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注射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清扫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连续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70例(78侧)术中注射纳米碳混悬液(观察组),200例(215侧)未注射(对照组),所有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病理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和对照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分别为475枚和790枚,观察组平均每侧检出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5.50vs.3.00,P0.01),但两组间合并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患者检出淋巴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vs.4.50,P0.05);观察组染色淋巴结转移率低于未染色淋巴结(21.67%vs.39.15%,χ2=17.250,P0.01)。结论:纳米碳可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央区淋巴结检出数量,但对于合并淋巴细胞甲状腺炎患者可能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最重要的临床特点之一。近年来,PTC的诊疗方法愈加精细,而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的诊疗方法势必与单灶的PTC有所区别。目前,国内外学者对MPTC的研究尚不详尽。笔者从发病起源、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MPTC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被随机纳入对照组(20例)和纳米碳组(20例)。纳米碳组在患侧腺叶切除前给予纳米碳标记,手术均按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进行,由同一手术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统计中央区淋巴结获取数目,误切甲状旁腺例数,术后低血钙发生率,喉返神经损伤率。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采取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百分率表示,结果采取χ2检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当P0.05时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获取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8±1.5)枚比(4±0.9)枚],P0.05;误切甲状旁腺对照组5例(25%),纳米碳0例(0)。两组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发生,一过性低钙血症对照组3例(15%),纳米碳组0例(0)(P0.05)。结论通过纳米碳混悬液进行术中淋巴结染色,可以显著增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并有助于辨认和保护甲状旁腺,降低淋巴结清扫可能带来的甲状旁腺误切除和术后低血钙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治疗的6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未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照组)32例,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示踪组)36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和(或)对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示踪组分别清扫中央区淋巴结205枚和324枚。其中,对照组手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6.41±1.56)枚/例,示踪组为(8.99±2.24)枚/例,多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6%(13/32),与示踪组(47.2%,17/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但示踪组喉返神经内侧区的淋巴结转移率(38.9%,14/36)高于对照组(12.5%,4/32),P=0.029。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一过性低血钙发生率及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均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明显提高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同时不增加(或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是目前微创手术的新趋势,该系统在甲状腺手术上的应用目前也正在开展过程中.笔者对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器械、操作进行介绍,并且与传统手术及腔镜手术进行比较,希望提供甲状腺手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术前检出率的不断增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笔者综述PTMC相关研究的进展及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特点、临床征象、诊断方法及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液注射对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及对甲状旁腺负显染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70例为纳米碳混悬液注射组(试验组),214例为常规手术组(对照组)。所有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841、2828枚;试验组总淋巴结检出率优于对照组(Z=-4.112,P<0.01)。总转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481、754枚;总转移淋巴结检出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Z=-2.457,P=0.014)。试验组Ⅵ区检出的淋巴结及转移淋巴结数检出率优于对照组(Z=-3.819, P<0.01)。试验组中央区清扫组织中检出甲状旁腺比例为25.7%,低于对照组39.7%(Z=-2.521,P=0.012)。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可被用作示踪剂增加甲状腺癌手术的总淋巴结检出数目,同时是一种创伤小的可保护甲状旁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腔镜手术中区分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组织并有效避免手术中甲状旁腺及其血管意外伤害的方法非常重要。本研究探讨改良小切口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收治280例PTC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0例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小切口组)、另140例患者采用传统常规开放手术治疗(传统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指标、手术前后患者甲状旁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及手术并发症率。 结果:小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4、12、24 h,小切口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P<0.05)。术前小切口组和传统组的血清PTH、血钙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小切口组患者的血清PTH、血钙浓度高于传统组(P<0.05)。术前,小切口组和传统组的TNF-α、IL-10、CRP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4 h,小切口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10测定值均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小切口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3.57% vs. 11.43%,P<0.05)。 