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脑囊虫病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34例脑囊虫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其中脑实质型26例,脑室型6例,混合型2例。脑实质型7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其余13例为数量较多的多发病灶,此型MRI表现常为小的T1低信的号与长T2高信号囊肿,脑室型显示脑室扩大,可见脑室内囊肿壁,有3例可见头节,16例MRI与CT作发对比分析,对于病变大小,范围,数目及部位及的显著,MRI均优于CT,特别是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分析临床资料完整并有CT扫描的病例330例,其中54例加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性智能障碍是SAE的主要临床表现,CT扫描显示脑内白质区多发低信号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同时合并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和脑萎缩。结论:CT平扫结合临床是SAE最简便有效的诊断手段,MRI能更敏感地显示合并的脑内细小梗塞灶。  相似文献   

3.
总结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SAE)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 ,收集有完整资料的SAE患者 330例 ,其中男性2 0 3例 ,女性 12 7例 ,年龄 5 6~ 95岁 ,全部病例均作CT扫描 ,5 4例加作MRI。记忆力减退 2 73例 ,社会适应能力减退 10 6例 ,性格改变 6 3例 ,头晕、头痛、失眠 2 41例。CT扫描见脑内白质区低密度灶 ,呈小斑片对称或不对称分布。MRI见脑内白质区病灶呈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FLAIR序列成像病灶呈高信号 ,5 1个高信号影 ,16个低信号影。SAE是一种以慢性高血压 ,脑深部小动脉硬化 ,皮层下白质变性 ,多发腔隙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脑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方法 对166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囊尾蚴病患者的CT及MRI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结果 16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实质型108例, 脑室型15例, 脑膜型3例, 混合型40例。各型 脑囊尾蚴病CT、 MRI特点: ① 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可分为急性期型 (囊泡型、 脑炎型、 多发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型) 和慢性 钙化型。囊泡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状影, 边界清楚, 囊内可见高密度头节; M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 长T2信号, 囊 内可见偏心附壁的点状影, 囊壁及头节为等信号, 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脑炎型: CT呈散在低密度灶, MRI表现为斑片状稍 长T1、 长T2信号, 多数无明显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结节状或多发环形强化型: CT平扫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 呈多发结节或环形强化; 慢性钙化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点状高密度影, MRI上表现为等或长T1、 短T2信号。② 脑室型: 常发生于第三、 四脑室, 可并发阻塞性脑积水。③ 脑膜型: 脑脊液间隙局限性扩大且不对称, 可出现交通性脑积 水, 增强扫描后可出现软脑膜强化。④ 混合型: 表现为上述2种或以上类型并存, 急、 慢性期影像混合存在。结论 结论 不同 分型脑囊尾蚴病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 分析这些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对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糖尿病临床与脑CT,MRI检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MRI、CT在老年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5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进行脑MRI与CT的对比检查。结果(1)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脑MRI阳性检出者为45例(865%),而脑CT阳性检出者为29例(558%)(P<001);(2)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内患者中脑MRI阳性率(808%)明显高于CT阳性率(346%)(P<001),但当糖尿病病程在10年和10年以上患者中脑MRI阳性率(923%)与CT阳性率(769%)相比(P>005),无统计学显著差异;(3)糖尿病脑MRI阳性组并发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者均高于糖尿病MRI阴性组(P<005~001)。结论脑MRI是老年糖尿病脑血管病的一种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碘化油_CT在诊断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可疑肝癌患者16例,肝动脉内注入碘化油2_6ml,2周后行CT检查(碘化油_CT),并与超声、CT、数字减影、病理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有8例CT片上清晰可见碘化油潴留像,其部位与超声等其它影像学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此外碘化油还显示了那些其它方法未能显示出的小病灶或卫星病灶。结论对临床怀疑肝癌而影像学不支持或各种影像学结果矛盾者,可行碘化油_CT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联合MRI在脑囊虫病初诊及复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人民医院及贵州省从江县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3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初诊时均行CT平扫联合MRI检查,比较两种图像表现。所有患者接受吡喹酮口服治疗,10 d为一个疗程,停药观察45 d,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治疗前后复查CT及MRI,直至虫体影像学显示钙化,观察复查过程中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经CT检查确诊为脑囊肿病65例,经MRI检查确诊为脑囊虫病72例,两种检查的确诊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实质型CT表现为幕上半球低密度,全脑肿胀,伴有多发小囊型,大小5~10 mm;单发性大囊型无实性结节,边界清晰;多发钙化型,多数仅表现为钙化;脑室型CT表现为脑室形态异常,有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有一定程度的位移,部分可见囊壁钙化;脑膜型CT表现为侧裂池、鞍上池轻度占位,蛛网膜下腔扩大,脑室对称性扩大,CT无法判断脑囊虫病各期。存活期MRI表现为囊性病灶,大小2~8 mm,内部见偏心性等T1、短T2信号头节,周围有轻度的水肿;变性死亡...  相似文献   

8.
