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服用桂枝汤后采用不同将息法对发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伤寒论》中记录服用桂枝汤后不同将息法、汗出及转归的条文进行总结,并参考《医宗金鉴》《伤寒论讲义》《注解伤寒论》等相关专著及相关期刊文献,分析将息法与汗出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服用桂枝汤后将息如法则遍身执水执水似有汗而病除;将息不及则汗出不彻,将息太过则大汗出,两者均可致病不愈或变生他证。结论:服用桂枝汤后的正确将息法为每次服用一升,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令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若服用后汗出病瘥则停后服,若不汗可依次更服,并可增至二三剂。  相似文献   

2.
<正> 4、临汗的注意事项欲使疗效圆满,除方剂运用得当外,发汗的具体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现将发汗法简述如下。温覆:凡发汗,必须室内温暖,关闭门窗,根据气候的冷暖,适当地覆盖被褥,不可频频揭视,使其易于汗出。吸粥:桂枝汤是缓汗剂,发汗力轻微,除温覆外,又须吸热粥以助药力。若一服汗不出,可接服二服、三服,乃至二三剂。麻黄汤发汗力猛,勿须啜粥。若服五苓散,则必须多饮暖水以取汗,促使其体内水饮内外分消。汗量:凡发汗,须从容和缓,以遍体湿润,微似有汗,最为适度。若仅局部有汗,即为“汗出不彻”,必不能中病。反之,若汗  相似文献   

3.
粥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饮食之一。它是由谷类食物煮至糜烂而成,故又称“糜粥”。如: 《素问·玉机真脏论》就有“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的载述。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的把啜粥与药物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开创了辨证用粥的先河。谨就仲景粥疗的临证意义略论如下。一、益阴酿汗助药祛邪《素问·评热病论》:“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汗者,精气也”说明汗为阴液,源于水谷化生,谷气盛则精气充,精充而津液足。仲景在应用桂枝汤类发汗剂时,每喜用粥以助药力。如服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栝萎桂枝汤治柔痉,方后注“汗不出,啜热粥发之”  相似文献   

4.
王键旋 《光明中医》2011,26(1):18-19
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5.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使外感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掌握其药效主次与用量多寡的差异,可使之达到解表透邪、消疮退肿、解毒透疹等作用。适用于六淫外袭,邪在肌表;或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包括湿温白(疒咅));以及水肿、痹证、疮疡肿毒初起而有寒热表证者。外感六淫之重者谓之贼风邪气,其闭郁人身阳气不得外卫宣肤充身泽毛,不得若雾露之溉。若不及时疏散外透,则易入里而变生它证。因此,作为宣导疏散外邪为主的汗法,其遣药组方的特点与要求是:一、疗效要快、防其传经;二、除邪务尽,以免变证,所谓“兵贵神速,机园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正是此意。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从选药到服法,都是如此。请看:如桂枝汤,“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若一服汗出病差,  相似文献   

6.
“啜粥法”是古法之一。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小用到米粥之方达三十余首,兹将有关情况论述如下:一、粥的原料:有小麦、大麦、粳米等谷物。如白术散后附“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枳实芍药散”以麦粥下之”。桂枝汤“啜热稀粥”等。二、粥的用量:仲景用之有度。如桂枝汤“啜热稀粥一升余”;大建中汤“可饮粥二升余”;三物白散方服后“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等。  相似文献   

7.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8.
正粥早在先秦时期已被用来治疗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的案例。汉代医圣张仲景于用药治病之外也很重视粥的运用。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中用栝楼桂枝汤治痉,"微取汗,汗不出,食倾啜热粥发",是  相似文献   

9.
“啜粥法”是古法之一。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米粥之方法达三十余首,兹将有关情况论述如下; 一、粥的原料;有小麦、粳米等谷物。如白术散后附“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枳实芍药散“以麦粥下之”桂枝汤“啜热稀粥”等。 二、粥的用量:仲景用之有度。如桂枝汤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利条,“太阳病,项背强nit,无汗恶风,葛根场主之。”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4条主证中皆有无汗(不汗出),三方中皆用麻黄,且38条又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眼之,服之则厥逆,筋仍肉脯,此为逆也”。据此,有人提出“有汗不得用麻黄”。此言差矣。今笔者不揣浅陋,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延利 《国医论坛》2002,17(5):51-52
1 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执水 执水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离 ,病必不除。”句中“似”今人大多认为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作“好像”,此大误矣。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 ,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 ,故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有汗”,则前后矛盾。“似”当是“连续”之义。《广雅·释诂》:“似 ,续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 :“似者 ,《小雅·斯千篇》:似续妣祖。《周颂·良耒吕篇》:以似以续。毛传并云 :‘似 ,嗣也。’”又《广韵·止韵》:“似 ,嗣也。”“嗣”即“连续”之义。“似”有…  相似文献   

