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判定进展期胃癌胃周淋巴结性质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方法对56例进展期胃癌的胃周淋巴结的直径、形态类型等影像特征进行观察,并与术后病理诊断对照,明确与进展期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生物学行为因素.结果支持以直径9mm作为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的直径标准(P<0.05).多种胃癌生物学行为CT影像特征与癌肿对应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应用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进展期胃癌的胃周淋巴结性质进行判断,手术方式的确定和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癌和胃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 WJ  Lu YC  Liu LZ  Shen JX  Xie CM  Li X  Zhang L 《癌症》2008,27(5):539-543
背景与目的:进展期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在鉴别诊断上较困难,均可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肿块、胃腔狭窄、淋巴结肿大、远处脏器转移等。本研究通过对比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差异,以提高对胃肿瘤,特别是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进展期胃癌和25例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病变大体形态、胃周径侵犯范围、病灶的最大厚度、粘膜是否光整、粘膜皱襞是否增厚、浆膜受侵情况、有无坏死、病变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其他器官受累情况、腹部淋巴结情况。结果:23例(85.2%)胃癌近胃腔表面见"白线"征,门静脉期"白线"区范围较动脉期大;所有胃淋巴瘤患者均未见"白线"征。13例(48.1%)胃癌非"白线"区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所有胃癌患者胃壁侵犯范围均<50%,23例(85.2%)胃淋巴瘤患者胃壁侵犯范围>75%。所有27例(100%)胃癌患者均见胃粘膜溃疡,1例(4%)胃淋巴瘤见胃粘膜溃疡。11例(44.0%)胃淋巴瘤有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8例(32.0%)胃淋巴瘤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所有胃癌患者均未见2个区或以上胃周肿大淋巴结,亦未见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胃癌与胃淋巴瘤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包括有无胃粘膜"白线"征、粘膜溃疡、胃壁侵犯范围、胃周肿大淋巴结分布、有无肾门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等,这些特点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螺旋CT检查对于胃癌可切除性的意义。方法:将术前螺旋CT所显示胃壁厚度,胃周围脂肪间隙及胃周淋巴结影情况与手术中探查情况及手术切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6例胃癌患者中,进行手术切除患者88例,总切除率为91.6%。当CT显示胃壁增厚,胃周脂肪间隙清晰,不论周围是否存在淋巴结影,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当胃周脂肪间隙消失,伴有或不伴有腹水出现时,应考虑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病变缓解情况,考虑二期手术治疗。结论: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对于肿瘤手术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螺旋CT检查对于胃癌可切除性的意义。方法:将术前螺旋CT所显示胃壁厚度,胃周围脂肪间隙及胃周淋巴结影情况与手术中探查情况及手术切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6例胃癌患者中,进行手术切除患者88例,总切除率为91.6%。当CT显示胃壁增厚,胃周脂肪间隙清晰,不论周围是否存在淋巴结影,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当胃周脂肪间隙消失,伴有或不伴有腹水出现时,应考虑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病变缓解情况,考虑二期手术治疗。结论: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对于肿瘤手术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0例胃癌患者,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的病灶大体形态、病灶强化程度及淋巴结CT影像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蕈样型胃癌181例(78.70%),溃疡型胃癌24例(10.42%),息肉型胃癌18例(7.83%),弥漫型胃癌7例(3.05%).胃癌诊断准确率为98.26%.弥漫型胃癌中没有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共占82.35%.CT大体形态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病灶平扫及动脉期CT值各分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及延迟期各分化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化胃癌病灶的CT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明显小于低分化和中低分化腺癌(P<0.05).通过测量淋巴结短径CT共检出≥6 mm淋巴结556枚,≥8 mm淋巴结290枚,≥10 mm淋巴结229枚.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淋巴结平扫及三期增强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中低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病灶的强化程度,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胃腺癌,强化峰值在静脉期和延迟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病变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胃癌螺旋CT征象与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在72例患者中,病理分期判断为T1期15例、T2期20例、T3期15例、T4期22例;螺旋CT对胃癌T分期总的准确性为95.8%,Kappa值为0.943。病理分期判断为N0期25例、N1期31例、N2期16例;螺旋CT对胃癌N分期总的准确性为88.9%,Kappa值为0.832。病理分期判断为M0期57例、M1期15例;螺旋CT对胃癌M分期总的准确性为94.4%,Kappa值为0.872。胃癌螺旋CT TNM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都好。结论螺旋CT征象在胃癌的术前诊断应用能有效评价患者的TNM分期状况,可反映病变危险度,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跃生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04-1406
