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了1994年以来我院76例行STHG手术患者的适应症、临床效果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并选择同期实施的125 列行传统胆肠吻合(CJ)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STHG的手术适应症与传统胆肠吻合基本相同;STHG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J组,术后恢复良好,仅2例次并发症。结论;该术式既保存了胆囊及Oddi括约肌功能,又保证了胆汁的生理流向;防止了肠液的反,所以避免了消化功能紊乱,防止了反 流性胆管炎,对患者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肝胆管结石和肝门胆管狭窄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4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按有无合并肝硬化分组,其中无肝硬化组38例,合并肝硬化组8例,均采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合并肝硬化组和无肝硬化组的患者术中输血率分别为62.5%(5/8)和18.4%(7/3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0%(6/8)与26.3%(10/38),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38±3.29)d与(9.08±2.9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治疗左肝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肝胆管结石35例(微创组),开腹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41例(开腹组).回顾性分析2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T"管拔除时间及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微创组中33例完全在输尿管镜联合腹腔镜下完成胆道取石,另2例因术中胆道和肝门部血管出血及胆管撕裂而中转开腹手术.微创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T"管拔除时间整体较开腹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住院费用和胆石清除率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泥沙样、单发或多发的肝外胆管(或肝内一级胆管)结石,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是可行的,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肝胆管结石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精准肝蒂解剖法肝段切除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于周口市中医院行精准肝蒂解剖法肝段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患者42例,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肝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18.7±131.4)min]长于对照组[(235.6±10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观察组ALT、AST、T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应用精准肝蒂解剖法肝段切除术治疗能达到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且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闫勇  戴睿武  田伏洲 《四川医学》2010,31(9):1248-1250
目的总结皮下盲襻型胆管空肠吻合术在肝胆管结石中应用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100例肝胆管结石施行皮下盲襻型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全组均施行皮下盲襻型胆管空肠吻合术,其中肝门整形病灶切除术871例(41.5%)。全组患者发生出血、漏胆和感染并发症共51例(2.4%),死亡6例(0.3%),术后结石复发485例(23.1%)。结论皮下盲襻型胆管空肠吻合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基础。术中尽可能切除病灶,对狭窄的肝门部和二级胆管开口整形,皮下预留盲襻为结石复发做准备,以及充分发挥胆管镜的作用,将使治疗更加完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收治的18例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患者的Jl缶床资料.结果:本组肝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的发生率为5.0%(18/359),癌肿均发生于含结石胆管处,术前B超、CT、MRCP/ERCP对肝胆管癌变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7.1 0/oo(4/7)、70%(7/10),45.5%(5/11);手术切除率为61.1%(11/18),根治性切除率27.8%(5/18).术后1、3年生存率:根治性切除组分别为80%(4/5)、40%(2/5),姑息性切除组分别为33.3%(Z/6)、16.7%(1/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内胆管结石长期、反复发作是引起胆管癌的重要原因;肝胆管结石癌变的延误诊断率高、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早期诊断并手术切除依然是肝胆管结石癌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顾永芳 《当代医学》2016,(11):32-33
目的 观察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上的应用.方法 将62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3例,实验组39例,分别行非规则性肝切除和精准肝切除,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术后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分别平均为(384.1±83.5)mL、(132.8±83.2)mL、(12.4±5.5)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533.9±119.4)mL、(223.7±98.3)mL、(18.1±8.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8例结石完全清除,有3例发生并发症,且后续治疗后情况好转;对照组15例结石完全清除,10例产生并发症的情况,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精准肝切除方法 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已经成为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手术对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89例肝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89例中:T管引流术53例(其中并肝左叶或肝方叶切除3例);胆肠吻合手术36例(其中并肝左外叶或肝方叶切除6例).结果 术后胆管炎复发率分别为50.0%和22.2%,再手术率分别为28.0%和8.3%.结论 解除胆道狭窄,去除病灶,通畅引流是预防胆管炎复发,减少再手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程田海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1):1010-1011
目的根据双侧肝胆管结石伴狭窄的病变特点来探索外科手术方式。方法1990年 ̄2004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双侧肝胆管结石伴狭窄65例。根据病变特点分为三型,选用不同的以肝段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并发感染、胆瘘、肝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共1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残留结石8例,术后经胆道镜取净结石6例。58例经1年 ̄10年随访,其中优57.9%、良32.3%、差10.8%。结论双侧肝胆管结石伴狭窄外科治疗的关键是按照病变的特点切开肝内各叶段胆管狭窄段、取净结石、建立通畅的胆汁通道。以肝段切除为主的不同的联合手术是治疗双侧肝胆管结石伴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部分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恩施州中心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63例复杂肝胆管结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部分肝切除组72例和非肝切除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残留、结石复发、术后胆管炎和再次手术情况.结果 肝部分切除组和非肝切除组患者的结石残留率(11.1%vs 31.9%)、结石复发率(8.3%vs 21.9%)、胆管炎发生率(8.3%vs 24.1%)和再次手术率(4.2%vs 13.2%)比较,肝部分切除组均低于非肝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复杂肝胆管结石远期疗效的关键,肝部分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辉  郑波  甘险峰  杨训  王俭 《四川医学》2009,30(9):1397-1399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类型、手术时机和方式。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2~2007年间对26例胆管损伤的诊治过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损伤18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8例。所有胆管损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分别行胆管修补术,胆管对端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肝门部空肠Roux-Y吻合。结果胆管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术式选择不当,支架放置的部位或时间不合理,延期修复的时间过长或过短。结论术中发现胆管损伤者(Ⅰ~Ⅱ型)尽可能地行胆管对端吻合术。凡是不适合于胆管对端吻合术者,首选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无胆瘘或胆汁型腹膜炎存在,术中未能及时发现者,可以行延迟性手术。吻合口〈10mm应放置支架(或支撑管,另戳孔引出体外),拔支架时间为9~12个月。  相似文献   

12.
