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十) 破骨细胞(图8之1~2)形状不规则,边缘常模糊不清,直径40~100微米,最大可达200微米。核圆形或椭圆形,数目多,大小不等,互不连接,染色质呈粗网状,灰蓝色核仁1~2个,常为1个或不清。胞浆量多,呈浅蓝色,含有许多细小紫红色颗粒,有时夹杂着较粗大的蓝紫色颗粒。 (十一) 造骨细胞(图8之3~7)不规则的长椭圆形,边缘常模糊不清,直径20~40微米,常数个或成团存在。核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的一  相似文献   

2.
(二) 红细胞系(图4之1~21) 1.正常幼红细胞形态 (1)原红细胞圆或椭圆形,直径12~20微米。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位于细胞中央或稍偏于一侧。核染色质深紫红色呈颗粒状,有1~5个深蓝色核仁,大小不均,核膜明显,核周有明显的核周淡染区。胞浆量少,不透明,深蓝色,边缘部常有伪足呈瘤状突起,一般无颗粒,可偶见少数颗粒(图4之4)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7岁,于2010-03出现头晕,乏力,并有鼻衄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4.59×109/L血红蛋白:67.5 g/L血小板:158×1012/L,行骨髓穿刺检查提示:增生活跃,粒红比=4.56∶1,红系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改变。浆细胞占40%,幼浆占5%,可见双核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偏位,核染色质细致疏松,有时凝集成块,胞质丰富。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给予输血改善贫血症状,并给  相似文献   

4.
淋巴结外Rosai-Dorfman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6例结外Rosai-Dorfman病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病变组织由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S-100蛋白和CD68标记阳性的组织细胞构成,并呈"明暗"相间的组织学特征,伴有纤维化.组织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或透亮,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光滑,呈泡状核,有小的嗜碱性核仁.部分组织细胞内含多个完整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其他炎细胞.结论 结外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有特征性的病理学特点,注意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5.
蒋××,男,73岁,上海纺织工业局第二医院住院号147656。患者近一年来出现无痛性血尿,近日尿闭4小时,来院求治。右输尿管插管,导尿10ml血性,急诊送癌细胞检查。涂片(图1)中见有较多成堆细胞,核呈椭圆形,浆互相融合,边界不清。另有较少的细胞,核大异型,染色质分布不均,边缘不规则,核及浆内有空泡。涂片背景见有较多细胞。根据上述细胞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外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 对6例结外Rosai-Dorfman病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结果 病变组织由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S-100蛋白和CD68标记阳性的组织细胞构成,并呈"明暗"相间的组织学特征,伴有纤维化。组织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或透亮,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光滑,呈泡状核,有小的嗜碱性核仁。部分组织细胞内含多个完整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其它炎细胞。 结论 结外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有特征性的病理学特点,注意与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性,53岁.因腹胀,纳差一年加重一周于1987年6月来我院门诊。查体:一般情况欠佳,贫血貌,左侧颈部,左右侧锁骨上、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数枚,直径2~8厘米,质中,心肺正常,腹部膨隆,肝肋下5~6厘米,剑突下lOcm,脾肋下4厘米。胸部X线检查,心肺正常。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计数77*l0~(9)/l,中性粒细胞0.33,淋巴细胞0.22,单核细胞0.11,淋巴瘤细胞0.34。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192*10~(9)儿。左侧颈部巴结活检(病理871254)恶性林巴瘤(T细胞混合型),骨髓检查(87—72)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0.16,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8cm,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1~2个,染色质粗糙,浆蓝至深蓝色POX(一)。意见;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诊断:恶性淋巴瘤并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于1987年7月始行全身化疗COCP方案:(环磷酰胺2OOmg第1、3、5天,长春新碱2mg第1天,阿糖胞苷  相似文献   