松果体区脑膜瘤较少见,近年来我院共收治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37~61岁,平均46岁;病史2~30个月,平均1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6例,恶心、头晕、复视、共济失调1例。查体见眼底水肿6例,步态失常3例,上视困难4例,复视5例,听力下降2例。CT检查显示松果体区密度均匀的等或略高密度影,强化后显示均一强化的高密度类球形影,并均伴不同程度的脑积水。MRI检查显示T1、T2加权像为等或略高信号影。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显示典型的“瘤染色”特征。主要供血来自小脑幕、…  相似文献   

9.
肝肿瘤介入后CT,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CT、MRI 对不同介入方法的随访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350 例肝肿瘤介入后CT、MRI 资料 结果 1 、肿瘤直径缩小大于50 % 者仅9-5 % ;2 、除活肿瘤组织和炎症反应可强化外,各种坏死均不强化;3 、碘油斑CT 为高密度,MRI 为等信号 结论 1 、坏死范围与肿瘤大小变化同样是评价疗效指标;2 、首次随访以介入后1 ~3 月为宜;3 、碘油栓塞首次随访宜选CT,了解坏死范围可选MRI;4 、小肿瘤或PEI 介入后MRI 随访较好;5 、MRI 对凝固性、液化性坏死的定性能力略优于CT;6 、鉴别活肿瘤和坏死组织,要求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0.
脑白质疏松症 (LA)是指双侧脑室周围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 (头颅CT)及高信号 (MRI) ,常见于缺血性中风或无症状的老年患者 ,LA常与桥脑MRI T2加权像高信号 (PH)同时存在 ,对其与LA的关系极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我们对 9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PH在缺血性中风时的发病率及与LA的关系。对象与方法1.对象 :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 ,均为老年男性 ,年龄63~ 89岁 ,平均年龄 ( 73 .3 4± 6.88)岁 ,经头颅MRI检查 ,按有或无脑桥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分为两组 ,有PH组 2 9例 ,平均年龄 ( 75 .86± 5 .11)岁 ,无…  相似文献   

11.
脑囊虫病160例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为正确诊断脑囊虫病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 160例脑囊虫病 CT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 CT检查结果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等 4型 ;其中脑实质型又分轻度、中度、重度 3类 ,轻度预后好 ,重度预后差。结论 :脑囊虫病病灶的部位和数量与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有关。 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观察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前后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 方法 方法 对41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抗 囊尾蚴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果 412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电图检查示轻、 中、 重度异 常分别占40.53%、 45.63%、 13.84%; 脑电波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 或在异常背景上有少量散在或阵发 性棘、 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脑CT、 MRI检查示单发小囊型占23.54%, 多发小囊型占44.42%, 脑炎型占13.59%, 大、 小囊 并存型占4.85%, 钙化型占2.18%, 混合型占11.41%。脑囊尾蚴病患者经过3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复查, 脑电图恢复正常 和明显好转分别占79.85%和20.15%; CT、 MRI检查发现77.18%的患者病灶全部吸收, 20.63%的患者大部分病灶吸收, 2.18%的患者病灶无变化, 均为钙化型。脑内囊尾蚴感染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和多发小囊型、 脑炎型和大、 小囊并存型抗囊 尾蚴治疗效果好, 混合型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较差, 处于钙化期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结论 脑囊尾蚴病 患者脑电图表现为轻度至重度异常, 脑CT、 MRI检查以多发小囊型为主。经抗囊尾蚴治疗后, 多数患者脑电图逐渐恢复正 常, 病灶全部吸收, 但部分患者会留有少量钙化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脑囊虫病的特征,探讨手术治疗对策。方法对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脑囊虫病患者,根据不同病情特征,应用不同手术对策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6例患者经不同手术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除1例因脑积水需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外。其余患者均获手术成功,且恢复情况良好,一直未出现新的神经损害症状。结论 6例患者,根据不同病情特征,应用不同手术治疗对策,有效消除了脑囊虫病的并发症和致残,值得今后同行手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脑CT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该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以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吡喹酮实验性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及脑CT 或MRI复查结果确诊非典型脑囊尾蚴病。