人工蛇胆汁中胆汁酸的薄层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薄层色谱法考察了人工蛇胆汁的胆汁酸组成;以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人工蛇胆汁中的主要胆汗2酸成分牛磺胆酸、牛磺去氧胆酸(包括牛磺鹅去氧胆酸)进行了测定。薄层色谱斑点清晰;人工蛇胆汁中牛磺胆酸、牛磺去氧胆酸(扬牛磺鹅去氧胆酸)的含量分别为40.22mg/mL和2.35mg/mL。结果表明牛磺胆酸是人工蛇胆汁中的主要胆汁酸成分;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人工蛇胆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探讨拔T形管致胆汁性腹膜炎的防治措施 .[病例报告 ]5例拔T形管致胆汁性腹膜炎病人 ,均给予手术治疗 .术中见T形管周围窦道形成不良 3例 ,T形管窦道与胆总管前壁切口粘连处瓣状裂开 1例 ,T形管窦道与粘连壁层腹膜撕脱裂开 1例 .[讨论 ]T形管拔出后致胆汁性腹膜炎的主要发生原因为T形管周围窦道形成不良  相似文献   

14.
邓世康  袁珺  王滔  邹浩  张小文 《广东医学》2014,(18):2821-2824
目的:探讨胆汁酸对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肝内胆管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的形态变化,采用噻唑蓝( MTT )法、细胞计数细胞和划痕实验检测胆汁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成功原代培养人肝内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2) MTT显示在72 h,浓度0.5、1.0、2.5、5μmol/L的胆酸(CA)和脱氧胆酸(DCA)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P<0.05),其他胆汁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P>0.05);浓度在10、20、50、100、250、500μmol/L,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力(P<0.05)。同时,单独使用CA(2.5μmol/L)或DCA(5μmol/L)或联合使用CA (2.5μmol/L)和DCA(5μmol/L),与未添加胆汁酸比较,细胞数量、活力明显增加,愈合距离明显缩小(P<0.05);联合使用与单独使用比较,细胞数量、活力和愈合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胆汁酸( CA、DCA)在肝内胆管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16.
对成石性和非成石性胆汁中结合胆汁酸/总酯比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证实成石性胆囊胆汁和成石性胆管胆汁中总结合胆汁酸/总酯比例明显减少(对照组64.1%,胆囊结石组51.1%,胆管结石组41.4%),其中主要是甘氨胆酸/总酯和甘氨鹅脱氧胆酸/总酯比例的降低。这种降低与胆汁稳定性的破坏和胆石形成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术后胆道镜探查取石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8月经治132例行胆总管探查术中经胆道镜取石及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取石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32例患者,术中取石12例,95%可信区间为4.21%~13.97%,成功8例;术后胆道镜检查发现残余结石41例,95%可信区间为23.28%~38.84%,成功取石39例.术后黄疸加重3例,经保肝支持治疗治愈;3例术中胆道出血,局部处理血止;均无窦道损伤穿孔,无胆管炎及胰腺炎发生.结论术中术后的胆道残石处理仍是胆道外科难题,而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结石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但胆道镜取石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只要处理及时、方法妥当,均可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酸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151名胆固醇结石(CS)病人和256名正常人血清胆汁酸,以及90份配对的胆汁和血清胆汁酸。结果发现CS病人血清脱氧胆酸(DCA)含量高于正常人;DCA/鹅脱氧胆酸(CDCA)比值较正常人增高近1倍。胆汁DCA相对浓度与胆固醇饱和指数成正相关。血清DCA含量和DCA/CDCA比值的升高是CS患者胆汁酸变化的特征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够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开腹胆囊切除术1654例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7例的临床资料,发生胆道损伤9例,其中开腹手术所致胆道损伤3例,腹腔镜手术所致胆道损伤6例。行胆总管-空场Roux—en-Y吻合术2例,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术3例,胆管壁修补术4例。结果9例胆道损伤经过不同手术方式修复后均治愈出院,随访2~15年,无胆道狭窄、胆道感染及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结论不同手术方式修复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远期疗效良好,及时发现胆道损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修复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胆道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感染的耐药情况,对1995年6月~1998年12月间外科住院患者胆汁进行了培养,并对阳性的菌群分布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状况进行了分析(不包括厌氧菌)。结果发现标本培养阳性率为69.76%(143/205),其中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占大多数,分别为31.74%和18.56%。其次,肠杆菌属、肺炎克雷伯氏菌和肠球菌属也较为常见。所有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