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进行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的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手术前后对患者直肠肛管压力、抑制反射以及容量等指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术后患者的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肛管缩榨压指标较术前变化不明显。术后患者排便的初始欲望、强烈欲望指标较术前均明显降低,直肠抑制反射阳性患者明显减少(检验值分别为:2.473、2.456、12.76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排粪失禁情况与其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吻合口与肛缘之间距离以及进行新辅助化疗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肛门排粪失禁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吻合口与肛缘之间距离低于2 cm、肿瘤距肛缘的距离低于5 cm以及患者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结论影响低位直肠癌患者外科治疗后肛门功能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吻合口与肛缘之间距离低于2 cm、肿瘤距肛缘的距离低于5 cm以及患者进行新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2.
《腹部外科》2012,25(3)
目的 观察术前放化疗对保肛手术比率(保肛率)、局部复发率和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TNM分期为Ⅱ、Ⅲ期中低位直肠癌56例,在术前进行放化疗,放疗结束后6周左右接受手术治疗.另将术前未行放化疗的50例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保肛率、术后局部复发率,并对两组术后肛门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术前放化疗组行保肛手术48例,保肛率85.7%,术后局部复发3例(5.4%);48例保肛手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为81.3%.对照组行保肛手术36例,保肛率为72.0%,术后局部复发6例(12.0%);36例保肛手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1.7%.术前放化疗组保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放化疗组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保肛手术后排便功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放化疗对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确实能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保肛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正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是一种极限保肛术式,该术式是针对肿瘤下缘距离肛缘3~5 cm的低位直肠癌,可使低位直肠癌多获得1~2 cm的远切缘和2~5 mm的环周切缘[1]。目前的腹腔镜ISR手术多数是在腹腔内向肛侧游离进入括约肌间隙直到齿状线水平后,再经肛门切开肛管全层并向头侧进行括约肌间沟的分离,然后采用手工的结肠肛管吻合。本文就ISR手术要领进行探讨。1与ISR有关的低位直肠癌分型与分期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直肠恶性肿瘤手术后为恢复肛门功能,行括约肌部分切除加平滑肌肛管成形原位肛门再造术的效果,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6年1月间8例肿瘤距肛缘3~4 cm的直肠癌患者,行括约肌部分切除加平滑肌肛管成形原位肛门再造术,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括约肌部分切除加平滑肌肛管成形原位肛门再造术,利用平滑肌特性,在低位直肠癌病例行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深层合并切除能确保切缘无癌浸润,保持根治性的同时保留肛门,手术可行且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位直肠癌一般指直肠下1/3部位,或距肛缘≤5~7.5cm的肿瘤.长期以来,经腹会阴根治术(APR)是低位直肠癌最常用的治疗术式,此术式治愈率较高,但需永久性结肠造口,且可导致生殖泌尿功能失常、男性阳萎等并发症.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又不影响根治疗效,近年来人们较多地关注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方法.许多研究表明APR手术的存活率并不优于切缘阴性的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1972~1986年,英国对低位直肠癌采用APR手术的比例由59%降至30%,且未降低存活率和增加局部复发率.1948年Dixon首先提出直肠前切除低位吻合的保肛疗法,此后成为保肛治疗的主要术式.目前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治疗方法有3种:①局部治疗包括冷冻、电灼、肠腔内照射和局部手术切除;②局部切除加辅助治疗(放疗或加化疗);③术前放疗(或加化疗)加局部切除或直肠前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应根据肿瘤部位、浸润深度、肿瘤分期分级、对放(化)疗的反应、病人的体质状况和主观意愿来决定是否保肛以及选择何种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实施经腹ISR治疗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Wexner排粪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经腹ISR患者均完成Wexner评分量表的评估,平均随访时间32.7月,其中83例(86.5%)排粪控制良好(Wexner评分小于10分)。Wexner评分与术后随访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078,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43)、吻合口距肛缘(P=0.001)及新辅助放化疗(P=0.001)与术后肛门失禁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小于2 cm(P=0.020)和新辅助放化疗(P=0.001)是经腹ISR术后排粪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腹ISR术后多数患者肛门功能良好,吻合口距肛缘不足2 cm和新辅助放化疗是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λֱ�����ı�����ʽ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下缘距肛缘 7cm以下或位于直肠下 1 /3段的直肠癌。随着对直肠癌转移规律的认识和吻合技术、吻合器械等的发展,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根治术 (简称保肛根治术 )在低位直肠癌的手术中所占比例已高达80%,成为主流术式。1 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的理论基础对低位直肠癌来说,癌肿远侧肠管切除的安全距离是决定能否保肛的主要因素。近 30年的研究表明,直肠癌通过直接浸润、淋巴管癌栓、小静脉癌栓等途径向远侧肠壁内浸润的发生率为 8% ~24%,浸润范围绝大多数在 1cm以内, 1~2cm者仅 2 7% ~5%,超过 2cm者 0~2 5%。临床资料显示切…  相似文献   

8.
