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受检者进行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均未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图像质量分4级,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分别评价各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每例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50例受检者平均体重指数(BM I)为(25.00±2.58)kg/m2,扫描时平均心率(71.13±9.63)次/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3.31±1.08)mSv,显示了94.76%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秀占79.49%。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的受检者都可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辐射剂量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双源CT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行前瞻性触发序列门控扫描,B组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5次/min(bpm)以下,心率相对规整(波动≤10bpm).管电压根据体重质量指数(BMI)调整:BM1≥25kg/m2,120kV;BMI<25kg/m2,100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74±0.51)分,平均有效剂量为(2.38±0.83) mSv;B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68±0.58)分,平均有效剂量为(9.49±3.38)mSv.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891,P=0.059);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2,P<0.001),降低约75%.结论:双源CT在心率低且稳定的患者中行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扫描方案的改良以控制对比剂剂量,评价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明确该改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手动触发扫描,CTCA扫描注射10~12 s对比剂药量,B组采用循环时间测试扫描,循环时间测试对比剂剂量20 mL ,CTCA扫描注射14 s对比剂药量。比较2组图像质量、对比剂剂量与辐射剂量。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A、B 2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比剂剂量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14 mL ±3.85 mL vs 86.60 mL ±6.21 mL , t=-31.142,P=0.000)。A、B 2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4 mSv vs 5.66 mSv ,t=-1.475,P=0.145)。结论手动触发扫描可以在大幅度减低对比剂剂量的前提下获得可评估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256层 CT 冠状动脉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临床冠心病支架术后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在稳定心率情况下,成像质量将前瞻性心电门控、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病例分2组。图像质量分为优、良、一般、差4等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比2种门控辐射剂量差异。结果161例中,87例(158枚支架)前瞻性心电门控,74例(159枚支架)回顾性心电门控。优秀图像分别为30例(34.5%)、9例(12.2%)(χ2=10.853,P =0.001);良好图像分别为45例(51.7%)、41例(55.4%)(χ2=0.218,P=0.641);一般图像分别为12例(13.8%)、21例(28.4%)(χ2=5.22,P =0.022);较差图像分别为0例(0.0%)、3例(4.0%)(χ2=1.719,P=0.190)。前瞻性和回顾性电门控辐射剂量分别为5.3074 mSv、17.564 mSv(z =-10.919,P =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辐射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辐射低约69.8%。结论在稳定心率情况下,前瞻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优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而且射线剂量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由于16~64层CT的研发与应用使得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由单纯科学研究转变到了临床应用。目前CTCA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与随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及支架置入术后(直径3 mm以上的近端支架)的评估与随访。新近的Meta分析及多中心临床研究均认为CTCA具有较高阳性预测值及极高阴性预测值,更适用于可疑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排查。成本效益分析也显示建立在严格规范适应证与禁忌证的基础上使用CTCA可以大幅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自由心率下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疑诊冠心病的自由心率(心律变异≤5次/分)患者,按心率高低分为A、B、C三组,A组心率<75bpm,B组心率为75~90bpm,C组心率>90bpm;三组均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其中A组中有13例、B组有18例、C组有11例在CTCA检查后一周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计算三组患者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可评价血管节段数/总节段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以CAG为金标准,计算三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A、B、C三组CTCA冠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7.6%(649/664)、96.9%(928/958)、95.2%(660/6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48)、(4.56±0.44)、(4.74±0.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5.98±0.19)、(5.00±0.18)、(4.10±0.1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0%、94.0%、82.4%、95.2%,B组分别为90.5%、94.8%、83.8%、97.1%,C组分别为84.4%、96.70%、90.5%、94.4%。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自由心率患者CTCA均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并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其辐射剂量随心率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率>70次/min 的患者动态容积 CT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18例心率>70次/min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行320容积扫描,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R 波后250~400 ms 多扇区采集,管电压100 kVp,自动管电流调节,对比剂采用碘克沙醇(370 mg I/mL)。记录所有患者的辐射剂量。将冠状动脉分为15个节段,由2名影像科医师测量冠状动脉 CT 值、图像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心律整齐,心率>70次/min 者满足诊断率83.05%。心率>70次/min 组、心率>75次/min、心率>85次/min 组的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4.23±0.72)分,(3.54±1.22)分,(1.87±0.74)分。各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25,P =0.0503)。辐射剂量随心率增加。结论动态容积 CT 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模式,对心率>70次/min 患者行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CTA)检查可以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同期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扫描前心率低于75次/min)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的30例连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和CAG的45例连续患者作为对照.由两名CT医师和两名造影医师分别对CTCA和CAG图像进行评估.记录CTCA的图像质量和X线剂量.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诊断准确性、X线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自适应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100%、97.4%(P=0.86),特异性分别为66.7%、100%(P=0.65);对分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5.9%、91.1%(P=0.46),特异性分别为97.2%、97.0%(P=0.85);对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两者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分别为90.5%、91.2%(P=0.92),特异性分别为98.4%、99.3%(P=0.35).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类似(3.3±0.5与3.2±0.3;P:0.23).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比较,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降低71%的X线剂量[(3.1±1.3)mSv与(10.8±4.6)mSv,P<0.01].结论 在心率低于75次/min、心律稳定的情况下,DS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能获得与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CTCA相同的诊断准确性,图像质量也无差别,而X线剂量却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脏原位移植受者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连续选取47例心脏原位移植受者[男40例,平均年龄(62.1±10.9)岁,平均心率(86.3±14.4)次/min]进行心动周期为35%~  相似文献   

11.