8.
脐血浆造血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脐血浆刺激造血细胞体外生长的作用及脐血浆造血因子的水平。方法 以ELISA法检测 33例脐血浆GM -CSF ,IL - 3和IL - 6水平 ,RIA法检测EPO水平 ,液体培养和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方法检测脐血浆对外周造血干细胞 (PBSC)造血刺激活性 ,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①脐血浆造血因子中位数和全距水平分别为 :GM-CSF为 0ng/L和 0~44ng/L ,IL - 3为 3ng/L和 0~ 35ng/L,IL - 6为 3ng/L和 0~ 2 1ng/L ,EPO为 1 6U/L和 5~ 72U/L ;②脐血浆刺激下PBSC半固体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数为 (1 3± 1 1 ) / 1× 1 0 5细胞 ,胎牛血清刺激下的集落数为 0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脐血浆或胎牛血清刺激下PBSC液体培养有核细胞数分别为 (1 .0 8± 0 .2 0 )× 1 0 6 /ml与 (0 .72±0 .0 5)×1 0 6 /ml,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③脐血浆刺激下PBSC体外培养集落数和有核细胞数均与脐血浆IL -3水平成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60和 0 .397,与IL - 6和EPO则不相关。结论 脐血浆含有多种造血因子 ,在体外具有刺激造血细胞生长的作用。脐血浆刺激造血活性与其所含有的造血因子有关 ,造血活性的高低与IL - 3浓度成正相关。IL - 6和EPO所起的作用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人胚脑早期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为明确人胚脑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因意外而中止妊娠的6~8周人胚,采用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SABC染色,观察脑的发育、增殖和凋亡细胞的分布及相关因子的表达.结论 人胚脑6周时,端脑、间脑、中脑、后脑与末脑已形成.6~8周,各脑均由生发层(GL)、中间层(IL)和边缘带(MZ)组成.6~7周时,TUNEL法标记的细胞及PCNA、Bcl-2、Bax、Fas、Fas-L、Rb和P53阳性细胞分布于各脑的GL和IL,其沉淀物出现在圆形或椭圆形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中;8周时,Fas和Rb阳性细胞分布于各脑的IL,其沉淀物出现在梭形细胞的胞浆和突起中,TUNEL法标记的细胞及其它因子阳性细胞的分布同6~7周.各因子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一致.结论 人胚脑发育过程中,神经祖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同时发生,Fas、Fas-L和Bax可能介导凋亡的发生, Bcl-2则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维持细胞的存活,Rb与P53可能在神经祖细胞正常增殖和分化中起监控和维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在兔脑神经细胞(RNC)中的形态与形态发生。方法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并拍照记录。结果RNC感染HSV-Ⅰ6h后,细胞核中即可见散在核衣壳,12h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可见到,但以核内多见,24h后病毒量达高峰。胶质细胞内的核衣壳多于神经元,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细胞质内和胞外可见少量有包膜的完整病毒。病毒颗粒为圆形或椭圆形,核心直径38~54nm,核衣壳77~100hm,成熟病毒115~129nm。结论RNC对HSV-Ⅰ高度敏感,HSV-Ⅰ在兔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的形态发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Sea-blue histiocytosis SBH)是一种少见的家族性脂类代谢疾病。由Sawitsky首先报告,随后国内也有报道。本病除临床上有一定体征外,在肝、脾、肺及骨髓等组织中可查到大量的海蓝组织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为20~80μm,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1~2个,多偏心,染色质细微、偶见核仁。胞浆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骨髓瘤细胞起源于B记忆细胞或幼浆细胞。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是促进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调节因子。进展性MM患者骨髓中IL-6异常升高,提示以IL-6为中心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导致骨髓瘤细胞增生。我国MM发病率约为1/10万,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约4/10万)。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40岁以下者较少见,男女之比为3:2。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髓瘤的发病率正在  相似文献   

