淋巴清扫术、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开始行肠内营养时间、术后血糖水平为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行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eholangial drainage,PTCD)及术后总蛋白(terminal protein,TP)水平是术后胃瘫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治疗措施。方法对19例大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GS症状出现后经综合治疗全部恢复,其中14~20 d恢复11例,21~34 d恢复5例,35~41 d恢复2例,55 d恢复1例。结论对PGS的治疗一定要早发现、早处理。在明确诊断PGS的情况下,应坚持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近年来行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及无PGS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年龄65岁以上,术前合并焦虑症、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术前存在幽门梗阻,毕Ⅱ式胃肠吻合,手术时间>4h,术后使用自控型镇痛泵,日补液量>3500ml患者PGS发生率较高。结论上述因素可能是胃大部切除术后PGS发生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纠正或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对预防PGS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0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高危因素。结果焦虑或抑郁、术前有胃流出道梗阻患者更易发生PGS(P〈0.01);毕Ⅱ式胃肠吻合较毕Ⅰ式更易发生PGS(P〈0.05);经非手术治疗,PGS患者均可康复,平均治愈时间(28.64±15.74)d,其中肠内和肠外营养患者平均治愈时间较全肠外营养患者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PGS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营养支持和胃肠动力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有效,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患者在上消化道手术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2例胃瘫患者和同期接受手术但未发生胃瘫的患者(对照组150例)的常见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胃瘫组胃部手术比例较高(90.4% vs 56.0%,P=0.000),女性比例(44.2% vs 26.0%,P=0.014)和吸烟患者比例(30.8% vs 16.7%,P=0.029)较高,平均体质指数[(20.9±3.1) vs (22.5±3.3),P=0.004]和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32.6±4.8)g/L vs (34.7±6.2)g/L,P=0.027],而两组患者饮酒者比例、平均血细胞计数和谷氨酸丙氨酸转换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部手术、女性、体质指数较低、有吸烟史和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是上消化道手术术后并发胃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胰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20例胆胰术后PGS患者,均行保守治疗,其中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8例,全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TEN)12例,其中加行足三里针炙5例。结果TPN组1例胰头癌患者因发生胰漏,诱发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于术后第11d死亡,死亡前PGS未能治愈。其余19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在PGS治疗期间,TPN组发生霉菌感染2例,导管败血症1例;TEN组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治愈时间:TPN组(34.2±3.5)d;TEN组为(26.3±8.6)d;TEN加针灸者为(20.5±9.3)d。结论胆胰术后PGS应尽量明确诊断,避免盲目手术治疗,保守支持治疗是有效治疗手段,TEN加针刺足三里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引起胃大部分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PGS患者共48例临床资料,按照1∶2比例选择同期胃大部切除术后无PG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PGS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1个因素与PGS有关;以PGS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BroⅡ(B-Ⅱ)式胃肠重建方式,存在精神因素,手术时间长与PGS有密切的关系。结论PGS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围手术期基础疾病处理、尽量采取B-I式胃肠吻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给予心理支持可一定程度预防和减少PGS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7年3月间10例PGS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在保守治疗后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并控制血糖、减少术后镇痛时间有助于降低PG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4年5月实施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1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72例,传统开腹7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医疗费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的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2,5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体现了优势。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经济、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远期临床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因素,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260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其相关信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分为肠梗阻组与未肠梗阻组,筛选出影响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肠梗阻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6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术后30 d内出现肠梗阻,发生率为6.9%。肿瘤大小、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中转开腹、腹部手术史及手术时间与肠梗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延长、结肠近端、T2-4及N1-3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Ⅰ级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延长、结肠近端、T2~4及N1~3是独立危险因素,而Ⅰ级是保护因素。在临床实际中应对上述危险因素引起重视,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时间,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78,自引:2,他引:78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01例,术后出现PGS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和诱发因素。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和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红霉素对PGS的疗效有明确的个体差异。结论胃镜检查时对残胃予以适度刺激有助于PGS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联合腹腔镜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90例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45)和开腹组(n=45),采用SPSS21.0统计软进行数据分析,术中术后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偏态分布的资料采用M(Qn)和M(范围)表示,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神经浸润及脉管侵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两组患者在进食时间、术后TBIL、术后ALT、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入住ICU的患者时间为(2.1±1.6) d,明显短于开腹组(1.0±06) d (t=1.804, P<0.05)。随访结果:两组术后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安全性优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治疗联合开腹肝切除术,但两种治疗方法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等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72年1月至2002年6月495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0.92%,均发生于术后5~8d。44例非手术治愈,15d内治愈12例,16d10例,18d15例,21d2例,22d2例,25d2例,27d1例。2例于胃大部切除术后14d和15d再次手术加行胃肠或肠肠吻合仍未缓解,继续内科治疗,分别于术后20d和30d治愈。结论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手术治疗应列为禁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减孔腹腔镜手术与五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上段癌和乙状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本课题组(3家医院)手术治疗的64例直肠上段癌和乙状结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减孔腹腔镜手术治疗32例(减孔组)、传统五孔腹腔镜手术治疗32例(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术中术后指标、VAS评分采用(x珋±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中转开腹率、并发症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减孔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流质饮食时间值均小于传统组(P0.05);减孔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P0.05);两组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切除病灶直径、清扫淋巴结数目、下切缘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减孔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的低于传统组(P0.05);减孔组的中转开腹率、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发生率与传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孔腹腔镜手术较五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上段癌和乙状结肠癌效果相当,更显著的减少出血量、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