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对氯胺酮导致幼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组,氯胺酮+PDE-4抑制剂组,氯胺酮+PDE-4抑制剂溶媒组,各组10只,其中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氯胺酮组注射70mg/kg氯胺酮,氯胺酮+PDE-4抑制剂组注射70mg/kg氯胺酮和0.5mg/kg Ro20-1724,氯胺酮+PDE-4抑制剂溶媒组注射70mg/kg氯胺酮和0.1%乙醇,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试大鼠行为学,Western blot检测海马CA1区EGFR、CREB和BDNF蛋白水平。结果氯胺酮+PDE-4抑制剂组第2d、第3d和第4d逃避潜伏期分别为44.72±4.10s、33.82±4.10s和24.10±3.81s,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和氯胺酮+PDE-5抑制剂溶媒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PDE-4抑制剂组穿越平台次数为6.00±1.02次,明显高于氯胺酮组和氯胺酮+PDE-5抑制剂溶媒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PDE-4抑制剂组海马CA1区EGFR、CREB和BDN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1±0.100、0.370±0.081和0.418±0.092,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和氯胺酮+PDE-5抑制剂溶媒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E-4抑制剂可改善氯胺酮导致的幼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可能与其影响大鼠海马CA1区EGFR、CREB和BDN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氯胺酮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表面黏附分子CR3表达水平和中性粒细胞(PMN)内炎症介质cAMP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体外循环(CPB)下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氯胺酮Ⅰ组、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n=15),体外循环前10 min经颈内静脉分别给以生理盐水(对照组)、氯胺酮Ⅰ组(0.1 mg/kg)、氯胺酮Ⅱ组(0.5 mg/kg)和氯胺酮Ⅲ组(1.0 mg/kg),并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即刻(T1)、体外循环开始前1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3)、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4)不同时点从颈内静脉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B3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AMP和cGMP浓度,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T1,T2时点各组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各氯胺酮试验组患者外周血CR3表达均降低(P<0.05),其中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水平更低于氯胺酮Ⅰ组(P<0.05).T3,T4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相比,氯胺酮Ⅱ和氯胺酮Ⅲ组患者外周血PMN内cAMP浓度均增高(P<0.05).T3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相比,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患者外周血PMN内cGMP浓度均降低(P<0.05).T4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患者相比,氯胺酮Ⅱ和氯胺酮Ⅲ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P<0.05).氯胺酮Ⅲ组比其他各组术后使用更少的血管活性药(P<0.05).结论 氯胺酮可一定程度地降低CPB患者外周血CR3的表达水平和PMN内cAMP、cGMP的浓度,从而减轻CPB时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盐酸氯胺酮与盐酸氯胺酮复合枸橼酸芬太尼对SD大鼠麻醉的效果。方法先对大鼠进行基础麻醉后,实验组术中静脉输注盐酸氯胺酮+枸橼酸芬太尼,对照组术中只输注盐酸氯胺酮。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大鼠实验中盐酸氯胺酮复合枸橼酸芬太尼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输注盐酸氯胺酮,值得在动物麻醉领域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对上腹部手术后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氯胺酮1组切皮前5 min静脉滴注氯胺酮0.15 mg/kg,后持续泵注氯胺酮0.2 mg/(kg.h)至手术结束;氯胺酮2组切皮前5 min静脉滴注氯胺酮0.3 mg/kg,后持续泵注氯胺酮0.4 mg/(kg.h)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相应静脉滴注和泵注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6(T1)、12(T2)、24(T3)、48(T4)、72 h(T5)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氯胺酮1组和氯胺酮2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氯胺酮1组和氯胺酮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除氯胺酮禁忌证,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给予低剂量氯胺酮,能改善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具有超前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疼痛控制:氯胺酮-低剂量的氯胺酮可减轻某些疼痛【英】/Chris Pasero…//美国护理杂志.-2005,105(4).-60~61氯胺酮于1962年合成,1970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人类和兽医学。当氯胺酮被作为一种独立的麻醉剂应用时,它不仅允许病人保持清醒和有反应状态,而且可产生显著的止痛效应,后者是它与其它麻醉剂区分的一个特征。氯胺酮的优点还包括在低剂量应用时,它极少产生呼吸抑制,不抑制心血管功能,不减少肝脏的血流,也不抑制肠功能。如今应用低剂量的氯胺酮治疗某些疼痛状况正盛行和被推广。文内从氯胺酮的药理学原理,氯胺酮在急性疼痛…  相似文献   

6.