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治疗策略仍为根治性手术。由于解剖结构特殊,低位直肠癌经根治性手术后病理学环周切缘(pathological 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pCRM)阳性率明显高于中上段直肠癌。术前准确分析直肠癌与直肠肛管肌层、括约肌复合体、肛提肌以及周围器官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合理选择手术切面并降低pCRM阳性率。高分辨率磁共振影像(MRI)则已经被应用于判断与pCRM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直肠癌侵犯至内括约肌全层及以上,直肠癌与直肠系膜筋膜或肛提肌间距离1mm,直肠癌下缘与肛缘距离4 cm,直肠癌位于前1/4象限,以及直肠壁外血管侵犯等。如果存在上述危险因素建议行扩大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以避免pCRM阳性的发生。低位直肠癌经根治性手术治疗即意味着器官丢失,对于保肛意愿强烈的病人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新辅助放化疗局部控制能力显著提高,直肠癌原发灶明显退缩,甚至可以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特别是对于低位直肠癌,经新辅助放化疗并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则存在实施非手术治疗的可能。在判断临床完全缓解时,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用MRI判断肿瘤体积变化值,肿瘤再分期,MRI肿瘤退缩分级等被应用于判断cCR。未来的研究将结合形态学及功能学共同应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低位直肠癌术后病理近端切缘距离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7年收治的41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MRI检查显示直肠肿瘤下极至肛缘距离将患者分为低位组(7 cm,210例)和高位组(≥7 cm,200例),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MRI下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上极距近切缘距离、肿瘤下极距远切缘距离以及环周切缘数据,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10例患者中男性259例,女性151例;中位年龄60(52,66)岁;MRI检查结果肿瘤下极距肛缘中位距离6(5,9) cm;术后病理结果肿瘤上极距近切缘中位距离10(7,13) cm,其中5cm占4.6%年龄、性别、切除肠管长度、环周切缘阳性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下极距远切缘距离、肿瘤长径、肿瘤(14/(5/2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高位组中肿瘤(115/200),低位组中肿瘤上极距近切缘距离10 cm病例数占37.1%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直肠癌根治术近切缘不足的病例占比较高,特别是高中位直肠癌患者更易出现近切缘不足的可能,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Kan YF  Liu J  Gao ZG  Qu H  Zheng Y  Yi BQ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9):573-575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PIDCA)联合术前后放疗和化疗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2年6月到2004年10月,对19例患者施行该手术。男性1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岁(41-74岁)。肿瘤分期T,4例、T2 10例、T14例、L1例,肿瘤距离肛缘平均4.4cm(3.5-5.0cm)。经肛门在直视下从距离肿瘤下缘2cm全层切断直肠或肛门内括约肌,通过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向上方游离直肠并与经腹完成的直肠游离汇合切除直肠及其系膜,经肛门行结肠肛管吻合,全部患者均未行预防性结肠或回肠造口。结果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2例(10.5%)。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1例盆腔复发,复发率5.3%。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结论对经过选择的距离肛缘≤5cm的超低位直肠癌结合术前后的盆腔放疗和化疗,PIDCA术是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较理想、安全的术式,有较好根治性治疗效果,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选择条件及影响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适应证选择因素。方法对1996~2004年期间279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直肠肿瘤部位:距肛缘5~10 cm 187例;距肛缘5 cm以内92例。行经腹会阴切除手术(APR)127例;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SPO)152例,其中Dixon术130例,Parks术10例,Bacon术12例。对SPO组与APR组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有无肝转移、大体类型、肿瘤长径、浸润深度、Dukes分期、癌肿部位、组织学分化程度、侵犯肠管周径、有无淋巴结及侧方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保留肛门率为54.48%(152/279),低位直肠癌中行SPO 48例,低位直肠癌保肛率52.17%(48/92)。手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81%(19/279)。SPO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5.00±6.87)个月,5年生存率为63.51%;AP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2.23±5.63)个月,5年生存率为52.5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1)。