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中医对IPF发生发展的病机认识 对IP F中医病机的认识,各家不尽相同,但总以气血津液辨证理论为切入点,并以本虚标实立论,但本虚、标实具体所指及其病机阐释角度有异. 目前专家学者多将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认为IP F以肺脾肾之气阴亏虚为本、痰瘀夹邪(寒、热、湿、毒等)为标.  相似文献   

2.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以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等理论为依据,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归纳、综合、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中医的辨证方法大体上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关于辨证,历代医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通过概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性辨证等八种传统辨证方法及其优劣势,以阐明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及现状。通过概述微观辨证、证素辨证、方证辨证、藏象辨证、病机辨证、病证结合辨证等七种现代辨证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以阐明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现代发展。提出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传统"四诊"收集临床资料的过程中形成现代中医"五诊"理论,以获得更全面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准确选择辨证方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书讯     
《中医系统辨证学》一书由雷顺群同志编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将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诸种辨证方法融汇贯通,有  相似文献   

5.
“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就是运用四诊将病人在病因作用下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综合起来,运用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确定病性,并进一步按病因辨证找出病因,用脏腑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方法确定病位,作出诊断的过程。“辨证”的“证”是证候的简称,是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组织、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整体的反应特征,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性、病位、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病名归属和辨证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间质性肺疾病中医病名和辨证施治的相关文献,探讨中医诊治进展。 结果:间质性肺疾病中医可辨为肺痹、肺痿,其病位在肺、在络,涉及脾肝肾等脏,以气虚、阴虚、阳虚为本,气滞、痰浊、痰热、瘀血为标。临床须四诊合参,抓住主要病机特点进行辨病,并综合应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和络病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7.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祖国医学辨证方法的精粹。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基础上,对脏腑疾病所产生的各种表现,通过四诊八纲来辨别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等变化,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它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以及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相互羽翼,相互补充,构成了祖国医学完整的辨证体系。通过参加西学中班的学习,对脏腑辨证中“脏腑”的含义,整体观念及其辨证方法在诊断中的定位作用有了点滴认识,现略抒浅见,望予指正。  相似文献   

8.
<正>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临证的经典著作,直到现在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和治疗。《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纲,《金匮要略》则以脏腑辨证为纲,当然也涉及到气、血、津液、八纲及六淫等的辨证,所以本书第一篇总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名篇,而且有五脏风寒积聚病篇,痰饮病有水在五脏之异,水气病有五脏水之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著《伤寒论》以阐述辨证施治之法,具体地创立了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并孕育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之雏形,为中医临床诊疗确立了千古规范。形成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故历代尊其为医中之圣。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复杂,中医古籍中对心力衰竭无统一的认识。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虚"、"瘀"、"水",其中水指津液代谢障碍,是一个涉及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的病理改变,尤以阳气虚为主要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为阳虚阴盛,以温化为治疗原则。临床上根据心力衰竭津液代谢障碍导致的不同临床症候进行辨证施治,讲究方证对应,常用经方药简而效彰。  相似文献   

11.
Li ZG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2):1388-1392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defense,qi,nutrient and blood aspects is a method developed by Ye Tian-shi,a celeb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physician in the Qing Dynasty,for the treatment of warm disease of external contraction,which is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meridians.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CM,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络病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中医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与研究络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中医络病理论给予了现代医学诠释,提出了新的络病假说,从而部分地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实质性的链接,实现了传统中医药学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接轨.  相似文献   

13.
脑瘫全称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刘绪银主任医师认为脑瘫属中医"脑痿"范畴。由三焦、膜原、腠理、膜络、玄府所构成的膜府系统涩滞则藏腑气化失常,生化不足,血涩为瘀,津停为痰,痰瘀壅塞黏附膜府膜络则膜络涩滞,精气津血输布渗灌障碍,导致上气不足、髓海不充,是脑瘫的重要基础病机。临证分阴虚髓热、气滞痰阻、痰热扰动、脑气郁滞、气虚血瘀、风痰交夹、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髓海空虚等基本证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佐以芳香药、藤枝类药、虫类药,内外合治,以疏达膜府、畅通脑络,促进气血精津上输,以充养脑髓。  相似文献   

14.
失眠之病机与人体气机运行失常,阴阳失交有着密切关系.基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运用顾植山教授"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张晋教授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及针刺疗法相结合,运用"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即辨天时运气、辨人体时期、辨病邪虚实,从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对失眠进行论治.三阴...  相似文献   

15.
依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肛肠疾病辨证的论述,分析其辨证思路。《黄帝内经》关于肛肠疾病的辨证内容,主要涉及五运六气、脏腑传变、经络、内外因、气血、阴阳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辨证思路是其创新点,将肠腹疾患与自身气血阴阳经络以及五运六气、外邪、虫疾等外在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肛肠疾病的辨证思路解析,为临床诊疗肛肠疾病提供较为全面的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创新、完善了《黄帝内经》六经理论,并创造出与《黄帝内经》不同的六经辨证法则.关于六经辨证的理论溯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六经辨证源于《素问·热论》《灵枢·经脉》,一说六经辨证源于《伊尹汤液》.六经辨证理论传承至今,经历了宋代的启蒙期、清初期的崛起期、清中后期的坚守期、近代的复...  相似文献   

17.
刘渡舟教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 ,上溯歧黄之道 ,下逮诸家之说 ,力倡仲景之学 ,博采众长 ,学验俱丰 ,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六经实质论、方证相对论、辨证知机论、古今接轨论、气机论、火热论、水气论、肝胆论等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刘渡舟对《伤寒论》研究的深隧的学术思想内涵 ,以及对伤寒论学说的发展和延伸。刘渡舟教授治学严谨 ,学术上光明坦荡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医德高尚 ,济世救人 ,不分贵贱贫富 ,一律仁心相待。著书立说 ,笔耕不辍 ,倾囊而授 ,成绩翡然 ,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刘渡舟教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 ,上溯歧黄之道 ,下逮诸家之说 ,力倡仲景之学 ,博采众长 ,学验俱丰 ,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六经实质论、方证相对论、辨证知机论、古今接轨论、气机论、火热论、水气论、肝胆论等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刘渡舟对《伤寒论》研究的深隧的学术思想内涵 ,以及对伤寒论学说的发展和延伸。刘渡舟教授治学严谨 ,学术上光明坦荡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医德高尚 ,济世救人 ,不分贵贱贫富 ,一律仁心相待。著书立说 ,笔耕不辍 ,倾囊而授 ,成绩翡然 ,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内经》遗篇《刺法论》《本病论》提出三虚兼“邪鬼”(致病原)致疫说,认为疫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邪鬼”(致病原)干人,其对现代疫病防治的意义在于对当地天地之气交特点、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的把握。对于突发的新型传染病等流行性疾病,当病因或病原体及其致病特点尚未被现代医学认识清楚之前,以中医学的辨天地之气交、六气六经辨证、温病学疫气理论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构建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重构疫病学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