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外科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首次手术的PTC患者资料128例,其中30例为HT合并PTC.结果 女性HT合并PTC发病率为男性的6.5倍.HT合并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6.7%)略高于单纯PTC者(39.4%).HT合并微小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5.5%)明显高于单纯微小PTC者(16.7%).直径>1 cm的单纯PTC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47.2%)明显高于单纯微小PTC者(16.7%).而多灶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73.3%)明显高于单灶癌者(36%);HT合并多灶PTC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100%)明显高于单纯多灶PTC者(69.2%).结论 HT合并PTC多见于中年女性,易早期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全甲状腺切除并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的临床生物学特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2011年1-10月所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PTC初治患者44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合并HT.结果 PTC合并HT组女性发病比例、多灶病变发生比例高于单纯PTC组(P<0.05).两组在年龄、肿瘤直径、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C合并HT组术前血清FT3、FT4水平低于单纯PTC组,而TSH水平、甲状腺自身抗体Anti-TG和Anti-TPO水平高于单纯PTC组(P<0.05).对本组134例PTC患者癌灶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PTC合并HT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35.3%,单纯PTC组突变率为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TC合并HT中女性发病比例、多灶病变的发生比例高于单纯PTC;HT患者血清TSH水平升高可能与PTC的发生有关;PTC合并HT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较单纯PTC组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风险及其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间2 478例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PTC患者676例,良性结节性甲状腺疾病(BTND)患者1 802例。比较并分析了两组的合并HT情况、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以及其他影响因素。
结果:与BTND组比较,PTC组的HT合并率、促甲状腺素(TSH)水平、以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均明显升高、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明显降低(均P<0.05),而性别比例与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除HT患者后,PTC组TGAb与TPOAb的阳性率仍然高于BTND组(均P<0.05),此外,无论在全组患者还是HT患者中,PTC的比例随TSH水平升高而增加;伴与不伴HT的BTND患者比较,前者的男性比例明显减少、TSH浓度明显升高、FT3、FT4水平则明显降低(均P<0.05);伴与不伴HT的PTC患者比较,前者男性比例明显减少、平均年龄下降、TSH浓度升高、肿瘤直径减小、肿瘤分期降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T、高TSH水平、男性以及TGAb阳性为PT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HT增加PTC风险,其原因可能与HT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趋势引起的TSH水平升高有关;但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HT却可能改善其PT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PTC患者癌组织,连同14例淋巴结转移癌、12例癌旁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以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M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MA蛋白表达于在胞浆及胞膜/腔缘。胞浆内EMA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桥本甲状腺炎组织、PTC组织、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80.0%、25.0%、64.8%、35.7%;胞浆内EMA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病灶大小有关(P0.05)。胞膜/腔缘EMA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桥本甲状腺炎组织、PTC组织、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0.0%、100.0%、44.4%、64.3%;胞膜/腔缘EMA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均P0.05)。结论:胞膜/腔缘EMA蛋白高表达可能提示桥本甲状腺炎更易发生PTC;胞浆内EMA蛋白表达降低可考虑作为甲状腺微小癌筛查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乳头状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间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手术病例资料,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样本224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乳头状甲状腺癌并存桥本甲状腺炎,n=45)和对照组(单纯乳头状甲状腺癌,n=179),比较两组间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女性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桥本甲状腺炎的存在与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乳头状甲状腺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不是预测颈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PTMC患者资料,比较多灶PTMC与单灶性PTM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灶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患者中共120例多灶性PTMC(44.4%)。与单灶性PTMC患者比较,多灶性PTMC患者男性比例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包膜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多灶PTMC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10mmvs.5mm)及是否存在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关(均P0.05),而病灶的数目(2vs.≥3)及分布(单侧vs.双侧)与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多灶性PTMC较单灶PTM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多灶性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是肿瘤较大、有包膜侵犯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乳头状癌(MMPTC)与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MTC-PTC)两类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年间收治的3例MMPTC和9例MTC-PTC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者在临床病理及诊治方面的异同。结果:3例MMPTC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均为髓样癌与微小... 相似文献
9.