崔德龙  崔德胜 《疼痛》1999,7(4):150-151
关于氯胺酮的局部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甚多,亦有许多硬膜外应用氯胺酮镇痛的报道。本旨在研究硬膜外氯胺酮的镇痛效果,减少并发症与用量,保证术后镇痛效果。目的是探讨硬膜外氯胺酮的最佳剂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用药在小儿疝气手术中效果。方法:50例患儿随机分成氯胺酮复合地西泮组(KD组)和氯胺酮加异丙酚和芬太尼组(KPF组),观察HR、MAP、SpO2及苏醒时间、并发症及氯胺酮用量。结果:KD组切皮、结扎疝囊HR、MBP明显升高。苏醒时间KFD组显著少于KD组,氯胺酮用量KD组明显多于KPF组。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芬太尼麻醉平稳,苏醒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到2010年2月于我院进行手术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37例使用氯胺酮单独麻醉,联合组43例采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苏醒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组术前和术后HR和RR变化优于氯胺酮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低于氯胺酮组的2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患儿苏醒时间短于氯胺酮组,两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效果优于单一的氯胺酮麻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氯胺酮麻醉是目前小儿普通外科手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我院近年来共做小儿氯胺酮麻醉137例,无一例因术后护理问题发生意外。根据氯胺酮的副作用及手术后常见的临床表现,本文着重讨论小儿氯胺酮麻醉术后的观察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择期A SAⅠ-Ⅱ级的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K)、瑞芬太尼-氯胺酮(KT)两组各30例。K组术中根据患儿对手术刺激是否有体动反应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KT组应用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结果:两组术中心率、躁动、精神症状、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瑞芬太尼、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儿术前肌注氯胺酮与经鼻滴注氯胺酮的镇静效果、安全性以及患儿接受率.[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肌注氯胺酮及经鼻滴注氯胺酮两组各60例,于用药后25min与家人分离;35 min时进行浅静脉穿刺,同时监测患儿脉搏(P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肌注氯胺酮与经鼻滴注氯胺酮均可达到满意镇静效果,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且安全可靠,但经鼻滴注组患儿接受率明显高于肌注氯胺酮(P<0.01).[结论]经鼻滴注氯胺酮作为小儿术前给药,镇静效果满意,而且经鼻滴注给药方式更易为患儿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对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东莨菪碱组、氯胺酮组、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组织水含量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 h,后肢运动功能东莨菪碱+氯胺酮组优于对照组(t=5.36,P<0.05),脊髓水含量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比对照组减少10.5%(t=4 01,P<0.01),组织学改变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最轻,对照组最严重.阻断中及开放2 h东莨菪碱+氯胺酮组SCBF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东莨菪碱和氯胺酮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麻醉在小儿中小手术中对呼吸循环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30例中小手术患儿分成两组:异丙酚-氯胺酮(PK)组15例,术中异丙酚4~6mg/(kg.h)与氯胺酮2~3mg/(kg.h)混合液持续静脉泵入;氯胺酮(K)组15例,术中氯胺酮1~2mg/(kg.h)间断静脉注射。结果术中PK组循环功能较K组稳定,术中发生肢体不自主运动及眼球震颤较K组少;PK组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恢复时间与K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能使小儿中小手术麻醉更平稳、术后苏醒更快,更适合于小儿中小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是唯一一种兼有意识消失、镇痛和遗忘作用的麻醉药物,但不良反应限制其临床应用。右旋氯胺酮是氯胺酮的旋光异构体,与氯胺酮相比,具有效价高、受体亲和力强、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且药物动力学可控,已在欧美等国家广泛使用,在我国临床应用的报道较少。本文就右旋氯胺酮的药理机制、药物动力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儿童手术,镇痛作用强,诱导迅速,可保留自主呼吸。其代谢产物去甲氯胺酮仍具有镇痛作用,对病儿术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止痛作用。但氯胺酮不抑制咽喉反射,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甚至诱发喉痉挛而出现意外。氯胺酮可引起骨骼肌不协调收缩,肌张力亢进,烦躁、谵语等精神运动性反应。