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T型钙通道基因CACNA1H是儿童失神癫痫的易感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T型钙通道CACNA1H基因是否为儿童失神癫痫(CAE)的易感基因。方法 本组48例,分别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医院以及山西省儿童医院。对本组患儿进行T型钙通道CACNAlH基因外显子6-12及其相邻的部分内含子PCR产物测序,寻找突变。96个正常对照来自同一地区的无关个体,均无癫痫病史或遗传病家族史。结果 共发现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还发现4个突变位点只在CAE中出现,其中2个为错义突变:G773D和HS15Y,均为杂合突变。突变H515Y是新发现的错义突变,患儿从其母亲接受该突变。G773D在第3个CAE家系中发现相同的突变,本例从其父亲接受该突变。结论 T型钙通道CACNA1H基因很可能是CAE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有热性惊厥(FS)和(或)癫家族史的儿童失神癫(CAE)患儿进行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γ2亚单位基因(GABRG2)进行突变筛查,探讨GABRG2基因是否是CAE的易感基因。方法收集30例有FS和(或)癫家族史的CAE患儿(男17例,女13例;发病年龄3岁~10岁6个月)的家系资料,采集患儿及患儿父母的外周血并抽提DNA,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其GABRG2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30例有FS和(或)癫家族史的患儿家系中,共有71例受累者。其中仅表现为FS16例,CAE30例(其中6例有FS病史,12例有FS家族史,15例有癫家族史,3例同时有FS和癫家族史),失神发作7例(其中3例失神发作前有FS病史),分类不明的癫18例。30例CAE患儿均未发现GABRG2基因突变,但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315T>C、208T>C和588C>T为已知的SNP,IVS+8C>A为新发现的SNP。结论有FS和(或)癫家族史的CAE患儿,GABRG2基因不是其主要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阐述影像学检查对病因诊断和癫分类意义 ,并就癫患儿影像学检查提出合理建议。方法 将 318例初次被诊断癫并接受神经影像学检查 (包括CT和MRI)患儿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结果 影像学异常表现多样 ;影像学检查结果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小 ,肌阵挛性发作多 ,且多伴发育迟缓、脑性瘫痪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所有失神癫患儿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结论 影像学检查在癫病因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但对儿童失神癫患儿可不必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癎)的诊断问题及汉族儿童难治性癫(癎)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C3435T与癫(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方法对400例癫(癎)儿童进行随访,自定儿童难治性癫(癎)(RE)诊断标准,分析其中难治性癫(癎)类型、用药种类、用药时间、药物调整时间及疗效;根据对抗癫(癎)药物的反应将儿童癫(癎)患者分为难治组、控制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132例患儿(难治组70例,控制组62例)及健康62例儿童外周血DNA,以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法检测MDR基因C3435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基因多态性在癫(癎)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癫(癎)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400例癫(癎)患儿中难治性癫(癎)83例(20.8%),65例(78.3%)在6个月内完成至少2种药物调整,目前仍有42例(50.6%)同时使用3种及以上药物治疗,其中6例(7.2%)同时使用4种抗癫(癎)药物.83例难治性癫(癎)患者用药有效40例(48.2%),显效6例(7.2%);无效37例(44.6%),其中25例(67.6%)有不同程度的减轻.70例耐药组患儿与62例控制组患儿及62例健康对照相比较,各组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R1C3435T各基因型与癫(癎)耐药无相关性.结论 儿童癫(癎)患儿正规治疗6个月后仍不能控制发作者认为其为难治性癫(癎)(平均至少1次/月,>2种药物无效),多种AEDs治疗仍有其必要性,未发现汉族儿童C3435T基因多态性与癫(癎)耐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LEV)治疗儿童失神癫(癎)(CAE)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CAE患儿65例.男35例,女30例;就诊年龄5~14(7.8±3.5)岁.发病年龄3~12(7.1±3.0)岁.病程为1个月~4.3 a[(12.2±9.8)个月].随机分为LEV组(33例)和丙戊酸钠(VPA)组(32例).分别接受LEV及VPA治疗,LEV开始剂量为10 mg·kg-1·d-1,每周加量1次,逐渐加量至20~30 mg· kg-1·d-1,最大剂量40mg·kg-1·d-1.VPA治疗剂量为15 ~40 mg·kg-1·d-1,血药质量浓度控制在50~100mg· L-1.治疗期均为24周,观察2组发作控制的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LEV组9例(27.2%)完全控制,15例(45.5%)部分控制,总有效率72.7%;VPA组11例(34.4%)完全控制,15例(46.9%)部分控制,总有效率81.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的病例,LEV组不良反应轻微,3例诉头晕,2例出现困倦、乏力;VPA组不良反应较多,5例患儿体质量明显增加,4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结论 LEV对大部分CAE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儿童失神癫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和视频脑电图(过度换气诱发实验阳性)确诊儿童失神癫癎,将患者进行随机开放对照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发作控制情况,脑电图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有48例入组,45例患者完成观察,其中丙戊酸治疗组23例,拉莫三嗪治疗组22例。丙戊酸组在服药12月时有17例实现无发作,其中15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拉莫三嗪组在服药12个月时12例无发作(P>0.05),其中6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均为治疗儿童癫癎的安全有效药物;丙戊酸控制癎样放电可能优于拉莫三嗪。[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53-65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儿童失神癫癎(CAE)的临床及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探讨CAE的诊断标准.方法 以"失神发作"及"3 Hz全导棘慢波"为关键词,检索本院VEEG数据库,通过阅读病例资料排除其他典型失神发作相关癫癎综合征,将临床和EEG特点符合1989年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CAE诊断标准的患儿,进一步采用2005年Panayiotopoulos提出的CAE诊断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共37例患儿符合1989年ILAE的CAE诊断标准,发病年龄3~11岁;失神发作频率5~60次/d;伴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例(5.4%).过度换气试验诱发失神发作阳性率100%.患儿VEEG均监测到失神发作,仅表现为单纯失神7例(18.9%),仅表现为复杂失神25例(67.6%),既有单纯失神又有复杂失神5例(13.5%);同期EEG为双侧对称同步的3 Hz棘慢波暴发,持续时间3~40 s,其中4~20 s 33例,4例(10.8%)发作期有双棘慢波.