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在复杂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5例复杂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对患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及术前评估,包括肿瘤与相邻脉管的解剖关系、肝脏体积、可切除性等,评估的准确性通过术中及术后结果验证.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三维和二维方法计算的肝脏体积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误差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5例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切除,其中扩大半肝切除8例、肝脏左右三区切除7例.术前三维重建对重要血管及胆管解剖学评估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三维方法评估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72.7%、72.7%和100.0%、78.6%、78.6%.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呈正相关(r =0.974,P <0.05).三维和二维方法计算的预切除肝脏平均体积分别为(458±86)m]和(491±103) 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1,P>0.05);两种方法计算的肝脏切除体积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4.7%和7.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381,P>0.05).本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15,均经保守或介入治疗痊愈.结论 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有助于复杂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术前评估,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15例行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行上腹CT检查,利用3D-Liver软件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解剖变异、肿瘤分型、血管侵犯以及肿瘤可切除性,并作术前手术规划。观察术中探查与术前评估的一致性、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果: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15例病人Bismuth-Corlette分型: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2例。全肝体积(1 286.06±321.56) mL,左半肝体积(451.90±173.98) m L,右半肝体积(834.14±220.34) mL,肿瘤体积为(15.19±12.91) mL。80%(12/15)的病人按术前规划完成肝门胆管癌根治术。肝动脉变异5例,肝静脉变异4例,门静脉变异1例。术中所见与评估一致。肝脏切除11例。手术时间(343±111) min,出血量(355±189) mL。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保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CT三维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CT三维重建,分析肿瘤的位置与毗邻关系以及Bismuth分型,从而进行手术的可切除性评估。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探查,其中Bismuth分型Ⅱ型1例,Ⅲ型5例(Ⅲa型2例,Ⅲb型3例),Ⅳ型9例,其中根治性手术11例,姑息性切除术4例。CT三维重建在术前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肿块与门静脉及肝动脉比邻关系、肿块体积的准确率分别为93.3%、86.7%、53.3%、93.3%;术前模拟手术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80%。结论:术前CT三维重建可以准确、直观、动态的显示肝门部胆管癌及三维毗邻关系,对于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术前行CT三维重建并行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通过术前三维重建确定的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血管侵犯以及手术可切除性与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三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6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分析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行上腹部64排CT检查,然后使用软件辅助系统进行肝脏、肿瘤、血管、胆道的三维重建,显示血管和胆道与肿瘤的三维关系,进行虚拟的肝切除手术方式设计.结果 成功完成对肝脏、肿瘤、血管以及扩张胆道的三维重建,其画面可以任意角度旋转、放大观察.术中证实术前评估和规划及设计的虚拟手术方式与手术的实施一致.手术切除的肝脏体积与软件辅助系统评估的体积差别在5%左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能对肝门部胆管癌作出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9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1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系统将CT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测量肝脏体积、肿瘤体积、预切除肝脏体积、剩余肝脏体积,并在三维图像上制订预手术方案,模拟肿瘤切除,按照根治理念进行手术,术后比较实际手术方案与预手术方案的区别.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三维重建,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1496±162) ml,肿瘤平均体积为(67±18) ml,预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335±241)ml,剩余肝脏平均体积为(1140±197)ml.预切除肝脏体积的平均误差率为6.4%.本组患者按照根治性切除原则进行手术方案制订,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2例、局部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1例.模拟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9/10.实际行R0切除7例、R1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2例,其中l例行限制性门静脉动脉化.根据术中探查证实,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对重要血管、胆管及肿瘤的解剖学评估结果与术中所见大致相符.术前三维可视化对肿瘤分型诊断准确率为8/10.实际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325±258) ml,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呈正相关(r=0.902,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6月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分析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行上腹部64排CT检查,然后使用软件辅助系统进行肝脏、肿瘤、血管、胆道的三维重建,显示血管和胆道与肿瘤的三维关系,进行虚拟的肝切除手术方式设计.结果 成功完成对肝脏、肿瘤、血管以及扩张胆道的三维重建,其画面可以任意角度旋转、放大观察.术中证实术前评估和规划及设计的虚拟手术方式与手术的实施一致.手术切除的肝脏体积与软件辅助系统评估的体积差别在5%左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 64排CT检查及软件辅助系统能对肝门部胆管癌作出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治疗侵犯肝门部胆囊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与胆胰外科收治的侵犯肝门部胆囊癌手术共3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围肝门入路组,20例)与传统手术入路(传统手术入路组,19例)两种手术入路术后R0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生存时间等。