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缺血(ALI)治疗策略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期间收治的15例ALI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急性肢体缺血情况评估。其中,栓塞性病因11例,血栓形成性4例;主、髂动脉病变9例,股浅动脉病变3例,腘动脉、小腿动脉、肱动脉病变各1例;肢体缺血分级IIa级1例,IIb及12例,III级2例。除1例因拒绝一期截肢行单纯药物治疗外,14例均行血管再通治疗,其中,手术取栓11例,腔内溶栓2例,“杂交”治疗1例。住院期间无死亡,截肢2例,再灌注损伤3例,无行骨筋膜室切开者,平均住院天数9(3~27) d。平均随访时间9(1~21)个月,死亡3例(20.0%),无新发截肢者,保肢率66.7%(10/15)。 结论:准确的缺血情况评估、并及时选择恰当的血管再通方式,是治疗ALI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急性缺血(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4月行开放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的43例患者46条ALI肢体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7%(42/43),血栓残留率为7.0%(3/43),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5±0.48。9例(20.9%)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了切开减压术,围手术期截肢3例(7.0%),截趾1例(2.3%),死亡3例(7.0%)。1例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35例完成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期间2例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现了再狭窄。结论:杂交手术治疗ALI技术成功率高,血栓残留率低,可以一期取出血栓和治疗血管病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肢体缺血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肢体缺血的临床资料.4例急性动脉栓塞者行急症取栓术,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假性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植入术,23例动脉闭塞症者采用取栓、血管旁路术、血管腔内治疗、截肢、单纯药物等治疗.结果 5例急性动脉栓塞及假性动脉瘤患者治疗成功,23例动脉闭塞症患者中,5例(21.7%)治疗成功,12例(52.2%)好转,6例(26.1%)无效,4例截肢(占动脉闭塞疾病的17.4%).无1例死亡.6~45个月随访中,另有5例截肢,死亡4例.结论 急性肢体缺血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包括取栓及血管重建等,以达到挽救肢体和生命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技术治疗股腘动脉血栓性长段闭塞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采用CDT技术治疗的71例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71例均成功行CDT治疗,靶病变长度7~42 cm,平均28.2 cm,持续溶栓时间6~168 h,平均70.6 h。溶栓后血栓完全消失74.6%(53/71),血栓部分消失14.1%(10/71),溶栓无效11.3%(8/71)。全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垃圾足"发生率为22.5%(16/71),血管入路并发症发生率为8.6%(6/71)。1例术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截肢1例。溶栓治疗中有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的患者较无出血并发症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CDT技术能有效清除血栓,是治疗股腘动脉血栓性长段闭塞病变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根据 73例 (78条 )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彩超和DSA或MRA等影像检查结果及一般状况 ,对 44条节段性闭塞患肢予以动脉架桥、动脉内膜剥脱、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 ;对 2 9条广泛闭塞患肢予以静脉动脉化或股深动脉重建术治疗 ;5例药物治疗。结果 随访 6个月至 8年 ,除 8条截肢外 (3条节段性闭塞、5条广泛性闭塞 ) ,其余患肢缺血症状不同程度地得以改善。结论 根据术前患肢动脉DSA或MRA检测结果选择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远端动脉旁路移植附加动静脉吻合治疗严重下肢缺血2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严重下肢动脉病变伴有远端流出道动脉不通畅的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法,以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方法 分析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辅助远端吻合口处的动静脉吻合治疗的21例(21条患肢)下肢远端流出道动脉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除1例因为远端动脉的“虚灌”而再次手术外,其余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成功率95.2%。出院时血管通畅率100%,足部创面的愈合率33.3%。结论 伴有远端流出道动脉不良的严重缺血,在下肢动脉血流重建中采用远端吻合口的动静脉吻合可以明显提高血管的通畅率,可以达到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动脉旁路手术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中远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下肢缺血的动脉旁路治疗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212例经动脉旁路治疗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包括股.膝上腘动脉旁路111例,股-膝下胭动脉旁路59例,主-髂动脉旁路25例,股股转流17例.结果 术后186例(87.7%)获随访6~68个月(中位随访期18个月),股-膝上胭动脉旁路术与股-膝下胭动脉旁路术1年初次通畅率分别为69.7%、53.5%,二次累计通畅率为81.6%、6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3年通畅率分别为56.3%和2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髂股旁路与股一膝上胭动脉旁路及股股转流术近远期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52例患者行二次手术,23例行膝上或膝下截肢,保肢率为89.2%.围手术期死亡10例(4.7%),随访死亡20例,多数死于心脑血管原发疾病;人工血管感染6例.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旁路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股-膝上腘动脉旁路中、远期通畅率高于股-膝下胭动脉旁路,两者近期通畅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主要并发症防治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65条肢体)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膝下病变段动脉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或支架植入(stenting)治疗,观察症状的改善,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变化,保肢率以及近期通畅率.结果 60例患者(65条肢体)中,技术成功51例,成功率83.3%;临床成功53例,成功率88.3%.症状完全缓解40例(66.7%),部分缓解13例(21.7%),无改善7例(11.6%);ABI从术前0.40±0.18增加到术后0.91±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膝下截肢,4例足趾截趾,出院时保肢率为91%.随访54例,随访时间10 d至30个月,平均(14.5±1.2)个月.2例膝上截肢,2例膝下截肢,2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48例/54例);症状复发5例,复发率9.2%,血管再闭塞或再狭窄10例,通畅率81.5%,1年累积通畅率为57.3%.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是该类疾病重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髂外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义转流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硬化广泛性闭塞的疗效.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10月39例患者经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单侧髂股动脉硬化广泛性闭塞;静息痛25例,14例足趾溃疡或坏疽,平均踝/肱指数0.19;采用健侧髂外动脉-患侧胴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左转至右22例,右转至左17例.