结论: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PTC患者较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对甲状旁腺功能及炎症反应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的应用,对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效果、术后短期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行全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112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纳米碳分为纳米碳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对比分析两组检出淋巴结数量、转移情况及术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结果 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检出中央区淋巴结的总数分别为568枚和504枚,无统计学差异(P=0.508);转移淋巴结数分别为240枚和222枚,无统计学差异(P=0.965)。纳米碳组中黑染的淋巴结转移率(21.2%)明显低于未被染色的淋巴结(59.1%),有统计学差异(P=0.000)。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平均Tg值中位数分别为0.43 ng/mL和0.19 ng/mL,无统计学差异(P=0.401)。结论 尚不能认为术中使用纳米碳可以显著增加中央区淋巴结检出数量,未被染色的淋巴结恶性概率比黑染的淋巴结大,纳米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短期肿瘤指标尚无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完全内镜甲状腺手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Gagner报道了世界首例经颈充气内镜进行的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这是首次将内镜(或称腔镜)技术应用于颈部手术。1997年Huscher等日首先报道内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均获得了一定美容效果。国内也于2001年开始施行内镜甲状腺切除术。随着内镜技术不断提高、器械不断改良,目前内镜甲状腺手术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渐减少,美容效果有所提升,甚至可达到“完全无疤”。完全内镜甲状腺手术可分为锁骨上、锁骨下、胸前壁或胸乳、腋窝途径,甚至经耳后和经口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在腔镜下甲状腺癌手术淋巴结清扫及甲状旁腺保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26例行腔镜手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亚甲蓝组(41例)以及纳米炭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后两组术中分别注射相应示踪剂。统计各组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的检获数目及甲状旁腺的误切情况,并对亚甲蓝组与纳米炭组染色与未染色的淋巴结行病理检查。结果:注射示踪剂的两组均未出现过敏反应。纳米炭组检获的淋巴结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5.164,P0.05)及亚甲蓝组(t=4.763,P0.05),且纳米炭组微小淋巴结(2 mm)的检获率要高于亚甲蓝组(29.3% vs.13.2%;χ~2=18.231,P0.05),而对照组未检获微小淋巴结。3组的淋巴结癌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纳米炭组的癌转移淋巴结染色率要高于亚甲蓝组(92.2% vs.78.8%;χ~2=5.605,P0.05)。对照组发现甲状旁腺18枚,而使用染色剂的两组均未出现甲状旁腺误切。结论:纳米炭在淋巴结趋向性以及示踪效果方面都要优于亚甲蓝,可以帮助术者进行更加彻底的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此外,对甲状旁腺也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全乳晕入路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微灶癌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甲状腺微灶癌患者行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与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50例,其中行全乳晕入路21例(全乳晕组),胸乳区入路29例(胸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全乳晕组与胸乳组比较,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5.90枚vs.6.07枚)、手术时间(99.95 min vs.99.17 min)、术中出血量(23.81 m L vs.28.21 m L)、住院时间(5.19 d vs.6.07 d)、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乳晕组患者对手术切口满意度明显高于胸乳组(8.81vs.6.59,P0.0001)。结论: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在治疗甲状腺微灶癌方面疗效相当,全乳晕入路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与131Ⅰ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年半内收治的39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行甲状腺全切除+中央组淋巴结清扫(A组),甲状腺全切除+术后131Ⅰ治疗(B组)和单纯甲状腺全切除术(C组).结果: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组(A组)与非清扫组(B+C组)各种术后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131I治疗后放射病发生率为51.5%.3组术后5年复发率与转移率比较,A组中央区复发率分别为0,明显低于B组(7.7%)和C组(13.8%)(均P<0.05);A,B,C组颈侧区转移率及无影像学证据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升高率依次增高(1.5%,6.2%,9.2%;3.1%,7.7%,15.4%),其中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平均住院日最长,住院费用最高,与A,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常规行中央组淋巴清扫有助于降低复发率,且无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131I治疗不能完全代替淋巴结清扫术,且患者并发症、住院日和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镜下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5例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患者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腔镜手术组),60例患者行传统手术(传统手术组),所有患者均至少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的主要各项临床指标及术后美容效果。 结果:15例腔镜手术患者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无术后大量出血患者。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略长于传统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均无术后低钙血症及声音嘶哑并发症,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中央淋巴结清扫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均无复发病例,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瘢痕小且隐蔽,美容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手术组。 