结果传统手术入路组采用CT和(或)MRI进行术前评估,围肝门入路组采用CT+MRI+三维重建评估。传统手术入路组可切除评估准确率为57.9%(11/19),围肝门入路组可切除评估准确率为90.0%(18/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传统手术入路组和围肝门入路组比较,两组R0切除率分别为26.3%(5/19)和85.0%(17/20)(P=0.000)。两组行S4b,5+肝外胆管切除、S4b,5,6,7,8+肝外胆管切除、S4a,4b,5,6,7,8+肝外胆管切除、联合脏器切除术、胆囊切除+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术或剖腹探查术分别为7例vs.8例、3例vs.6例、0 vs.1例、1例vs.3例、8例vs.2例(P=0.156)。两组术后30 d死亡例数为4例vs.0(P=0.047)。在肝切除病人中,传统手术入路组病人出血量显著大于围肝门入路组[(660.0±219.1)mL vs.(358.8±184.8)mL,P=0.006],传统手术入路组Clavien 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围肝门入路组,其中Clavien Ⅲ级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2.7%vs. 27.8%(P=0.027),Clavien Ⅳ级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5.5%vs. 0(P=0.004),Clavien Ⅴ级27.3%vs. 0(P=0.045)。传统手术入路组与围肝门入路组1年存活率分别为21.1%(4/19)vs.61.1%(11/18)(P=0.020),总体生存时间围肝门入路组显著优于传统手术入路组(16.0个月vs 8.4个月,P=0.0005)。结论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能提高R0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总体生存时间;CT+MRI+三维重建评估能提高术前可切除评估准确性,减少盲目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60例嵌顿疝患者资料,其中32例行补片无张力修补术(观察组),28例行传统疝修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53.6 min vs.51.8 min)、术中出血量(10.3 m L vs.11.1 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9例(28.1%)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5例(17.9%),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无补片感染;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5.3 d vs.6.3 d,P0.05)。两组术后随访24~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血管切除(VR)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多个文献数据库,收集手术联合VR对比未联合VR治疗HCCA的文献,评估联合VR的安全性及疗效,并根据联合切除血管的类型分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总计3 218例HCCA患者,其中联合VR治疗888例(联合VR组),未联合VR治疗2 330例(对照组)。Meta分析的总体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联合VR组安全性方面降低(病死率:OR=2.83,95%CI=1.80~4.44;术后并发症:OR=2.48,95%CI=1.44~4.28)且疗效不佳(1、3、5年生存率:OR=0.60,95%CI=0.49~0.73、OR=0.57,95%CI=0.47~0.69、OR=0.61,95%CI=0.41~0.91)(均P0.05)。在门静脉切除亚组中,虽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但在其他有效性及安全性指标方面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肝动脉切除亚组中,所有的合并效应与总体的分析结果一致(均P0.05)。结论:对于仅有门静脉被侵犯的HCCA患者,手术联合VR是可行的,然而,一旦有肝动脉受累,则联合VR治疗需慎重施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肝脏肿瘤精准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肝脏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CT影像资料上进行术前评估,拟定手术方案;观察组患者术前经CT检查后对影像资料进行肝脏3D重建,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1:0.6的肝脏物理模型,然后分析肝脏解剖、进行术前模拟,确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71 min vs.83 min)、肝门阻断时间(50.1 min vs.54.7 min)、估计出血量(103.9 mL vs.121.2 mL)、住院时间(18.9 d vs.20.4 d)均明显减少(均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6.7%vs.20.0%)明显降低(P0.05),且肝功能指标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均P0.05)。随访1~12个月,1例患者出现肺部转移,余患者均无进展生存。结论:3D打印技术能有效帮助肝脏肿瘤患者进行精准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对于肝门部胆管癌(HCCA)而言,R0切除率仍然很低。目前对术前评估、术前胆道引流、门静脉栓塞、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血管切除、淋巴结清扫、化疗等问题仍有很多争议。R0切除被认为是HCCA患者获取长期生存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HCCA的治疗体会,并分析不同术式的有效性及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44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4例患者中,Bismuth-Corlette分型I型5例,II型7例,IIIa型8例,IIIb型13例,IV型11例;29例行半肝/扩大半肝+全尾叶切除(联合半肝切除),13例行肝门部/围肝门区+全尾叶切除(围肝门切除),术中包括门静脉部分切除修补2例,门静脉切除重建2例,肝动脉切除重建2例,另2例因肿瘤转移无法切除行T管引流。全组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镜下切缘阴性(R0)切除37例(联合半肝切除组26例,围肝门切除组11例),镜下切缘阳性(R1)切除5例(半肝切除2例、围肝门切除3例)。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的手术时间(240.4 min vs. 358.1 min)、术中出血量(705.5 mL vs. 809.9 mL)明显少于围肝门切除组,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6.9% vs. 23.1%)明显低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术后与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优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 结论:根治性R0切除是HCCA患者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方法,与围肝门切除术比较,联合半肝、尾状叶切除的大范围肝切除术,能提高R0切除率,改善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术前精确评估、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提高HCC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urgical resec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only hope for cure for the patients with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Therefore, first of all, radical surgical res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a therapeutic option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as much as possible. In preoperative staging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various extensive patterns of cancer such as the involvements of bile duct, portal vein, hepatic artery and lymph node etc, should