13.
微核检测(Micronucleus Test)是70年代由 Schmid 建立的一种新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它是应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无着丝点染色体断片在细胞质中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体积上比主核小殆以上的小核,能在间期细胞中观察和计数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与染色体分析技术相比,微核测定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结果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像易见.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特殊染色AB/PAS部分瘤细胞阳性.免疫组化显示,AE1/AE3、EMA、CEA、CK7、CK20、Vs38c和Ki-67均阳性;vimentin、LCA、CD20、CD3、CD79α、κ、λ、CD99、MPO、肌间线蛋白、肌动蛋白、CD68、S-100、HMB45和PSA均阴性.随访6年3个月患者健在.结论浆细胞样膀胱尿路上皮癌罕见,需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微核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昱  朱宇熹  孔祥英 《重庆医学》2003,32(5):617-619
微核 (micronucleus,MN)测定是一种简便快速的细胞遗传学检查方法 ,在诊断、预防肝癌、食管癌、肺癌等恶性肿瘤 ,评价药物、放射线及吸烟等细胞毒性物质对人、动物及体外细胞损伤程度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最新相关的研究情况 ,现就最近国外有关细胞微核的形成机理、特征及临床实用价值等综述如下。1 微核及微核率的概念及形成的机理微核是细胞的染色体发生断裂后 ,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时 ,染色体片段不能随有丝分裂进入子细胞 ,而在细胞浆中形成直径小于主核的 1/ 3的 ,嗜色与主核一致 ,完全与主核分开的圆形或椭圆形微小核。微核率 (micronu…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沉默Pin1表达观察高氧诱导人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核-浆穿梭改变.方法 在体外常规培养A549细胞及A549-Pin1shRN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和高氧组、A549-Pin1shRNA细胞组(均给予高体积分数氧诱导细胞).密闭培养24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 3、p53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定位SIRT1核-浆穿梭变化.结果 对照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呈梭形,活细胞数量较多.高氧组细胞生长状态差,细胞由原来的梭形变成椭圆形.A549-Pin1shRNA组细胞生长状态欠佳,贴壁欠佳,活细胞数量较高氧组有所增加,但是未达到对照组的水平.对照组密闭培养24 h,高氧组、A549-Pin1shRNA组通氧后密闭培养24 h后,对照组中Caspase 3、p53表达最少,与高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549-Pin1shRNA组在通氧后密闭24 h,Caspase 3、p53表达介于对照组与高氧组之间,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荧光法定位SIRT1核-浆穿梭改变中,对照组未见SIRT1核-浆穿梭改变,而A549-Pin1shRNA组较高氧组减少.结论 抑制Pin1表达能够减少人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中SIRT1核-浆穿梭.  相似文献   

17.
张轶美  汤日波  刘萍 《医学综述》2005,11(3):260-261
1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SCA1)是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SCA1基因含CAG重复序列 ,其基因产物为ataxin 1。SCA1转基因鼠中ataxin 1核内包涵体形成为浦肯野细胞组织学早期改变之一 ,继而发生共济失调行为改变说明核内包涵体与SCA1发病关系密切。Ataxin 1主要定位于核内通过与核内细胞元件发生作用影响细胞生理生化反应 ,且这种作用随CAG数目增加而增强。若ataxin 1在细胞浆内表达则并不致病。ataxin 1核浆表达差异是发病另一种机制。1 SCA1的临床表现SCA1发病年龄为 4~ 6 0余岁 ,以 30~ 4 0岁高发 ,发病 10~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胚胎发育后期小脑皮层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人胚胎发育后期小脑皮层组织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过程.结果 第6~7个月龄时,小脑室管层内可见NOS阳性神经元细胞,核多呈圆形,细胞有短小突起.第8~9个月龄时,小脑中间层可见NOS阳性神经元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明显增多,染色加深,膨体纤维呈串珠状,伸向边缘层.第10个月龄时,边缘层变厚,主要由5~6层排列较紧密的NOS阳性神经元细胞构成,其中也有体积较小的NOS阳性神经元细胞,神经纤维变细.结论 小脑内NOS阳性神经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对小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各诱变因子诱发染色体损伤所出现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环,在间期核的胞质中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核块称为微核。微核测定是七十年代初期由matter等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和应用已久的中期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刘静 《吉林医学》2009,30(21):2703-2704
微核是位于细胞浆中独立于主核的核小体。与主核完全脱离,直径约为主核的1/20-1/3。形态是较规整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染色质结构与主核相似,边缘光滑,染色同染色质或稍淡,无明显折光性。在生物、物理、化学等外界因素作用下,细胞染色体丢失或断裂,在细胞分裂后期,这种染色体如果仍留在子细胞质内,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即为微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