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截肢患者.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19术后升至0.94;术前以80 m/min速度行走,跛行距离15~60 m,术后(100~120)m/min行走,距离增至350~500 m或>500 m;术后血管彩超检测胭动脉平均血流速为45 cm/s,胫前(后)动脉术前极少量血流信号,术后平均血流速41 cm/s.35例(89.7%)平均随访3.4年,3年一二期累计通畅率85.7%,其中4例截肢,保肢率88.6%.结论 髂外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闭塞可行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宜全身状态较差,合并有重要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中心一病区收治的67例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1例, 女性16例, 年龄(61.7±8.2)岁(范围:37~79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手术意愿、主动脉弓Myla分型及病变是否近椎动脉等情况, 采用开放手术或腔内手术进行治疗。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通畅率并绘制相应生存曲线, 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锁骨下动脉近心端残端长度为变量绘制腔内治疗开通与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通过约登指数确定残端长度的最佳截点值。结果 18例患者接受开放手术;49例患者采用腔内治疗尝试开通闭塞血管, 左侧病变38例, 右侧病变11例, 34例成功开通;15例开通失败患者中, 10例择期行开放手术, 5例保守治疗。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69.4%(34/49), 左侧为81.6%(31/38), 右侧为3/11。腔内开通成功患者中, ...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诊治经验。4例行非手术治疗,28例行急诊手术,其中25例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 导管取栓术(7例同时行血管成型术),3例取栓后行截肢术。结果 非手术组死亡1例,手术组无死亡病例。3例截肢,28例肢体得以保存。 结论 急诊股动脉切开取栓术为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该方法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和截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急性腹主动脉骑跨栓塞21例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骑跨栓塞(abdominal aorta saddle embolism,ASE)的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采用双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等方法,治疗的腹主动脉骑跨栓塞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血流再通后早期死亡4例,主要原因为高血钾引起的心搏骤停;迟发死亡6例,主要原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为首发器官衰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治愈11例,其中,5例保存了双侧肢体,6例截去单侧或双侧下肢。随访10例,存活肢体血运良好。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取栓治疗是降低腹主动脉骑跨栓塞病死率和截肢率的关键。术中预防高钾血症引起的心搏骤停、术后预防和及早治疗ARF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四肢外伤(非开放性)后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2例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行CDT治疗患者(15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DT治疗,其中单纯CDT 89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PTA)5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 结果:全组导管溶栓时间为1~7 d,平均(4±1.5)d。治愈105例(69.1%),其中单纯CDT 72例,CDT+PTA 21例,CDT+PTA+支架置入12例;有效30例(19.7%),均施行CDT+PTA治疗;无效17例(11.2%),其中一期截肢15例(9.9%)。5例(3.3%)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23例(15.1%)术后发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肢成功。随访132例(86.8%),随访时间12~108个月,平均(50±22)个月。除2例行二期截肢外,余随访患者均无症状加重或复发。 结论:CDT治疗四肢外伤后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Riles 1A型颈总动脉闭塞(CCAO)的血运重建方式及效果。方法:对2012年8月—2015年6月9例症状性Riles 1A型CCAO患者行血运重建,其中旁路转流5例,原位重建4例。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例(2/9)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经严格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治疗后好转,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6个月经超声发现支架近端轻中度狭窄(50%),但患者无自觉症状,未予处理;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17个月因心肌梗塞死亡。结论:症状性Riles 1A型CCAO患者行血运重建安全有效;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原位重建应在有条件医疗机构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治疗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收治的7例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资料,患者分别行动脉旁路转流术或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根据术后复查、随访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手术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椎动脉血流通畅,近期通畅率100%,术后2年内无明显头晕等症状复发。结论:对于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慢性髂动脉阻塞性疾病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以指导该类疾病的治疗选择。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对67例慢性髂动脉阻塞患者分别进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外科手术组行人工血管转流30例(其中解剖位血管重建24例,左右股-股动脉转流6例),补片成形4例。介入治疗组行单纯球囊扩张7例,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23例,3例介入治疗失败。术后30 d,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重建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和96.7%,总体有效率为97.1%和84.8%;外科手术组和介入治疗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5.3%(12/34)和20.0%(6/30);随访时间为13~65个月,术后第1年两组的重建血管通畅率和症状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第2年开始,外科手术组血管通畅率、ABI明显高于介入治疗组,同时间隙性跛行、静息痛等方面也好于介入治疗组(均P<0.05)。结论: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对慢性髂动脉阻塞性疾病均可取得理想疗效,外科手术远期疗效更好,但手术风险较介入治疗大。对于高龄、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治疗69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动脉栓塞14例,动脉硬化闭塞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不明原因2例。根据病情采用: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8例,人工血管旁路17例;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15例;置管溶栓后进一步行腔内治疗12例;低位静脉动脉化2例;单纯药物治疗9例;I期截肢6例。结果 12例(17.4%)治疗成功,50例(72.5%)治疗好转,1例(1.4%)治疗无效。57例(82.6%)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平均26.4)个月,42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7例Ⅱ期截肢,5例死于心、肺疾病。结论急性下肢缺血早期诊断与及时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