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是婴幼儿常见病,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用ELISA法对62例年龄2月~6岁的支气管肺炎的患儿进行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FV)、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 阳性32例,阳性率51.6%,以巨细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最为常见,两种及两种以上病毒的混合感染25例,混合感染率40.3%。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杭州市2010-2012年3年间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感染情况,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忠儿血清中HCMV、EBV和HSV-1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患儿血清标本HCMV、EBV和HSV-1的阳性率分别是18.80%、22.67%和16.47%; HCMV和EBV在支气管炎患儿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上呼吸道感染(P<0.05),而在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SV-1在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患儿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HCMV和EBV感染率在男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杭州市儿童ARI人群中HCMV、EBV和HSV-1的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应重视ARI的病原学研究;特异性IgM抗体的早期检测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导致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RURTI)的诱发因素。方法将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8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单纯呼吸道感染患儿128例设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儿静脉血,测定血清中EB病毒、肺炎支原体以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的含量。结果观察组中33例(25.8%)、对照组中13例(10.2%)患儿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阳性;观察组中42例(32.8%)、对照组中16例(12.5%)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阳性;观察组中39例(30.5%)、对照组中8例(6.3%)患儿血清BALP检测结果阳性,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EB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及维生素D缺乏是诱发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上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胡建  李兵  滕苗  赵树铭 《重庆医学》2003,32(3):350-351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献血人群中巨细胞病毒(CM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CMV-IgM抗体。结果:重庆地区献血者中CMV-IgM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8.0%,女性(26.7%)远高于男性(10.3%);男性抗体阳性率在各年龄组差别不显著,女性抗体阳性率有随年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结论:本地区献血人群中CMV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同期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并收集特异性体质的表现及家族史,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喘息组患儿以上3种病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89例喘息患儿随访中,有68.91%的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异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经统计分析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但是否发展为哮喘主要与特异性体质及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6.
于莉  张敏  李雅慧  苏显都 《中国热带医学》2013,(12):1520-1521,1524
目的分析海南西部地区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6月临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824例,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1~3岁)、少儿组(4~14岁),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9种病原体血清IgM抗体联合检测,对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南西部地区儿童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中非典型性病原体抗体阳性率59.21%(1080/1824),9种病原体血清抗体的阳性率为肺炎支原体抗体43.97%(802/1824),嗜肺军团菌I型抗体33.99%(620/1824),乙型流感病毒抗体29.11%(531/1824)、副流感病毒1、2、3型抗体10.58%(193/1824),甲型流感病毒抗体9.48%(173/1824),腺病毒抗体9.27%(169/1824),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8.77%(160/1824),肺炎衣原体抗体1.97%(36/1824),Q热立克次体抗体1.26%(23/1824)、混合感染占33.99%(620/1824)。结论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I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海南西部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是该地区发病一大特点;病原体感染在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测定107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总阳性率为41.1%,上呼吸道感染阳性率26.7%,下呼吸道感染阳性率43.5%。其中腺病毒(AdV)18.7%,合胞病毒(RSV)17.8%,流感病毒(FLU)11.2%,副流感病毒(PIV)2.8%,AdV与RSV混合感染9.35%。<1岁阳性率21.5%,1-3岁,7.48%,≥3岁12.15%。春季阳性率15.9%,夏季阳性率10.3%,秋季1.86%,冬季13.1%。结果提示,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冬春季高发,年龄越小越易受感染,婴儿更易发生病毒混合感染且病情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筛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方法应用明胶颗粒被动凝集法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结果813倒患儿检出MP抗体341例,阳性率41.9%.男性患儿阳性率38.3%,女性患儿阳性率46.8%,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P抗体阳性的男性和女性患儿最小年龄分别为1岁和35d。不同年龄段患儿的MP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6—13岁忠儿M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6岁以下患儿(P〈0.01)。8—10岁年龄段MP抗体总凝集效价与2-4岁年龄段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检测MP抗体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合理用药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P抗体凝集效价的测定为临床提供了动态观察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1岁脑损伤综合征患儿有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3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根据日常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种和诱因,制作问卷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儿科康复部医师,对1岁脑损伤综合征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年人均呼吸道感染5.99-2.42次,呼吸道感染患病率100%,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病率48.04%,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病率7.84-%;早产儿组年人均呼吸道感染次数多于足月儿组;训练时间越长,呼吸道感染次数越多;诱因前5住依次为:护理不当(32.90%),密切接触上感患者(30.93%),营养不良(9.33%),佝偻病(7.04%),居室通风不良(6.87%)。[结论]1岁脑损伤综合征忠儿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患病率高,患病次数与其胎龄和康复训练时间长短存在相关性,护理不当和密切接触上感患者是其突出的诱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IgG、IgM定量检测在小儿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ERI-ON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双份血清特异性MP-IgG;IgM,同时检测82例患儿家长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 各年龄组呼吸道感染患儿第1份血清M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婴儿组8.9%,幼儿组29.4%,学龄前组35.1%,学龄组47.8%,IgM总阳性率为23.9%,IgM总阳性率为17.0%。