结论:腔镜下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安全可行,有良好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副损伤、生存率、复发率等三方面对甲状腺全切术(TT)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PT)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进行对比评价,以期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国内外多个数据库符合入选标准的13个对照临床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入选患者的副损伤、生存率、复发率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TT的喉返神经损伤率高于PT组(OR=1.58,95%CI=1.04~2.42,P=0.03),TT组的甲状旁腺损伤率高于PT组(OR=4.29,95%CI=3.09~5.94,P0.000);两组中短期(20年以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低危患者TT组的复发率低于PT组的复发率(OR=0.42,95%CI=0.32~0.55,P0.000)。结论:不同危险等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实行个体治疗原则,主张对低危患者实行较为保守的手术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HI)作为一种新型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应用于甲状腺癌的示踪剂,目前相关报道较少,尚存在较大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比较MHI和纳米炭两种示踪剂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对淋巴结清扫及甲状旁腺保护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示踪剂选择。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应用MHI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应用纳米炭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Ⅵ区淋巴结示踪数和示踪率,比较两组患者Ⅵ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数目、手术前后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甲状旁腺误切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和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体表注射点是否遗留印记,分析两种示踪剂效果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9例患者,失访7例,最终92例完成试验,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Ⅵ区淋巴结示踪率分别为97.1%(95% CI=95.7~98.5)和96.4%(95% CI=94.9~9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Ⅵ区淋巴结示踪率差值为0.7%(95% CI=1.2%~2.8%),研究组的Ⅵ区淋巴结示踪率非劣于对照组(95% CI下限≥-10%);研究组和对照组Ⅵ区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557枚和630枚(Z=-0.388,P=0.698),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25枚和92枚(Z=-1.443,P=0.149);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d、6个月PTH和血钙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甲状旁腺误切1例,对照组甲状旁腺误切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照组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术后两组均有1例患者遗留体表印记,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研究组患者表示印记已消失,对照组患者仍存留,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 在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中使用MHI可取得和纳米炭混悬注射液相近的淋巴示踪和甲状旁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5月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47例PTM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中,男9例,女38例;年龄(46.3±12.1)岁;病程(12.4±23.7)个月;均行术前超声检查,14例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经FNA确诊PTMC 11例(78.6%);13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3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叶大部切除术,31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14例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15例行中央区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肿瘤病灶平均长径(0.68±0.23)cm;21例(44.7%)为多发病灶,其中14例(29.8%)为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8.3%(14/29),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53.3%(8/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包膜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35)。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不全5例,切口积液1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结论:甲状腺外科医生需熟悉甲状腺癌超声特点,不建议扩大FNA指征。对于术前超声已提示多发结节、术中探查可疑多发结节或存在高危因素者,手术建议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结合术中冷冻病理对确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及指导术后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中喉前淋巴结(DLN)及气管前淋巴结(PLN)联合冷冻病理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术前经细针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并接受首次手术治疗的24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DLN与PLN术中冷冻病理检测,并根据DLN与PLN转移情况选择手术方式。结果:245例患者术中冷冻病理均发现DLN与PLN,淋巴结数目2~11枚,126例(51.43%)发现DLN与PLN转移。术后病检气管旁淋巴结转移165例,侧颈区淋巴结转移62例。76例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全切+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4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0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6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侧颈区清扫。统计分析表明包膜侵犯是DLN与PLN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OR=9.62,P=0.021)。结论:DLN与PLN可作为PTC前哨淋巴结,其转移与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术中行DLN与PLN联合冷冻病理检测有助于选择最佳手术方式,实现对PTC更加精准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