结论中低位直肠癌行ARP或SPO其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低位直肠癌中选择部分病例进行SPO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nCRT)联合腹腔镜手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nCRT联合腹腔镜直肠癌手术141例(新辅助组)和同期进行的直肠癌单纯腹腔镜手术141例(腹腔镜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淋巴清扫数目、切口感染率、吻合口瘘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保肛率、术中出血量、远端切缘阳性率、远端切缘长度、局部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CRT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可以提高保肛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resection,ISR)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18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直径0.8~5.5 cm,下缘距肛缘1.9~4.5 cm)行腹腔镜TME联合ISR术。病例选择标准:肿瘤下缘距肛门〈5 cm;直肠指诊肿块可以推动;腔内B超、MRI或CT提示无外括约肌受累;无远处转移;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腹部:在腹腔镜下TME法分离直肠及其系膜至肛提肌水平。肛门部:切开肛管黏膜至内外括约肌间隙,沿间隙向盆腔分离,与腹部操作部位会合,移除标本,结肠肛管吻合。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18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80~300 min,平均220 min。术中出血40~160 ml,平均100 ml。手术切缘均阴性。10例未行回肠造口者中发生吻合口漏3例,加行回肠造口术及充分引流后痊愈。全组随访12~4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排便3~10次。术后1年排便次数减为每日1~4次,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根据Kirwan分级,1年后肛门功能Ⅰ级+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选择合适的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没有侵犯外括约肌的早期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是可行的,能体现根治、保肛、微创和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中低位的直肠癌患者推荐保持至少1cm的远端切缘。本研究旨在评估直肠癌保肛术后环周切缘阴性患者更短的远端切缘是否会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一个前瞻性的肿瘤数据库。将1991—2006年间接受保肛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A组(远端切缘小于或等于1cm)、B组(远端切缘大于1cm),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对于远端切缘小于或等于0.5cm的影响进行了同样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是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手术。为促进ISR手术的规范实施, 本文追溯ISR的发展历程, 并参照最新发布的《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讨论制定过程中的投票情况, 对ISR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重要议题进行论述。直肠肛门的ISR相关局部解剖学问题方面, 肛尾韧带和裂孔韧带并非同义词;直肠纵肌发出直肠尿道肌的移行处, 可观察到神经血管束(NVB)的分支分布。ISR适应证及禁忌证方面, Ⅰ期不适合局部切除的低位直肠早癌和Ⅱ~Ⅲ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 肛提肌裂孔以上的肿瘤降期为ycT3NxM0以下、肛提肌裂孔以下降期为ycT2NxM0以下者, 可行ISR。低位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为ISR手术禁忌。对于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特别是前壁肿瘤), 应规范地行新辅助治疗, 同时亦应认识到新辅助放化疗是ISR术后肛门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经肛、经腹以及经腹经肛混合3种ISR入路方式的选择应基于根治性和功能性, 在保证切缘阴性的前提下, 尽量多保留远端健康肠管。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 特别是吻合口并发症的诊治。超过40%的ISR术后患者遭受不同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低位直肠癌机器人腹腔内直视下切断下切缘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探索该术式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2020年5~12月江苏省中医院采用机器人腹腔内直视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保肛治疗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5.7岁。术前患者全部确诊为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2.0~3.5 cm,均未累及肛管。结果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中转开腹及增加操作通道。手术时间平均约29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80 ml。术后2 h,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进少量流食。