有20例患儿的第1份血清MP呈阴性,而第2份血清为阳性,双份血清的M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MP感染患儿家长中,27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呈阳性;30例非MP感染患儿家长中,8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MP感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双份血清IgG、IgM的定量检测有助于提高MP感染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夏季118例婴幼儿肺炎患儿病原体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1999年夏季婴幼儿肺炎的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及血凝技术对118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及新生儿进行了7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共检出阳性71例,其中1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17例,各种病原体单独检测的阳性率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IgM)为9.3%(11/118),腺病毒(ADV-IgM)为12.7%(15/118),巨细胞病毒(CMV-IgM)为13.6%(16/118),柯萨病  相似文献   

12.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患儿血清IL-6、IL-8水平,结果显示患儿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01).提示RSV感染患儿存在免疫细胞活化。增高的细胞因子在RSV感染的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4和IL-12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①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出30例RSV抗原阳性患儿;②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中IL-4、IL-12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IL-4水平显著升高,IL-12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病情好转患儿的IL-4水平下降IL-12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别(P>0.05)。③血清IL-4、IL-12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0.432,P<0.05)。结论:RSV下呼吸道感染存在Th1/Th2功能紊乱,主要表现Th2细胞功能亢进,IL-4、IL-12参与了RSV下呼吸道感染时的免疫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聊城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556例行痰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结果556例患儿中,阳性193例,阳性率34.71%,其中男132例(23.74%),女61例(10.97%),男女发病比例为2.16:1。全年均可检出RSV,发病率最高的是11、12、1、2月份(43.06%),最低的是5~8月份(16.36%)。RS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尤以6个月以下忠儿感染率最高(44.50%)。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特别是婴幼儿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引起门诊儿童发热的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谱的特征。方法收集864例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腔黏膜拭子标本,发热者206例,无发热者658例,用PCR或RT-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A、B ( IFA、IFB)、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鼻病毒( RV)等15种病毒的筛查,同时分析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结果。结果共检出呼吸道病毒275株(31.8%),发热者(43.2%)和无发热者(28.3%)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R=1.93)。 ADV和RSV是发热者检出率最高的病毒(8.3%),但只有ADV在发热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无发热者(P<0.001)。病毒感染的发热患儿hs-CRP水平为10.00(6.30,18.90)m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9.76(7.78,12.70)×109? L-1,与非病毒感染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呼吸道病毒的患儿出现发热的危险性与未感染病毒的患儿比较将增加1.93倍。结论在儿科门诊发热病例中,RSV和ADV是最常见的病毒,而ADV感染更容易引起小儿高热。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病例中hs-CRP和白细胞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也简称上感,小儿发病率较高。病毒、细菌、非典型病原体是三大类主要致病源。呼吸道病原体一般感染人体1~2周后,血清中特免疫球蛋白(Ig)M抗体急剧升高,3~4周后可达到高峰。因此,检测血清中特异Ig M抗体可作为急性感染期的主要指标[1]。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常见的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明确小儿急性呼吸道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检测结果,为临床儿童呼吸道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患儿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患儿中,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抗肺炎衣原体抗体、抗R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21%、44%,而同期100例非呼吸道疾病患儿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抗肺炎衣原体抗体、抗RSV抗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率明显不同,其中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抗体中新生儿阳性率为0。主要以6岁以上年龄段的儿童感染率高。结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检测有利于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海口地区呼吸道感染疾病中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发病率的情况。方法 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捡测血清x2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发病率占24.14%,下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发病率占31.9%,上呼吸道感染中腺病毒感染率占24.14%,下呼吸道感染中腺病毒感染率占18.89%,上呼吸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发病率占15.17%,下呼吸道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发病率占17.24%。结论 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9.
小儿呼吸道感染埃可病毒抗原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东幸  江淑芳 《海南医学》1999,10(4):236-236
目的 研究埃可病毒在小儿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感染率和临床表现。方法 用免疫酶方法检测小儿上,下呼吸道感染病儿咽部分泌物中埃可病毒抗原,结果 97例上,下呼吸道感染中,检测出ECHO病毒抗原20例(占20.6%)58例肺炎中ECHO病毒抗原阳性12例(占20.7%),15例急性支气管炎中阳性2例(13.3%)24例上呼吸道感染中阳性6例(占25.0%),对ECHO病毒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病机理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急性非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62例患儿,取鼻咽部分泌物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法血清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Flu)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腺病毒(ADV)3.7型,肺炎支原体(Mp)。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γ-干扰素(IFNγ-)、自细胞介素一4(IL-4)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非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IFN-γ降低,IL-4升高,二者呈显著负相关性(γ=-07296,P〈0.01),提示Th1细胞功能被抑制,分泌IFN-γ减少,Th2细胞功能异常增高,分泌IL-4增多。结论:非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Th1/Th2比例失衡,Th2细胞过度活化,其细胞因子偏移分泌状态,类似哮喘样免疫反应-Th2占优势,具有诱发和发展哮喘的免疫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