发作间期29例(78.4%)睡眠期有全导棘慢波(GSW)片段发放,部分于困倦时(10例)或清醒时(9例)亦有GSW片段发放,GSW多不规则、不对称;17例(45.9%)发作间期有多棘慢波;22例(56.8%)有局灶放电,主要位于前头部;3例(8.1%)发作间期EEG末见异常.37例中仅7例(18.9%)完全符合2005年Panayiotopoulos提出的CAE诊断标准.结论 符合1989年ILAE诊断标准的CAE患儿,仅有少数符合Panayiotopoulos 2005年的新诊断标准;新的CAE诊断标准过于严格,使部分患儿分类困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肌阵挛失神癫癎(epilepsy with myoclonic absences,EMA)是一种以肌阵挛失神(myoclonic absences,MA)为主要发作类型的儿童癫癎综合征.本研究旨在探讨EMA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 对6例EMA患儿均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2例同步监测双侧三角肌肌电图(EMG).对EMA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例中女3例,男3例.起病年龄为2岁3个月~11岁,平均5岁2个月.5例以MA为惟一发作类型,1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起病,后转变为MA.MA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改变,上肢为主的节律性肌阵挛抽搐、常伴强直性收缩、有时可见头及身体的偏斜或不对称抽搐,持续时间为2~30 s,发作突发突止,发作频繁时每日可达数次~30余次,过度换气常可诱发.所有患儿发作期EEG为双侧对称同步的3 Hz棘慢波节律性暴发,2例双侧三角肌EMG记录到与发作期放电频率一致的节律性肌电暴发,其中1例还记录到伴随的持续强直性肌电活动.所有患儿发作间期EEG均有醒睡各期全导棘慢波发放,部分存在少量局灶性放电.治疗主要采用丙戊酸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癫癎药.随访时年龄为6岁4个月~19岁,4例发作控制8个月~3年;1例因开始治疗晚、1例未及时正规治疗并伴病程中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分别随访2年半及5年,目前仍有发作,且有智力受损.结论 EMA为一种少见的儿童癫癎性疾病,发作类型主要为MA.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VEEG及同步EMG可确诊MA.早期恰当的选用丙戊酸或联合其他抗癫癎药对EMA有效.治疗不及时或伴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时预后相对不良. 相似文献
9.
儿童部分性癫癎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部分性癫痫预后与临床、脑电图、药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复习233例儿童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脑电图资料和药物治疗、控制情况。将患者按疗效分为控制、好转、无效。通过x^2检验和t检验分析以上各因素间癫痫控制结果的差异,并对目前常用的一线抗癫痫药物疗效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因素的意义。结果癫痫得到控制167例,发作明显减少31例,无效35例。初次发作年龄〈3岁组与≥3岁组相比,控制预后差,差异有显著意义(t=-2.241 P=0.026)。癫痫发作频率〉3次/月患儿,发作频率较≤3次/月患儿控制效果差(x^2=8.976P=0);简单部分性发作患儿预后最好,复杂部分性患儿其次,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患儿预后最差,三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x^2=16.860 P=0);常用一线抗癫疴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巴比妥三者间控制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107P=0.94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治疗效果与初次发作年龄、发作频率、癫痫类型呈显著相关(P=0.053,0.007,0.054)。结论初次发作年龄越小,惊厥频率越高,癫痫控制预后越差;简单部分性发作预后最好,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预后最差;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痫。丙戊酸、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我国中部地区汉族人群中谷氨酸受体2(GRIK2)基因两个SNP位点rs9390754和rs4840200的多态性与儿童癫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来自我国中部地区的284例癫癎患儿(包括132例难治性癫癎)以及315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测定SNP位点rs9390754和rs4840200的多态性分布,并比较组间的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癫癎组儿童SNP位点(rs9390754)的基因型(GG、GA、AA)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而SNP位点(rs4840200)基因型(CC、CT、TT)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难治性癫癎亚组SNP位点(rs4840200)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难治性癫癎亚组(OR = 1.435, 95%CI: 1.021~2.016, P = 0.037)。结论 我国中部地区汉族人群GRIK2基因SNP位点(rs9390754)的多态性与癫癎的易感性相关,而SNP位点(rs4840200)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癫癎患儿发生耐药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IL-17A启动子区域(-197G/A和-692C/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的关系,为能进一步寻找到哮喘的候选基因从而为患病高风险儿童早期预防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门诊随访或住院的哮喘患儿65例为哮喘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儿童7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外周静脉血,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法检测IL-17A基因-197G/A和-692C/T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统计分析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 IL-17A基因-692C/T位点哮喘组患儿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2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P=0.012);哮喘组-692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5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2%)(P=0.039);罹患儿童哮喘的风险T等位基因携带者是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413倍(OR=1.413,95%CI:1.015~1.917);而IL-17A基因-197G/A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L-17A基因启动子区域-692C/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的易感性相关,-692T等位基因携带者更易罹患儿童哮喘,而IL-17A-197G/A位点多态性与儿童哮喘的易感性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HI3L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儿童哮喘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确诊为哮喘的316例儿童为哮喘组,同期选取29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应用化学发光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两组总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YKL-40水平;提取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应用Mass ARRAY-IPLEX质谱阵列技术检测CHI3L1基因rs4950928、rs10399805和rs883125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统计分析上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哮喘组总IgE和YKL-40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P>0.05).