均在术后1 d拔除导尿管,自行排尿顺畅,无尿潴留表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约1.8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8 d。标本下切缘及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均为阴性,下切缘距肿瘤距离平均1.8 cm。术后3个月肛门指检及肠镜检查吻合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按计划均顺利完成造口还纳。术后患者肛门控便功能良好,无术后局部吻合口周围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及狭窄等并发症。结论低位直肠癌根治行保肛手术,在机器人腹腔内直视下切断下切缘技术行之有效,是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手术的一种有益尝试,临床结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保留肛门功能和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目标。对于距离齿状线小于2cm或距肛缘5cm内的超低位直肠癌,传统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使患者承受永久性造口的痛苦,而内括约肌切除术(ISR)解决了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因切除肛门及永久性造口而导致生活质量较差的问题。本文将对ISR的研究现状、适应症、手术进展及预后等结合现有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患者术前联合放疗化疗与单纯放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联合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对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7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问69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予以新辅助治疗后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单纯予以放疗者40例,放化疗联合者29例.全组患者肿瘤距肛缘3~10(平均5)cm.施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6例,低位前切除术27例,Parks术10例,Hartmann术6例;保肛率53.6%(37/69),其中单纯放疗组为47.5%(19/40),联合放化疗组为62.1%(18/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5,P>0.05).29例患者肿瘤分期降低,其中联合放化疗组降期率58.6%(17/29),单纯放疗组30.0%(1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P<0.05).术后病理显示肿瘤完全消退(CR)7例,其中联合放化疗组4例(13.8%),单纯放疗组3例(7.5%);肿瘤部分缓解(PR)40例,其中联合放化疗组19例(65.5%),单纯放疗组21例(52.5%);无效(NR)22例,其中联合放化疗组6例(20.7%),单纯放疗组16例(40.0%);总有效率(CR加PR)68.1%(47/69),其中联合放化疗组为79.3%(23/29),单纯放疗组为60.0%(24/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9.P>0.05).全组3年无病生存率77.3%.结论 联合放化疗应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在肿瘤降期和缓解率方面优于单纯放疗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应联合应用放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05年6月—2010年5月间行直肠癌根治术且资料完整的5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高位直肠癌(高位组)91例,中位直肠癌(中位组)168例,低位直肠癌(低位组)263例,分析比较3组间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高位组发病年龄最大(64.3岁),肿瘤直径最大(5.1 cm),病理分期最早,5年生存率(63.7%)居中(P0.05);中位组与高位组在发病年龄上相似,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程度、病理分期上,中位组介于高和低位组之间,5年生存率(69.6%)最高(P0.05);与高、中位组相比,低位组发病年龄偏低(60.1岁),肿瘤直径较小,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较晚,3年及5年生存率最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新辅助治疗、Miles手术可以提高低位直肠癌的3年(75.6%,74.1%)及5年生存率(48.8%,53.0%)(P0.05),腹腔镜技术不是低位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部位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存在明显差异,低位直肠癌预后较差。慎重保肛、新辅助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可能会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拖出式Welch法治疗低位直肠癌:2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治疗术式。方法 对28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实施经腹经肛门拖出式Welch法低位切除术。病灶下缘距肛缘6—8cm者20例,8—10cm者8例。Dukes A期8例,B期16例,C期4例,切缘距肿瘤下缘的距离分别是2,3,4cm。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未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2例于术后18个月局部癌复发(7.1%),余26例无癌生存。全组术后平均8—12周排便次数及功能接近正常人。结论 拖出式Welch法直肠癌超低位切除术,在确保癌根治的情况下,保存了肛提肌和肛管内、外括约肌,保存了正常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