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顽固性便秘患者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危险因素,并观察予以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对连续收治的973例顽固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队列,采用1∶4匹配的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确定顽固性便秘人群发生SMAS的危险因素;并评价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结果973例顽固性便秘患者中确诊SMAS 26例,累计发病率为2.7%。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指数(BMI)低于18 kg/m2(OR=2.89,95% CI:1.141~7.307)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OR=3.57,95% CI:1.362~9.350)是发生SM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营养支持治疗,26例SMAS中有22例(84.6%)痊愈。与治疗前相比,SMAS患者的胃肠生活质量评分、Wexner便秘评分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BMI低于18 kg/m2和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是顽固性便秘患者发生SMAS的危险因素。便秘并发SMAS应按病情和营养状况予以营养支持保守治疗,同时结合便秘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
对4例反复发作的餐后上腹饱胀感、呕吐及体重下降的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和内镜检查并行手术治疗。手术证实3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1例为十二指肠腺癌。3例SMAS患者经MSCT确诊,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出SMAS1例,内镜检查未能作出诊断。3例SMAS的CT表现:胃及十二指肠扩张,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距离分别为5、7和7.8mm,其夹角分别为22°、20°和21.5°。MSCT对SMA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成为诊断SMA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ϵĤ�϶���ѹ���ۺ�������Ϻ�����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收集1970年1月至2000年8月住院治疗,经X线钡餐检验或手术确认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77例。结果 保守治疗38例,好转31例(81.6%),未愈和未治6例,死亡1例。手术治疗39例,痊愈35例(89.7%),好转4例。结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除应具有上腹胀痛、呕吐等典型症状外,主要的确诊手段为X线钡餐造影;治疗上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无效者再行手术治疗。术式选择以采用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效果较为明显(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所致胃食管反流(GER)性咳喘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MAS致GER性咳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间断性胀痛、反酸、烧心、咳嗽、哮喘等,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2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随访1.5~84个月,3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1例术后并发胃瘫,予胃动力药物治疗后缓解;2例保守治疗,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需长期服质子泵抑制剂及胃动力药物。结论:SMAS致GER性咳喘的诊治需兼顾SMAS和GER,手术与保守治疗相结合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临床诊疗进展.方法 复习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综述.结果 SMAS是指十二指肠水平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的急、慢性肠梗阻.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MRI、彩超等影像学检查是主要检查方法,其中以上消化道造影最为关键.内科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失败者可行手术治疗,术式首选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结论 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熟悉并掌握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准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应包含病因的治疗和通过保守及手术方法达到对梗阻的解除.  相似文献   

6.
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9月至2006年6月诊治的7例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反复呕吐为主要症状。X线钡餐检查均可见十二指肠第3段钡剂通过障碍。4例行非手术治疗,3例治愈,1例症状明显减轻,随访6个月至3年均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3例行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儿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有其自身特点,治疗应首选非手术疗法.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选择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SMAS)的临床特征、诊断与腹腔镜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7月~2012年7月,对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SMAS行腹腔镜手术,包括单纯Treitz韧带松解术7例,Treitz韧带松解联合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1例(术中粘连严重,单纯Treitz韧带松解术不充分)。结果8例均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单纯Treitz韧带松解术7例手术时间45~80 min,Treitz韧带松解联合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1例100 min。无术中并发症,术后3~5 d开始饮食。术后所有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8个月。1例单纯Treitz韧带松解术后症状无改善,术后3个月行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2例行肠吻合者无吻合口漏、狭窄及梗阻,饮食正常,生长发育良好,6例单纯Treitz韧带松解术后恢复好,饮食正常。结论 B超、CT和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儿童SMAS的重要方法。腹腔镜下单纯Treitz韧带松解或Treitz韧带松解联合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ompression syndrome,SMAS)又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综合征、十二指肠麻痹、Wilkie病等,其解剖病理学基础系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淤滞而间歇性发作上腹痛、饱胀感、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1])。临床上以慢性SMAS较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梗阻为主。目前,对于SMAS的诊断与治疗尚无共识。近年来,随着诊断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疾病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e artery syndrome,SMAS)的术式选择。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0例SMA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行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9例,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均痊愈;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4例,均好转;单纯胃空肠吻合术2例,术后症状均仅有所改善,1例改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痊愈,另1例非手术治疗1个月后治愈。结论SMAS的手术治疗效果以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是一种临床少见病,指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其病因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效果差异很大.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9年2月探索应用肠系膜上血管悬吊术治疗SMAS患者1例,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7~70岁,中位数年龄56.5岁;其中14例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另外2例分别因肾结石及胸腺癌复查CT时发现SISMAD。所有患者均经过CTA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0例,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成功5例,1例保守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怀疑夹层破裂出血急诊行开放动脉修补术,成功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运。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13)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肠道缺血症状。随访CT显示,保守治疗的患者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对于SISMAD,当诊断明确、肠系膜血运没有受到夹层严重影响、无腹膜炎征象时,应先给予保守治疗;没有缺血性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应考虑采取腔内修复术;若出现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则应积极采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结论: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3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3例SISMAD患者中男2例,女1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伴恶心呕吐;治疗前CTA均示肠系膜上动脉内由内膜片分割形成的真假腔,其中Sakamoto II型2例、III型1例;均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或肠坏死。3例均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再行腔内支架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腹痛症状缓解。随访2~8个月,3例均存活,症状消失,支架通畅。 结论:对有症状的疑似SISMAD的患者,应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SISMAD的患者,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腔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合并血管切除的可行性及优劣。 方法:2012年9月—2014年2月采用肠系膜上动脉旁路径的方法实施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16例,其中实施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手术5例。患者均首先显露、游离肠系膜上动、静脉并清除其周围的神经淋巴组织,再打通胰后隧道并切断胰腺颈部,最后切除胰腺钩突或被侵犯的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 结果:15例术后顺利恢复后出院,1例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70 mL,平均手术时间4.5 h,无手术中及术后死亡。5例术后出现胰瘘等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切缘病理检查均阴性,淋巴结及后腹膜神经、淋巴组织阳性检出率较高。 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安全可行,并可增加R0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取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2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从发病到手术间隔的时间长短分为2组:Ι组为发病后6h内进行手术治疗者,9例;Ⅱ组为发病6h后进行手术治疗者,12例。所有取栓患者术中在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术后应用肝素抗凝。结果:取栓和局部应用尿激酶后,观察30min,发现12例小肠血运恢复正常,其中Ι组9例全部恢复,Ⅱ组有3例恢复。Ι组无行肠切除者;Ⅱ组中有9例(75.0%)进行了肠切除,4例为局部切除,5例为长段肠管切除。Ι组病死率为0,Ⅱ组为41.6%。结论: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有助于减少肠坏死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分析胃肠功能因素在该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联系骨科临床中常见的腹胀、便秘(胃肠功能紊乱),观察19例非脊柱矫形病人发生的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治疗,分析其共同规律并研究其发生机理。结果:所有病例均发生于入院或术后1~2周,痊愈后无复发,此综合征因医疗干预时期不同及胃肠功能恢复速度不同而所需痊愈时间不同。结论:胃肠功能因素在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该综合征是局部解剖因素及胃肠功能因素共同作用,并使胃肠通过功能进入恶性循环的结果,其治疗即是及时阻断此恶性循环,一般并不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对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2013-03-2020-03间收治的26例SMA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诊治方法和效果.结果 26例患儿中,男1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