为了提高手术室护士对氯胺酮的认识和其麻醉意外情况下的配合能力,现将我院62例儿童手术应用氯胺酮静脉麻醉的巡回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氯胺酮可以诱导c-fos在扣带回表达,并产生精神副作用,观察异氟醚对氯胺酮诱导大鼠扣带回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异氟醚组、氯胺酮组和异氟醚+氯胺酮I、Ⅱ组,每组3只。异氟醚组吸入体积分数为0.02的异氟醚1h。异氟醚+氯胺酮I组、Ⅱ组分别吸入体积分数为0.01或0.02的异氟醚5min后,腹腔注射100mg/kg氯胺酮,继续吸入异氟醚1h。对照组、氯胺酮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mg/Kg氯胺酮。取脑,冰冻切片,进行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实验大鼠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异氟醚组切片扣带回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神经元少见,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氯胺酮组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神经元为126±23,显著大于对照组和异氟醚组(P<0.01)。③异氟醚+氯胺酮I组、Ⅱ组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神经元分别为54±8,11±4,显著小于氯胺酮组(P<0.01),而且Ⅱ组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神经元数显著小于I组(P<0.01)。④异氟醚+氯胺酮Ⅱ组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神经元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氟醚能剂量依赖的抑制氯胺酮诱导的c-fos在扣带回的表达,可以减轻或消除氯胺酮的精神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氯胺酮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婴幼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实施婴幼儿上肢手术35例,小剂量氯胺酮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实施小儿上肢手术30例,并记录两组术中用药情况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手术中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低,分泌物增加,术后苏醒延迟。氯胺酮复合臂丛神经阻滞术中SPO2平稳,分泌物少,术后苏醒早。结论小儿上肢手术选用氯胺酮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可减少术中用药,使患儿及时苏醒,降低围术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孕期大鼠接受氯胺酮全身麻醉对其后代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怀孕SD大鼠随机均分成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氯胺酮组怀孕SD大鼠经尾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麻醉2h,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出生后20d和30d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大组所产子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子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结果出生后20d和30d氯胺酮组子鼠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长,出生后30d氯胺酮组子鼠第2次水迷宫试验所测得的逃避潜伏期明显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子鼠海马组织神经元超微结构出现明显异常。结论母体孕期接受氯胺酮全身麻醉对SD大鼠后代学习记忆功能有损害作用,其机制与氯胺酮可引起后代海马区神经元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小儿手术麻醉中,何种用药方式生命体征更平稳,哪种用药方式可以减少氯胺酮的用量,以减轻氯胺酮的不良反应。方法 择期小儿手术60例,手术时间约60rain,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是氯胺酮与曲马多复合用药,B组是氯胺酮与异丙酚复合用药为对照组,每组分别记录氯胺酮用量,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术中肢动情况,术后烦躁、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即氯胺酮与曲马多复合用药组氯胺酮用量小于B组,呼吸抑制明显低于B组,患儿分泌物、烦躁程度、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均少于B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对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东莨菪碱组、氯胺酮组、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组织水含量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h,后肢运动功能东莨菪碱+氯胺酮组优于对照组(t=5.36,P&;lt;0.05),脊髓水含量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比对照组减少10.5%(t=4.01,P&;lt;0.01),组织学改变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最轻,对照组最严重。阻断中及开放2h东莨菪碱+氯胺酮组SCBF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东莨菪碱和氯胺酮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