目的:研究近侧胃癌(PGC)侵犯胃裸区(GBA)的术前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PGC病人的CT、B超及病理等临床资料,并经手术证实是PGC侵犯GBA,观察其术前影像特征,分析其解剖基础。结果:37例CT及B超表现为肿瘤侵犯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左膈肌脚或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结论:PGC侵犯GBA术前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订及术中癌灶的完整切除、相关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改善PGC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幽门下淋巴结肿大的超声扫查方法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以胰颈为定位标记物,常规寻找其前上方有无肿块,对该部位探及肿块的74例患者,结合胃镜,手术,病理及临床其它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诊断为胃癌65例,胃溃疡7例,术中及病理检查确认胰颈前上方肿块系肿大的胃幽门下淋巴结。胃镜检查未见病灶的2例患者,伴其它区域淋巴结肿大,抗结核治疗后胰颈前止方肿块逐渐消失。结论 胃幽门下淋巴结的超声扫查简单易行,可为胃癌,尤其是胃窦癌的临床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 46例进展期胃癌在低张、充盈状态下 ,进行CT分期并与手术对照。 46例胃癌CT扫描准确率为 91.30 % ,对胃周围实质性器官浸润情况有较高敏感性 ;术中摘除淋巴结 67枚 (CT显示 5 6枚 ) ,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 49枚 (CT显示 41枚 ) ,CT诊断准确率 70 % ( 14 2 0 ) ,直径≤ 0 .5cm者准确率 5 0 % ,直径≥ 1.0cm者准确率 10 0 % ,漏误诊率为5 0 % ( 14 2 8)。N2 站淋巴结敏感性最低为 35 .71% ,N3、N4 站淋巴结敏感性较高 ,分别为 5 4.5 4%、85 .72 %。研究结果提示 ,进展期胃癌术前CT扫描分期对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在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孤立淋巴结转移患者75例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中,68例淋巴结转移位于胃周(N1)。另有7例患者淋巴结跳跃转移至N2~N3站,CT对孤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T分期、N分期及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3-3%、78.7%和90%。[结论]并非每个前哨淋巴结都位于胃周原发病灶附近。CT在孤立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TNM分期上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探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参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确诊为胃癌的患者,术前利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出胃周围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从淋巴结短径、淋巴结CT值、淋巴结短长径比值、门静脉期与平扫期CT值之差等参数分析确定对判断淋巴结转移有价值的指标。结果:淋巴结门脉期CT值≥65 Hu、淋巴结短径≥6 mm、淋巴结短长径比≥0.6、淋巴结门静脉期与平扫期CT值差≥35 Hu,以上4项中有两项符合要求判断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50%,有三项符合要求判断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75%。结论: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综合应用淋巴结的各项指标参数,可以对胃癌胃周围淋巴结是否转移作出比较可靠的判断,为术前制定合理的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准确性,并探讨影像学与病理学的内在联系。方法对46例胃癌病人行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1)螺旋 CT 诊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4.8%、87.0%和100%。(2)螺旋 CT 征象中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站数和远处转移均与病理 TNM 分期密切卡相磁(P<0.05)。结论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胃癌病理特征,是诊断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分别依据CT及DWMRI确定胸部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寻找更为合理准确的淋巴结勾画方法及界值。方法 2012—2013年共入组43例胸部肿瘤患者(食管癌35例、NSCLC 8例),术前1周完善胸腹强化CT及DWMRI检查,分别依据CT及DWIMR图像确定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统计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两种图像结果行χ2检验。结果 CT图像与DW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57.1%、96.3%、93.8%、50.0%、97.2%、53.4%和60.0%、98.9%、96.5%、77.8%、97.4%、58.9%,DWMRI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优于CT (P=0.005、0.038、0.022)。依据CT诊断的40个淋巴结中20个为假阳性,其中15个(75%)可经DWMRI信息纠正。CT诊断假阴性淋巴结15个,其中3个(20%)可经DWMRI得以分辩。全组35个癌性淋巴结中5个影像学未见明确肿大,余30个中有13个短径<1.0 cm (43.3%)。结论 依据CT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局限性明显,单以短径≥1.0 cm作为靶区勾画标准可能会漏照较多癌性淋巴结。DWMRI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优于CT,可有效排除非癌性肿大淋巴结并分辨部分小的转移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和部位,探讨胃癌术后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162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复发转移均经超声、CT或MRI检查进行诊断,34例腹腔积液中有15例经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细胞病理学证实,31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 162例中63例为多部位复发转移,其中腹腔淋巴结转移76例(46.9 %),腹膜转移34例(21.0 %),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31例(19.1 %),肝脏转移31例(19.1 %),其他部位发生率均<10 %。在7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7例(48.7 %),胰周淋巴结转移24例(31.6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5例(19.7 %);其中97例原发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56例(57.7 %),48例原发于胃体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9例(60.4 %),胃窦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64.7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主要发生在残胃和(或)吻合口、腹腔淋巴结及腹腔、盆腔的种植转移, 腹腔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远处转移的部位主要为肝、肺、脑、椎骨、颈部及纵隔淋巴结等。胃癌术后的治疗应以预防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主,进行全身化疗、腹腔灌注化疗及联合局部区域的放疗。预防性放疗的范围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  相似文献   

15.