哮喘组rs883125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PP结论 YKL-40可作为初步诊断儿童哮喘的分子标记物;CHI3L1基因的rs4950928和rs883125多态性可能为儿童哮喘的易感因子;rs4950928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哮喘风险的易感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1(MDR1)C3435T、T129C多态性与儿童难治性癫痫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260例儿童,包括难治性癫痫患儿(难治组)60例、疗效良好的癫痫患儿(易治组)100例及健康儿童(对照组)100例的MDR1基因C3435T、T129C位点多态性,比较三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难治组、易治组与对照组的C3435T位点基因型(TT、TC、CC)分布以及等位基因(T和C)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T129C位点基因型(TT、TC、CC)分布以及等位基因(T和C)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难治组TC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C的比例均较高。结论 MDR1基因T129C多态性可能与儿童难治性癫痫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汉族癫癎患儿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C3435T)与对抗癫癎药物反应的相关性。方法:214例癫癎患儿根据对抗癫癎药物的反应性分为耐药组和对药物反应良好组,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RFLP的方法即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继以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与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4例可明确分型的病例中,对药物反应良好的有164例,耐药的有50例 。两组病例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和基因型频率相比较,均未发现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该研究未能反映汉族儿童C3435T基因多态性与癫癎病例对药物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1):11-1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腺苷酸环化酶9(adenylyl cyclase Ⅸ,ADCY9 )基因rs1967309、rs2230739、rs2601814、rs2601825、rs2601796和rs228349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就诊的哮喘儿童123例作为哮喘组,其中急性发作为轻中度84例(68.3%),重度39例(31.7%);124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ADCY9 基因6个位点SNPs及单倍型与儿童哮喘易感性的关系。同时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结果 哮喘组和对照组儿童ADCY9 基因6个位点存在多态性,其中rs196730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哮喘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倍型TA、GG在哮喘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分析显示,rs1967309位点与变应原接触间存在交互作用(P <0.05),该位点与变应原接触的交互作用使哮喘患病风险增加(OR =1.585,P <0.05)。 结论 ADCY9 基因rs1967309位点与儿童哮喘易感性相关,且该位点和变应原接触具有协同致哮喘的作用。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9):1027-1035]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are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sm of carcinogens and anticancer drugs. 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exist in at least three genes that code for the GSTs, such as the GSTM1 and GSTT1 gene deletions or the A-G transition within the GSTP1 gene, which represents distinct GSTP1a and GSTP1b alleles. In the present case-control study, we aimed at esti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STM1, GSTT1, and GSTP1 genotypes and the susceptibility to various types of childhood malignancies and the early relapses of diseases. PROCEDURE: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n the DNA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we identified the GSTM1, GSTT1, and GSTP1 genotypes in 234 childre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a childhood malignancy as well as in 460 age-and sex-matched healthy subjects who served as controls. The follow-up period for the effects of the anticancer therapy ranged from 11 to 43 months.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the GSTP1b/GSTP1b genotype (odds ratio (OR) 5.7; 95% confidence limit (CL) from 2.4 to 13.8; Pearsons Chi-square P = 0.0001) was detected in the children with neoplasms. The GSTM1 and GSTT1 genotypes did not show any correlation with the risk of the de novo diagnosed neoplasms. During the observation, 62 children (26%) were found to be present with a local or disseminated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s. The analysis indicated a trend in increasing risk of relapse for carriers of the GSTP1a allele (OR = 3.29; 95% CL from 0.73 to 14.67 P = 0.03).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GST genotype affects etiology and outcome of a variety of childhood malignanc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