be evaluated in each patient. As most pati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at presentation, liver function has to be evaluated by appropriate tests for deciding the suitable surgical procedure. When the future remnant liver volume is less than 40% or severe liver functional damage exists or greater surgical stress is expected, 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might have to be selected. On the other hand, i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involves limited region of the hilar bile duct confluence, parenchyma preserving hepatectomy such as S1 resection and S1 + S4 resection should be selected for avoiding the occurrence of liver failure. Combined portal vein resection should be done for the case of the cancer involvement of the portal vein without hesitation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However, hepatic artery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involved case should be carefully performed only in severely selected cases. By using several useful pre-operative and intra-operative therapeutic modalities,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should be surgically resected with curative intent and without increasing surgic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脏中部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0例肝脏中部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传统右半肝切除术,观察组行RFA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 5年生存率等。 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血量、术中肿瘤破裂例数、术中大出血例数、输血例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6.67%,观察组为3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对照组 5年生存率43.09%,观察组为65.73%,两组差异有学意义(P<0.001)。 结论:射频消融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脏中部肿瘤的效果显著,明显优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治疗侵犯肝门部胆囊癌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与胆胰外科收治的侵犯肝门部胆囊癌手术共3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围肝门入路组,20例)与传统手术入路(传统手术入路组,19例)两种手术入路术后R0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生存时间等。结果 传统手术入路组采用CT和(或)MRI进行术前评估,围肝门入路组采用CT+MRI+三维重建评估。传统手术入路组可切除评估准确率为57.9%(11/19),围肝门入路组可切除评估准确率为90.0%(18/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传统手术入路组和围肝门入路组比较,两组R0切除率分别为26.3%(5/19)和85.0%(17/20)(P=0.000)。两组行S4b,5+肝外胆管切除、S4b,5,6,7,8+肝外胆管切除、S4a,4b,5,6,7,8+肝外胆管切除、联合脏器切除术、胆囊切除+T管架桥胆肠内引流术或剖腹探查术分别为7例vs.8例、3例 vs.6例、0 vs.1例、1 例vs.3例、8 例vs.2例(P=0.156)。两组术后30 d死亡例数为4例vs.0(P=0.047)。在肝切除病人中,传统手术入路组病人出血量显著大于围肝门入路组[(660.0±219.1)mL vs.(358.8±184.8)mL,P=0.006],传统手术入路组Clavien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围肝门入路组,其中Clavien Ⅲ级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72.7% vs. 27.8%(P=0.027),Clavien Ⅳ级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5.5% vs. 0(P=0.004),Clavien Ⅴ级27.3% vs. 0(P=0.045)。传统手术入路组与围肝门入路组1年存活率分别为21.1%(4/19)vs.61.1%(11/18)(P=0.020),总体生存时间围肝门入路组显著优于传统手术入路组(16.0个月vs 8.4个月,P=0.0005)。 结论 顺逆结合围肝门外科入路能提高R0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总体生存时间;CT+MRI+三维重建评估能提高术前可切除评估准确性,减少盲目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组织(62例)及正常胆管组织(16例)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存的关系。 结果:p28GANK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2%(46/62),而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28GANK在癌组织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肝门静脉侵润、淋巴结转移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28GANK阳性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P=0.001)。 结论:p28GANK在肝门胆管癌中表达增高,其高表达患者恶性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并提示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侵犯肝门的胆囊癌兼有胆囊癌的生物学特性与肝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具有肝门显露困难、切除器官多、合并肝门血管的切除与重建、胆肠吻合复杂、受肝脏功能制约等治疗难点,导致根治性切除率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围手术期病死率高。围肝门外科技术体系通过精准的术前三维影像学评估和肝功能评估,采用顺逆结合的肝门显露路径,有利于术中再评估,能提高R0切除率,提高血管切除与吻合的安全性与质量,提高胆肠吻合的质量,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应重视围肝门外科技术与肿瘤学的结合,筛选手术获益人群。  相似文献   

18.
103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总结103例肝门部胆管癌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行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行根治性(‰)切除43例,根治性切除率为41.7%,非根治性(R,,R2)切除60例(58.3%),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手术死亡8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9.9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6%、42.0%、20.9%,明显优于非根治性切除组34.1%、10.2%、0(P<0.05)。本组近5年术前减黄治疗42例,合并肝切除达53.8%,根治性切除率达45.7%,中位生存期24.7个月,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作根治性手术切除能更好延长患者生存期,使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随着近年来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联合肝切除等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