18FDG PET-CT检测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18FDG PET-CT对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食管癌患者30例,术前1周内行^18EDG PET-CT检查及CT增强扫描.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CT与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准确性的差异.结果术后病理原发灶均为鳞状细胞癌,2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共切取淋巴结243个,病理确定的转移淋巴结49个,平均直径1.4 cm(0.3~2.8 cm).CT确定的转移淋巴结26个,平均直径1.7 cm(1.1~2.8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8%和96.9%,阳性预测值76.9%,阴性预测值86.6%,准确性85.6%.18FDG PET-CT确定淋巴结转移63个,平均直径1.5cm(0.8~2.8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9%和91.2%,阳性预测值73.0%,阴性预测值98.3%,准确性91.9%.18FDG PET-CT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均高于CT(P<0.001、0.001、0.05).结论18FDGPET-CT是检测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用工具,可指导手术剖胸径路的选择、优化适形放疗计划,临床应用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胃癌可切除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诊治的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128层螺旋CT检查,评估胃癌可切除性并记录影像学特征。结果在120例患者中,螺旋CT诊断为Ⅰ期66例、Ⅱ期24例、Ⅲ期18例、Ⅳ期12例,与病理分期有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5.0%。CT评价胃癌可切除68例,实际采用手术切除治疗65例,CT对胃癌可切除状况的评估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98.1%。全胃切除35例,胃部分切除30例,都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28层螺旋CT在胃癌中的应用可准确判断临床分期,具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指导与评估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78例,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并进行常规CT扫描与增强CT灌注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60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76.9%。无转移淋巴结组的肿瘤直径为(0.54±0.11)cm,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为(0.87±0.12)c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CT扫描,图像无伪影,靶平面保持良好。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S与BV值都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经过CT判定为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与手术病理判定对比,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4.4%。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能获得更好的肿瘤血液动力学信息,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对胃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莉 《肿瘤研究与临床》2009,22(10):337-338
目的 探讨胃癌分期中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超声诊断,并与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对胃癌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0.6%,其中T1、T2、T3、T4各期判断符合率分别为66.7%、60.0%、88.9%、80.0%;超声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83.8%.结论 超声对胃癌术前分期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部位及规律,为术后预防性放疗靶区设计寻找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近8年来130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和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影像学临床诊断.其腹水28例中10例有细胞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组织病理学证实,27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活检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结果 130例中多部位复发和转移53例,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27例,腹膜转移28例,肝脏转移22例,胰腺转移9例,腹腔淋巴结转移60例,腹壁切口和引流口转移8例,盆腔种植5例,肺转移6例,脑转移5例,骨(主要为椎体)转移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9例,其他少见转移8例.6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5例,胰周淋巴结转移16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9例.77例原发胃底或贲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33例,40例原发胃体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0例,13例原发胃窦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7例.结论 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部位主要发生在残胃或吻合口、腹膜、肝脏及腹腔淋巴结,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因此胃癌术后预防性放疗应包括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部,放射野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并且须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癌分期中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超声诊断,并与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对胃癌分期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0.6%,其中T1、T2、T3、T4各期判断符合率分别为66.7%、60.0%、88.9%、80.0%;超声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83.8%.结论 超声对胃癌术前分期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