12.
微汗法出自《金匮要略.痉湿3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用于治疗外感风湿表实证,亦可治疗历节病,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大发其汗,则风邪虽去,而湿邪留滞,久则化燥伤阴,寒化伤阳。故正确的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微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汗法是仲景《伤寒论》中所用的治法之一 ,应用范围广泛。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汗法的探讨 ,但一般都将微似汗与微汗等同视之 ,将微似汗当作微汗解释为微微发汗 ,发小汗 ,究其曲解的原因 ,几乎都是从病因病机与治则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避“似”字于不释。《尔雅·释黄》中谓 :“似 ,嗣也”。《玉篇》谓 :“嗣 ,续也 ,继也”。根据以上释义 ,“似”字有持续之意 ,含有时间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微汗”是微微发汗 ,发小汗 ,而“微似汗”则除了微微发汗 ,发小汗之意外 ,尚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至于应持续多长时间 ,仲景在桂枝汤煎服法中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4.
1桂枝加附子汤 此为太阳病治疗不当引起的变汪用方;,太阳之治,本当发汗,仲景善用汗法,但特别谨慎,不论表实证之用麻黄汤,还是表虚证的桂枝汤,都反复叮咛要取微似有汗,不町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太阳病,既可能是麻黄证、大青龙汤证过汗,也可能是桂枝证误用麻黄汤而汗漏不止,一“漏”字形容汗出不止历历如绘,似比“如水流漓”更重,盖“如水流漓”犹有止时,“漏”则无休无止之谓,其病机则为甲阳虚不能固密。  相似文献   

15.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该书所载方剂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常用,疗效显著,但因该书写作年代久远,方后有一些名词,使初学者不易理解,笔者根据近来的学习体会整理浅释如下: 1.啜热粥发之:(见栝蒌桂枝汤)指给病人喝热稀饭(小米或大米稀饭)促使汗出。 2.(口父)咀:(见葛根汤等方)咀嚼,指古人在无铁器时代,以口将药物咬碎,便于煎服的一种原始药物炮制方法,现今则以切细或捣碎方法。 3.覆取微似汗:(见葛根汤)覆是盖的意思,覆取微似汗是指服药后用棉被覆盖身体,使身体感到潮湿似微汗出。 4.将息:(见葛根汤)  相似文献   

17.
微汗法是《金匮》风湿病的治疗大法。《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仲景指出,治风湿痹痛“法当汗出而解”,但又特别说明“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即此处的发汗是微微发其汗,与通常的发汗有所不同。“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  相似文献   

18.
张颖  赵家有 《北京中医药》2018,37(8):777-780
六病愈症为微汗、脉静微缓和发烦目瞑衄血为太阳病"愈症",得利、转失气和濈然汗出等为阳明病"愈症",能食不呕、少阳脉小为少阳病"愈症",脉有中气和脾家实下利为太阴病"愈症",手足温、寸微尺浮为少阴病"愈症",脉微浮、欲饮和脉还手足温是厥阴病"愈症"。杂病"愈症"为身痹、如冒状、微汗和汗出为水湿邪等津液代谢失常的"愈症",得利和得下是邪得以出的"愈症"。以证候虚实为基础,辨识"愈症"可指导临证守法、守方,实证时出现"愈症"一般为邪气所致的过性邪气症状,虚证为原有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9.
<正> 【因致衄】语出55条。“衄”即鼻孔出血。此“因致衄”就是太阳伤寒应发汗而不发汗,而发生鼻孔出血。程知曰:“不发汗而致衄,是人营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周禹载曰:“当汗不汗,因而致衄者,必点滴不成流也。”尤在泾曰:“伤寒脉浮紧者,邪气在表,法当汗解,而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医宗金鉴》曰:“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  相似文献   

20.
张洪林  胡宸韶 《山西中医》2011,27(12):56-56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宋版)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喟,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为仲景辨治风寒束表,阳郁烦躁所设。笔者用该方辨治夏日空调病患者1例,效果显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