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黛力新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7例,按就诊先后分成黛力新联合醒脑静治疗为治疗组49例,醒脑静治疗为对照组48例,疗程14d。通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d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显著进步、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HAMD、CS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C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黛力新联合醒脑静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康复,从而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被动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共120例.按照住院号尾数的单双号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被动音乐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干预组HAMD总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并且治疗后干预组HAMD总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十预组NOSIE总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且治疗后干预组NOSIE总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运用被动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改善其抑郁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徐景  何俊 《辽宁医学杂志》2009,23(5):243-244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干预措施。方法对脑卒中后发生抑郁障碍的老年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系统心理-康复临床干预措施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过程的第1周、2周、3周、4周及出院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以了解所采用的临床干预措施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联合应用系统心理.康复临床干预措施治疗,本组46例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老年患者,在出院时仅1例尚存轻度抑郁,其他患者的抑郁障碍均被消除,疗效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系统心理-康复临床干预措施对消除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治疗的脑卒中抑郁患者80例(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常规临床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6周的生存质量(QOL)、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陷(ND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16周后,治疗组QOL得分及SDS明显较对照组好转(P〈0.05);NDS明显低于对照组,A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5%(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4/40)。结论: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量表测评评价心理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45例伴有抑郁状态的RA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15例与抗风湿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与抗风湿和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与抗风湿、抗抑郁治疗联合CBT,并对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通过统计处理评价心理疗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联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联合治疗组的抑郁状态改善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陈玉梅  艾月娥 《中华医护杂志》2006,3(6):541-541,540
目的探讨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的改善及意义。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4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一般治疗和特殊治疗,基础护理。观察对照组加强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和早期康复护理,病程4wk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结果两组患者4wk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t=14.525)。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海涛  田洪涛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80-580,638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西酞普兰治疗,治疗组给予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MMSE、MB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能减轻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120例PSD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包括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社会支持干预及早期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在内的康复护理,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和护理干预实施4wk后(治疗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治疗后,康复组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6.469)。结论康复护理不仅可改善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而且可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9.
刘溶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0):38-38
目的:观察百优解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以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方法:56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百优解,每日20mg,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HAMD评分显示,治疗组治疗后(4.2±1.8)较治疗前(20.3±5.0)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19.2±2.4)较治疗前(21.9±2.8)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SSS评分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同时观察了百优解的不良反应。结论:百优解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较为有效、安全的药物,且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偏瘫患者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2例首发偏瘫伴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给予规范的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心理治疗和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末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HAMD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周末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4周末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6例冠心病患者问卷调查,对伴有抑郁情绪者51例(48.3%)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心内科治疗,干预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干预组第4周SDS及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DS、SAS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对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抑郁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结论心理治疗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马晓娟 《中原医刊》2013,(23):111-112
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舒肝解郁胶囊联合帕罗西丁组和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组,每纽34例。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和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症状量表(TESS)评定两组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分(P〈0.05或P〈0.01),以舒肝解郁胶囊合用帕罗西汀组降低较为显著。两组治疗各周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增效作用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经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8分,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药物(帕罗西汀)并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4、8周分别对患者行HAMD-17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结果治疗后4、8周治疗组患者HAMD-17和S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早期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倒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酞普兰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联合心理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两组均进行门诊随访每月1次,共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治疗前与治疗第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7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98,P〈0.05);两组治疗8周末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随访6个月末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6.87,P〈0.01)。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抑郁障碍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骨伤联合医院86例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百忧解治疗,观察组加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的抑郁情况;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NIHSS和BI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的HAMD评分分别为(24.46±5.71)分和(12.62±1.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68±3.82)分和(26.15±2.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和BI评分分别为(16.45±3.21)分和(71.27±8.2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3.83±2.36)分和(58.43±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较好,不仅可缓解抑郁症状,而且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倒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并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抑郁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3%(P〈0.01);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0.0%,对照组有效率80.0%(P〈0.05)。结论:氟西汀有良好的抗抑郁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并与阿米替林作比较。方法6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舍曲林组)与对照组(阿米替林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及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9.4%,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的HAMD评分分别为(9.34±5.97)分、(12.59±5.53)分(P〈O.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疗效较满意,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标准将124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为抑郁组和无抑郁组,抑郁组又随机分为两组:抑郁治疗组和抑郁对照组。抑郁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心理康复;无抑郁组和抑郁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连续观察8周,观察其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ADL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及HAMD的变化情况。结果抑郁治疗组治疗2,4,8周后FMA、MBI及HAMD评分分别与抑郁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抑郁治疗组治疗8周后FMA、MBI及HAMD评分与无抑郁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康复可以促进脑卒中恢复早期伴抑郁障碍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9.
早期心理疏导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心理疏导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初发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伴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肢体活动指导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用Zung量表(SDS)和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抑郁程度及于第2、4、8周末对患者进行肌力评定。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SDS、MESS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末观察组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8周末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理疏导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康复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林洁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73-17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两组心理护理干预前HAMD、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理护理干预6周后两组患者HAMD与ADL指数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并且心理护理干预更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