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相关性以及HT是否会促进PTC的发生发展多年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HT与PT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的产生可以认为是肿瘤细胞本身异常的生理特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HT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浸润在HT患者甲状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瑞金医院外科1 416例单侧PTC并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病人纳入研究。依据术前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浓度,将病人分为PTC伴HT组(A组)和PTC不伴HT组(B组)。基于病理学检查,评估癌灶双腺叶累及、最大肿瘤直径、甲状腺包膜浸润、多灶性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结果: 31.78%(450/1 416)的病人为PTC伴HT。A组双腺叶PTC累及比例(53.78%)显著高于B组(42.34%, P<0.001),且多癌灶的比例(28.22%)也显著高于B组(22.77%, P=0.027)。A组病人微小癌(直径<1 cm)比例(51.11%)也显著高于B组(44.51%, P=0.020)。但A组病人包膜侵犯率(6.89%)显著低于B组(10.77%, P=0.021)。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伴HT的PTC更易发生双腺叶癌累及和多灶癌,因此建议这类病人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以避免手术范围不足所引起的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TC)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L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单纯TC(TC组)及129例TC合并L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TC合并LT组),后者包括40例(31.0%)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81例(62.8%)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8例(6.2%)同时合并HT与CLT。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分别行单侧腺叶切除、次全切除、全切除以及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129例TC合并LT患者中,仅1例(0.8%)为甲状腺髓样癌(MTC),其余(99.2%)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TC组比较,TC合并LT组女性、微小癌、单叶受累、颈淋巴结阴性比率均明显增加,而病灶最大径明显减小(均P0.05);在TC合并LT组中,并CLT患者与合并HT患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与LT并存的TC以PTC多见,且多为女性,LT可能对TC原发灶生长及腺内、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抑制作用;TC合并CLT与合并HT的临床病理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0年11月85例35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164例同期随机选取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对照组)资料比较。 结果:观察组8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为45.88%,平均(30.27±2.41)岁,平均病程(11.51±1.5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肿瘤体积大、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上分化差(均P<0.05),但病理类型的构成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c-erbB-2蛋白表达水平高(均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淋巴结转移数多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青年乳腺癌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再手术患者复发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6月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279例行再手术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79例患者中,残余甲状腺复发156例(55.9%),淋巴结转移215例(77.1%),后者包括中央区135例(48.4%)和侧方151例(54.1%)。统计分析显示,女性、≥45岁是残余甲状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ND)、初次手术行于县级医院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初次术式为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TT/NTT)、CND为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初次手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专业甲状腺中心为33个月,主要为侧方(26.8%)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2.9%);省级医院为24个月,主要为中央区区淋巴结转移(32.8%)和残余甲状腺复发(29.9%);地州级24个月、县级12个月,主要原因为残余甲状腺复发(36.7%,45.9%)。再次手术后,158例获随访10~123个月,死亡1例(0.4%)、永久性声音嘶哑7例(4.4%)、永久性低钙血症19例(12.0%)、131I治疗失分化9例(5.7%),复发22例(13.9%)。结论:非专科手术和不规范的术式导致PTC术后甲状腺和淋巴结转移率增高从而再手术的主要原因;选择单侧腺叶切除或TT/NTT+病灶同侧/双侧CND和/或加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再次手术患者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失分化发生率均较高,故应在初始治疗中采取规范化治疗方案,减少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多灶性PTC患者148例,单灶性PTC患者175例。结果:多灶性PTC患者与单灶性PTC患者间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28)及腺外浸润(P0.001);多灶性PTC患者中,癌灶数≥3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0)、侧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8)及腺外浸润的发生率(P=0.020)明显高于癌灶数=2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癌灶最大径(P=0.005)及癌灶数量(P=0.006)为多灶性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灶性PTC较单灶性PTC侵袭性强,更易发生转移、浸润,建议选择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作为标准化手术方式,颈侧区存在可疑肿大淋巴结者应积极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4月297例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97例PTMC患者中,多灶PTMC 70例(23.6%)。与单灶PTMC患者比较,多灶PTMC患者肿瘤直径小(0.54 cm vs.0.69 cm)、包膜侵犯率高(18.6%vs.8.8%)、行甲状腺全切比例高(87.1%vs.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灶数≥3多灶PTMC患者与癌灶数=2的PTMC患者比较,前者合并双侧癌的比例增高(88.2%vs.4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增高(47.1%vs.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灶PTMC的病灶更为微小且更易出现包膜侵犯;多灶PTMC的病灶数越多合并双侧癌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就越大;多灶PTMC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甲亢合并甲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比较。 结果:手术治疗甲亢患者85例,其中31例(36.5%)合并甲癌。术前结合临床表现和颈部超声结果甲亢合并甲癌确诊率80.6%(25/31)。31例患者待甲亢症状得到控制、甲状腺功能经检查恢复正常后行手术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术后均顺利出院,未发生永久性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经术后病理证实,1例为髓样癌,30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7例(54.8%)侵及被膜者,9例(29.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各项病理特点与文献报道的单纯甲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甲亢伴甲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应强调颈部超声在该病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性,确诊后尽早行手术治疗并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SCCT)的临床、超声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SCCT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声像图特征、术后病理结果和综合治疗效果。结果:7例原发性SCCT占同期全部甲状腺癌的0.96%(7/728),其中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62.7岁。所有患者均可触及颈部肿块,4例伴呼吸困难,2例伴声音嘶哑,1例伴吞咽困难。病灶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实性混合性回声光团,5例肿块侵透甲状腺被膜,2例伴有微钙化,4例有异常颈部淋巴结。手术治疗5例(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2例,局部广泛切除术2例,姑息性切除术并同时行预防性气管切开1例),2例仅行粗针穿刺活检。患者病理均证实为SCCT,3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肿瘤细胞P63免疫组化均阳性。5例手术患者术中,4例术后行放疗或放疗+化疗,1例未行综合治疗;2例粗针穿刺活检患者行单纯放疗或放疗+化疗。仅1例行根治性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的患者生存期超过1年,其余均在半年内死亡。结论:原发性SCCT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其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积极的综合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原发性甲亢(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PTC和41例甲亢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照组)中ER的表达,比较各组ER表达率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Graves病组ER阳性率(9.76%,4/41)低于对照组(16.67%,5/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p>0.05),而PTC组ER阳性率(80.00%,28/3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25.92,p<0.05);Graves病组ER阳性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x 2=0.62,p>0.05),而PTC组女性ER阳性率多于男性(x 2=4.52,p<0.05),而与患者年龄无关(x 2=1.35,p>0.05).结论:ER在甲亢组织中表达低,可能是其发病诱因之一;ER在PTC组织中表达高,可能是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