高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高心率患者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双源CT冠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412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增强扫描平均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0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美国AHA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30例患者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115.6±11.8)次/min(101~139次/min),平均屏气时间为(5.7±1.2)s。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收缩期。共评价424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3.9%(398/424),图像质量为2级者占5.0%(21/424),图像质量为3级者占1.2%(5/424)。结论在无需口服倍他乐克准备的情况下,双源CT用于高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价值。方法3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按危险度分为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组。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图像后处理,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35例中,ACS组27例,软斑块19个,中间斑块11个,钙化斑块7个;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中软斑块3个,中间斑块3个,钙化斑块11个,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间斑块和软斑块(尤其是软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程度成显著的正相关;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8处,中度狭窄9处,重度狭窄22处,而钙化斑块:轻度狭窄10处,中度狭窄5处,重度狭窄5处,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间有显著差别。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是一种有效、无创、简便、优良的诊断方法,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51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51例患者[平均心率(77.7±5.8)次/min]均成功完成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干及部分分支,51例患者的166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50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CAG诊断结果相同,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90.4%,100%,94.8%.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 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质量.分别由2名医师采用4级法进行综合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冠脉16段分段法,对各段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估;再根据扫描心率,分成≤65次/min和>65次/min 2组病例,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统计分析此种扫描模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共评价冠脉1 047段,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7.3%,不可评价节段占2.7%;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为99.5%,平均心率>65次/min 组可评价血管节段是89.1%,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例扫描辐射剂量为(1.25±0.45)mSv.结论:使用Flash模式行冠脉CTA扫描图像质量较高;对于心律较整齐患者,影响其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在60%R-R间期采集时,扫描时心率≤65次/min图像质量较心率>65次/min可评价比例明显提高;此种模式较其他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上不同形态的冠状动脉钙化与局部管腔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1例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的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依据冠状动脉长轴和短轴方向上冠状动脉钙化形态对钙化灶进行分类.长轴方向的冠状动脉钙化灶分为:点状钙化,结节状、条状钙化,块状钙化.短轴方向的冠状动脉钙化灶分为:点状钙化、新月形钙化、半月形钙化、满月形钙化、环形钙化.通过CTCA和CAG病灶对病灶的分析,评价不同形态的冠状动脉钙化同局部管腔狭窄的关系.结果 共分析了528个冠状动脉节段钙化灶,其中383个节段(72.5%)为点状钙化,145个节段(27.5%)为非点状钙化.在造成冠状动脉局部管腔重度狭窄(≥75%)的34个非点状钙化(占非点状钙化灶的23.4%)中,从长轴方向上看,结节状钙化、条状钙化及块状钙化分别有4(11.8%)、8(23.5%)、22(64.7%)个;从短轴方向上看,新月形、半月形、满月形及环形钙化节段分别有0(0.0%)、8(23.5%)、18(52.9%)、8(23.5%)个.不同形态的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造成局部管腔重度狭窄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不同形态的钙化斑块造成局部管腔的狭窄程度不同.冠状动脉长轴方向上的条块状钙化和短轴方向上的满月形钙化、环形钙化斑块是造成局部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76例拟冠心病患者,4例冠状动脉支架及搭桥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结果80例中共显示斑块204处,其中硬斑块128处,软斑块96处,尤以左前降支为最多;冠状动脉狭窄共60例,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8例,仍以左前降支为多。心脏肿瘤3例,中纵隔囊肿1例,主动脉夹层3例,真性动脉瘤1例,大血管畸形3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安全、准确、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扫描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86例受试者均行冠状动脉MSCTA,对照分析不同扫描条件下重建图像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并将25例冠心病患者的MSCTA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对照,分析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通畅性,狭窄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评价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照分析不同扫描条件下MSCTA重建图像对冠状动脉的显示结果,以心率控制在60次/min以下、注射流率3.0~3.5 ml/s、注射剂量120~150 ml、延迟22~25 s扫描时冠状动脉显示最佳;(2)以SCA为“金标准”,25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支中,71支MSCTA显示无狭窄,其中68支显示正确;29支显示狭窄的动脉支中,19支显示正确。其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7.2%和65.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4%、87.2%、87.0%。结论MSCTA作为无创性检查,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崎病20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典型川崎病患者15例,其中9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检查均未见异常,5例显示相同(2例左、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巨大动脉瘤伴附壁血栓),1例CT示左、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多发瘤样扩张,B超未见明显异常。非典型川崎病患者5例,其中3例CT和B超冠状动脉检查均显示相同(2例冠状动脉瘤,1例双侧冠状动脉增粗迂曲),2例B超未见异常,CT示冠状动脉均有病变(1例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随访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多模式重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双层螺旋CT(DHCT)血管造影及多模式三维重建 ( 3DR)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6例疑为冠心病 (CAD)患者行DHCT平扫检测冠状动脉钙化 (CAC) ,并作CT血管造影 (CTA)及与冠状动脉DSA (CAG)检查对比。DHCT用准直 2mm(HQ )、螺距 1.5 ,0 .7s/圈 ,1.2mm间距后重建 ;资源图像输入AW 4.0工作站作 3DR。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 ,表面遮盖显示 (SSD)和仿真血管微镜 (VM )对冠状动脉 (CA )行 3DR ;对各种显示效果对比分析。采用SPSS10 .0统计学软件 ,及方差分析 χ2 检验。结果 DHCT能在短时 ( 2 0s)内完成冠状动脉 (CA)容积数据采集 ,MPR、MIP较准确显示CA 3级分支的形态、径向等 ,SSD、VM对CA显示起辅助作用。CAC诊断CAD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 86%、75 %和 82 % ;CAD组的CAC积分 ( 2 2 4± 48)明显高于非CAD组 ( 3 1± 19,Ρ <0 .0 0 1)。结论 DHCTA能准确快速采集心脏容积数据 ;结合节段性多模式 3DR的互补应用 ,对诊断和预测CAD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