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芳琴 《陕西中医》2011,32(9):1140-1140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消痞汤加减治疗痞满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痞满证患者予健脾疏肝消痞汤加减治疗后,评定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为89.47%。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健脾疏肝、益气消痞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徐景藩 《中医杂志》1992,33(8):8-10
本文专论叶桂、张聿青两宗家治痞证的学术思想,就痞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以及立法用药等方面作了精要、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证44例一得谢辅弼重庆市中医院(630011)主题词痞满/中医药疗法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温清并用1991~1993年间,笔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44例痞证,兹述治疗情况及体会于下。1一般资料44例痞证中,男16例,女28例,年龄在...  相似文献   

4.
刘永 《世界中医药》2011,6(3):248-250
痞满是以自觉心下痞塞不通,胸膈满闷,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为心下痞及胸痞等。《素问·阴阳别论篇》即有"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的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又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伤寒论》则明确提出"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类别,为后世治疗该病证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5.
《周易》64卦之否卦,乃“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否”乃闭塞之义。中医痞证取否卦之象,仲景论痞证以通天地之道,制方以尽神明之妙,五泻心汤为后学治痞之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组方分析、类方发微及配伍规律等方面阐述<金匮要略>枳术汤及其类方与痞满证治的关系,并探讨枳实、白术配伍治痞之规律,以冀为临床辨治痞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拟宁心消痞方治疗心血管疾病兼有痞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心痞证含义心血管病不少伴有胃脘部胀满不适、早饱、恶心等痞满证侯,同时一些痞证常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血管病症状,故将其称为"心痞证"。前者以心血管疾病为主,以痞满为次,属于"心痞证I型";后者以痞满为主,以心血管病症状为次,属于"心痞证Ⅱ型"。  相似文献   

8.
痞满辨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满辨治举隅吴永林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痞满/中医药疗法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不痛,外无胀形而言。仲景《伤寒论》明确指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就临床所见,痞满证以慢性胃炎为多,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也有记载。其主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药: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主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而形成的痞证。临床用其治疗消化系统多种疾患,有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痞证探析     
成冬生  高风琴 《陕西中医》1998,19(4):159-161
阐明《伤寒论》痞证的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古人对此证的认识,并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其分为热实痞证、虚寒痞证、邪实正虚痞证及其它痞证四个证型论治,灵活运用《伤寒论》五个泻心汤,临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消痞方对化疗后痞满证大鼠胃排空率及Cajal间质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化疗所致痞满证机制。[方法]以Wistar大鼠(60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消痞方高剂量组、消痞方中剂量组、消痞方低剂量组,每组10只大鼠。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采用尾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建立大鼠脾虚证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消痞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100%、150%、200%的煎剂灌胃,西药组给予西沙必利灌胃,共给药7 d。观察各组大鼠日进食量改变,检测胃排空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胃起搏区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形态特征和数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日进食量及胃排空率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ICC数量减少,结构破坏,细胞器减少,与神经末梢及平滑肌细胞之间连接破坏。消痞方高剂量组大鼠进食量及胃排空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新生增多。西药组大鼠进食量及胃排空也可见增加,但部分ICC结构仍可见破坏。消痞方低剂量及中剂量组较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C结构的影响可能是消痞方治疗化疗后痞满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出自于李杲《兰室秘藏》,药物组成:枳实、厚朴、黄连、半夏、干姜、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麦芽十味药,本方包含枳术汤、半夏泻心汤和四君子汤。原书载其用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此证以虚痞气滞为特征,故用辛温之枳实行气消痞为主药,配合辛苦性温之厚朴下气除满以增强其行气消痞之功;  相似文献   

13.
王玉明  陈瑞 《河南中医》1994,14(5):271-273
笔者认为痞,满,燥,实分别概括了三个承气汤证的病因,病机,病性,证状表现的某一个方面,并不同代提指四组特定的证状表现,也不是概括了三证的四个相应的病机与证表现。笔者指出“燥”概括了三证邪热内盛,伤津化燥,胃肠津亏的共同病因:“实”概括了三证的“有形之邪内结”的共同病性;“痞”概括了三证燥实内结,胃肠气机阻滞,腑气不通的共同病机;“满”概括了三证腹满,不大便的共同证状表现。不能用“燥实证”,“痞满证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五泻心汤方证辨析的三个要点:其一,痞之病位在胃,泻胃热是五泻心汤均具有的功效;其二,按之心下软与硬,并非辨痞证虚实的依据,而是辨邪之无形与有形的依据;其三,脾虚邪陷湿阻之痞,以甘补脾,非但无致满之嫌,且具消痞之功。  相似文献   

15.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16.
<正>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胃痞证8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痞或称痞满,是指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我科自1998年以来对胃痞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资料较完整的86例患者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6例均系本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门诊72例,住院14例;男53例,女3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者20天,最长者5年。全部病例均因胃脘痞塞满闷而就诊,经胃镜检查后诊断浅表性胃炎52例,萎缩性胃炎1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6例。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辨证分型治疗,部分病例结合胃镜检查所见进行微观辨证。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如下所述。2.1肝郁气滞…  相似文献   

18.
总结沈舒文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胃病经验,认为本方经过3个历史时期的衍化,其功效由原来的寒热并调、开结除痞扩展到清热祛湿,开结消痞;清热涤痰,宽胸除痞;清热利湿,和胃止泻,其配伍总不离半夏与黄连,临床由方剂的衍化已上升为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和胃除痞治法的体现,证候要素是邪阻中焦,胃失和降。并介绍了不同衍化类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轻瘫、反流性胃管炎等病症中应用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吕利亚 《陕西中医》2011,32(9):1141-114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消痞除满类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枳壳、厚朴)治疗本病例4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3.48%。结论:本方具有辛开苦降、开结除满消痞之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艺 《北京中医药》2008,27(5):342-344
痞满证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而不痛的证候,主要见于消化系统多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王宝玉老师是北京市第三批师承指导专家,从医3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肺系病、脑病及内科杂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对痞满证的诊治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王老师治疗痞满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