同时,采用间接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采用McAb?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采用PEG?ELISA法测定囊尾蚴循环抗原(CAg),并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脑CT检查。计算上述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的检测效能。结果 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吡喹酮实验性治疗后,315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被确诊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IgG、IgG4抗体及囊尾蚴C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47%、15.02%、11.21%, IHA试验阳性率为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45,P<0.01)。脑CT检查有疑似囊尾蚴病灶者353例,占79.14%。ELISA、McAb?ELISA、PEG?ELISA、IHA和脑CT诊断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灵敏度为15.36%~96.82%,特异度为63.36%~99.24%,阳性预测值为86.40%~98.52%,阴性预测值为32.83%~98.25%,阳性似然比为2.64~27.86,阴性似然比为0.05~0.81,OR值7.16~52.80;5项检查合并后其OR值为108.00,较CT检查的OR值提高1倍。结论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主要通过评价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而确诊,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 (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 (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结核性脑膜炎129例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8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诊断。方法 对1952 ̄1994年经尸检证实的129例结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生前误诊64例,误诊率为49.6%,其中34例误诊为其他脑病疾病,余30例误诊为重症肺结核、重症肺炎、胃癌、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及白血病。临床上以脑膜炎和脑外结核表现为主,脑脊液改变压力升高,细胞计数与蛋白含量增高,糖与氯化物降低。脑CT显示脑实质粟粒性结节影,颅底面、脑脚间池和大脑裂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吡喹酮(PQT)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诊疗作用。方法先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体,并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循环抗原,再应用大剂量PQT[50 mg/(kg.d)×12 d]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进行诊断性治疗。结果93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诊断性治疗后有38例确诊患脑囊尾蚴病,42例基本确诊患其他脑部疾患,13例仍诊断不明。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有27例服吡喹酮后出现杀虫反应,其中治疗后有17例患者复查脑CT或MR I,结果显示病灶缩小、周围水肿吸收或消失;有2例患者复查脑CT显示病灶增多,且呈囊性影像学表现;另11例确诊为脑囊尾蚴病的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杀虫反应,根据治疗后复查CT或MR I,病灶较治疗前吸收或消失而确诊。确诊的38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再经过1~2个疗程抗囊尾蚴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其中31例患者复查脑CT,病灶完全吸收者26例,病灶出现钙化者5例。结论大剂量吡喹酮对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例多发性囊尾蚴病的相关资料及治疗与护理过程,为今后治疗及护理囊尾蚴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的饮食既往史、诊疗经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 患者常驻地为囊尾蚴病高发区,有明确的食用“米猪肉”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等,确定该病例罹患多发性囊尾蚴病。首次服用杀虫药(吡喹酮)后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经医护密切配合,积极救治35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囊尾蚴病患者,特别是多发性病例,杀虫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避免因服用抗囊虫药物导致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甚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408例脑囊虫病患者脑CT检查、脑脊液中循环抗原和抗体(IHA)检测结果的比较.脑CT反映脑部有较多新鲜囊尾蚴或脑室系统有囊尾蚴寄生者.脑脊液中循环抗原阳性率达98.80%和96.67%,明显高于只有少量新鲜病灶(70.67%)、有多个陈旧病灶(75.56%)、CT未发现异常(57.58%)或少量新鲜、陈旧病灶混合的患者(69.49%).脑脊液中抗体阳性率以有较多陈旧病灶者最高,达91.11%,依次是有少量新鲜病灶(64.00%)、CT未发现异常(57.58%)或少量新鲜、陈旧病灶混合的患者(74.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