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简称换瓣。生物瓣中心血流,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血栓发生率低,不必终身抗凝,但其寿命问题至今未获得满意解决,多数患者面临二次手术;机械瓣具有较高的耐力和持久性等特性,临床应用广泛,但机械瓣最大的难题是患者必须终身抗凝且潜在易发血栓栓塞和出血的可能,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变。故出院后患者是否能做好自我管理,对提升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总结有关心脏瓣膜病行“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后早期抗凝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结果:有利于病人术后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日数,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4.
机械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最主要的方法,术后患者需终生进行抗凝治疗,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改善抗凝治疗依从性,并提升个人应对能力。本文就自我管理在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现状、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MHVR)是瓣膜病患者最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本文介绍了多位研究者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认识及定义,引出了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分期护理的概念,重点叙述了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房稳定期的护理要点及相关措施,并重点强调抗凝治疗的护理及注意事项,做好相关的出院指导,帮助需终生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续生命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抗凝教育评价环节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抗凝治疗的自我管理效果。方法2007-2010年在我科实行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分两组,两组患者均按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健康教育,实验组建立评价小组,制定评价计划于在院期和出院后的效果评价与强化。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患者抗凝治疗的遵医行为。结果实验组患者抗凝治疗遵医行为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按时按量用药占99%,对照组为8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81,P〈0.01)。实验组治疗期间发生出血2例,对照组发生出血19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结论通过强化评价环节干预,提高了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抗凝自我管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深入分析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过渡期自我管理的真实体验。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分析法,以目的性抽样法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机械瓣膜置换术后6个月内的患者18例,就患者的自我管理体验进行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后整理提炼主题。结果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过渡期主要有以下3个领域的自我管理体验:(1)心理社会领域,包括情绪低落和消极、角色适应不良、缺乏家庭-社会支持;(2)健康行为领域,包括自我护理能力不足、用药依从性降低、失眠和不良生活习惯;(3)环境领域,包括收入限制就医行为、交通不便。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过渡期患者存在自我管理困难,需要家人及社会的关心与支持,更需要医护人员及各级医疗机构的关心与支持,以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病一品"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20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一病一品"护理干预,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一病一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病一品"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心脏机械瓣膜置换(MHVR)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居家延续性护理对策.方法:采用MHVR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对便利抽样的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MHVR术后病人106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MHVR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4.45±0.60)分.不同年龄、居住方式及术后阶段的病人之间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VR术后病人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总体较好,不同年龄、居住状况、出院时间长短对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有影响,年龄较大、独居、出院后半年的机械瓣膜置换术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较差,应为延续性护理中重点关注的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1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抗凝认知、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及抗凝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5例患者中,发生出血的患者为24例(占20.9%),发生栓塞的患者为11例(占9.5%),抗凝认知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是患者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照护者抗凝知识的指导,同时强调社会支持对患者术后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性,降低华法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1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94例)和对照组(91例),干预组术后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培训,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结果此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出血和血栓栓塞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也是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出血的发生率较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高。抗凝强度过高和波动性增大是导致出血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抗凝标准以降低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医师、护士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我国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标准的现状及护理措施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98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待心包、纵隔引流液量〈20mL/h,应用肝素作为桥接抗凝剂300-400U/h静脉泵人,维持APTT在45~50s范围内。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开始口服华发令2.5~5mg,每日根据PT-INR值调整华发令用量,待INR值达到理想值时,停用肝素,微调华发令用量,直至测算出最合适的维持量。结果98例患者术后早期抗凝期间,无栓塞病例,少许轻微出血事件,调整用量后好转,其余患者效果良好。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肝素+华发令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3月至2008年7月我院16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中消化道出血发生在服用华法令后3天~5年,平均147.53±136.71天。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下消化道出血4例;保守治疗11例,内窥镜治疗4例;死亡2例(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病死率12.5%(2/16)。出血组患者术中转流时间(142.73min±49.81min)明显长于对照组(98.27min±39.52min)(P〈0.05),华法令平均用药量(2.46±0.53mg/d)与对照组(2.38±0.69mg/d)无明显差异(P〉0.05),国际标准比值(INR)均值(2.79±0.57))明显大于对照组(1.49±0.58)(P〈0.05)。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停用华法令5~19天,平均13±2天,所有痊愈患者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月内均无栓塞及消化道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1)、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3月内)抗凝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转流时间过长和抗凝强度过大(INR〉2.0),晚期则可能与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2)、消化道出血治疗期间,华法林停用2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膜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我院以口服“华法林”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抗凝强度过高和波动性增大是导致出血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出血和血栓栓塞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护士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明白抗凝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正确地抗凝,以降低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心脏瓣膜术后患者行为的自我管理。方法将168例机械心脏瓣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自我管理教育,而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则行常规健康教育,分别于治疗护理1年后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定,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并应用中文版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OL)。结果治疗护理1年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及SF-36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模式,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康复,达到提高机械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