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药源性猝死药源性猝死是指病人于常规用药过程中所出现的意外而非药物中毒性死亡。引起猝死的药物 ,首先是吩噻嗪类 ,因其药理作用涉及中枢循环、呼吸、内分泌等系统 ,不良反应也表现为多样化 ,由于它可以引起中枢过度抑制、麻痹性肠梗阻、窒息、低血压、血栓等 ,故常导致猝死。有心、脑疾病史及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年老体弱者或有低血压的病人 ,都应当避免使用这类药物 ,即使使用 ,也应控制用量 ,以免过大。除此以外 ,常发生猝死的是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药源性心律失常。1 1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 据统计 ,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 ,首推… 相似文献
2.
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将推动制药学的迅猛发展,而且临床医师很快便会认识到这些学科的作用。估计到2020年,临床医生将利用这些学科的发现,根据病人的遗传谱为各个病人分别订做药物进行治疗。这种“设计疗法”有望减轻药物的副反应、改善治疗结果和降低卫生保健的成本。尽管药物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这两个词通常可以互换,但这两个学科间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药物遗传学是指因为单个候选基因的变异使个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过去,药物遗传学被用来描述 相似文献
3.
谢二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
药源性心律失常非常隐匿,但很常见.加强鉴别和筛查药源性心律失常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描述了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引起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可能药物,指出其预防策略.临床医生应该意识到发生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4.
药源性疾病涉及全身各系统,而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发生率高且危害之重不一定为大家所熟知。本文分析4例典型病例就药物治疗中或药物间相互作用所致严重失常病例,旨在增加对其预见性,提高诊治水平。1 病例介绍例1,女性,64岁。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因反复发作劳累性胸闷、心悸20余年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异位心律、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率(145~160次/分);间歇出现窦性心动过缓,Ⅰ°AVB。因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心室率持续快时静推西地兰针0.4mg,随后出现Ⅱ°二型AVB和缓慢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平均40次/分,给予停…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率较高,且为猝死(SCD)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提示AMI后QT离散度(QTd)延长是预测此类高危患者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1]。观察分析我院1997年3月~1999年8月42例AMI患者的ECG资料,以探讨QTd与VA及SCD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6~73岁,平均(58.69±8.66)岁。发病48h经ECG确诊,根据WHO标准为首次Q波型梗死,梗死部位:前间壁14例,前壁9例,下壁7例,后壁5例,下壁并后壁3例,下壁并前壁2例,心内膜下2例。凡存在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心房… 相似文献
6.
7.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而心脏结构正常的一组基因遗传性疾病[1]。包括QT间期异常的长QT间期综合征和短QT间期综合征,现分别对其基因遗传学基础及诊断标准和防治作一综述。一、长QT间期综合征1.发生机制QT间期改变主要与心室的复极化有关。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由于心室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延长导致心室的易损期延长,从而诱发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最为凶险的是尖端扭转型室速),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疾病,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LQTS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是由于编码跨膜钠离子或钾离…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翠华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6(2):113-113
QT离散度 (QTd)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的差异 ,反映在体表心电图导联为QT间期的差异。本文分析了我院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住院AMI患者的QTd及动态变化 ,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之间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82例患者 ,男 116例 ,女 66例 ,平均年龄66.4岁 (3 8~ 76岁 )。其中前间壁心肌梗死 61例 ,前壁心肌梗死 45例 ,下壁心肌梗死 45例 ,广泛前壁 18例 ,下后壁及下后壁并发右室心肌梗死 1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10 8例 ,其中频发室性早搏 (室早 ) 94例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8例 ,尖端…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在心律失常的分子基础及离子的认识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这些进展为该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概念。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作为一种致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倍受人们关注,目前有关长QT综合征的分子基础已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药物副作用位居死亡原因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即现存的药物开发体系难以提供保证安全和疗效的适当信息.药物遗传学旨在研究药物反应中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本文概述药物遗传学的最新进展及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和个体化用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其基本特征为心肌细胞复极化异常,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有时伴T波改变(切迹或双向和T波不断变化)和明显的U波。临床上LQTS易致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晕厥和猝死。 相似文献
12.
患者对抗癫痫药物的反应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都有很高的变数。药物遗传学可以说明病人基因成分对药物反应的影响,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这些规律,使其成为有效治疗癫痫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3.
14.
药物反应的变化可导致个体或亚组病人的治疗失败或出现不良药物反应。美国伯明翰亚拉巴马大学临床药理学部的Robert Diasio在新奥尔良召开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报告说,按惯例,癌症的化疗是根据肿瘤的类型、病理学、临床分期、病人的年龄和治疗状况等因素选定的。目前研究人员已充分地认识到,病人有可能并不以同样的方式对化疗起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治疗反应是能预测的。药物遗传学研究是针对有关药物反应的遗传多态现象进行的研究,它可为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减少现有的治疗效果的不确知性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5.
康泰克致心律失常1例(068150)河北省隆化县医院郑羽男患者,男,30岁,因和其爱人吵架自服康泰克缓释胶囊15粒,约2h后出现头晕、软弱无力、心悸、气短,于1993年10月30日11时急诊入院。既往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查体:体温37℃,脉搏44次... 相似文献
16.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心电图QT间期延长,因情绪激动,过劳等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致晕厥,猝死。有家族遗传倾向。是儿童和青年发作性晕厥和猝死的重要原因。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临床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十分常见,其中有的可致猝死,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有的发作频繁,可引起明显的症状,甚至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小儿心动过速的治疗应引起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冠心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55例心律失常和45例无心律失常患者,与30例健康者的QTd及Q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心律失常QTd(72±18ms)和QTcd(81±14ms)较冠心病无心律失常(50±16ms、56±15ms)及健康者(43±14ms、49±20ms)显著增加,P<0.01。结论:体表心电图QTd和QTcd增加可作为区分冠心病高危人群、预测心律失常有价值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性别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性别有关。女性的生理特点 ,如月经周期、孕期和绝经期 ,均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治疗上应区别对待。而且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电生理学特点 ,即使是传统的危险因子 ,像室性早搏和射血分数低下 ,不同性别亦有不同的分布。1 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的HolterECG研究HolterECG调查[1 ] 显示 ,2 0岁左右的健康成人 ,心律失常的分布没有性别差异 ,当年龄超过 65岁时 ,其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心血管健康研究[5] 共调查了 72 9例女性和 643例男性 ,结果发现室上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心室颤动(Vf)。新近的研究表明,Vf的发生与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增加有关[1]。本文测定了50例老年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QTc)QTd的变化,旨在探讨老年人AMI后Q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